新浪新闻客户端

又是一年戏剧日,话说周总理和话剧的不解之缘

又是一年戏剧日,话说周总理和话剧的不解之缘
2024年03月28日 15:34 新浪网 作者 北京交通广播

  昨天是世界戏剧日。1961年,国际戏剧协会将每年的3月27日设立为世界戏剧日,并从1962年开始庆祝。

  在中国新剧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而且这个人的名字您肯定熟悉——他就是咱们的周总理。

  话剧进中国 引人入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可是地地道道打外国来的“西洋景儿”。为了和传统戏曲区别开来,当时人就把这些早期话剧称作新剧,直到1928年才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剧团体,比如天津南开学校的南开新剧团。巧的是,周恩来当时正在南开读中学。

  16岁的他已经成了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他非常喜欢这种新鲜的艺术形式,总是很积极地参加新剧的编写和演出活动。同时还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负责的舞台设计。

  南开新剧团部分主要成员在校园内留影,右三为周恩来

  值得一提的是,周恩来不光忙着实践,理论方面他也没落下。他先后写了许多论述新剧的文章,最著名的肯定得数1916年发表的《吾校新剧观》,那时候他才18岁。

  总理也守规 幕后勤关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产阶级戏剧”也提上了日程,左翼戏剧搞得如火如荼。像《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这些“红色戏剧”,极大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话剧进入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产生了许多揭露侵略者罪行、激励抗日救国的话剧,比如《前夜》。

  这是一部抗日锄奸话剧,总共四幕,由阳翰笙编剧、中国旅行剧团团长唐槐秋导演并主演。1937年10月,中国旅行剧团在汉口法租界的“天声舞台”首演了这部话剧。应阳翰笙邀请,周恩来前去观看演出,还给剧本提了指导意见。

  唐槐秋

  从此以后,中国旅行剧团但凡推出新剧目,周恩来都会来观看,演出结束后还会去后台看望演职人员,祝贺演出成功并表示感谢。他每次来都是和妻子邓颖超一起,再加上秘书、警卫、司机等一共六个人。这六张戏票,他坚持要照章购买,绝不肯“看白戏”。

  解放后,周恩来有一次观看中戏表导演系的演出《草木神仙》。他入座后,秘书去剧场办公室询问能不能临时再买几张票,可当时戏票早就卖光了,于是总理乘坐的专车离开了剧场。

  后来,剧场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是总理临时带来了几个孩子,想让他们也看看戏、接受一下教育,但因为没有票,只好让他们坐总理的车回去了。您看看,不论什么时候,总理都不愿意靠特权蹭票占便宜。

  除了话剧艺术,周恩来也十分关心话剧工作者。

  1941年皖南事变后,作为中国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因为先后演出了《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六部大戏而“话题度”暴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特务的注意。周恩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想要保护她。

  张瑞芳和金山在演出话剧《屈原》

  张瑞芳此前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后来回忆道:1941年皖南事变后,有同志通知我说到新华日报会客室,我就在那儿等着。这个时候总理突然出来了,与我进行第一次、也是很长的谈话。他告诉我,今后你的组织关系就在我这里,单线联系。不过我可能对不起你,就是你可能会过不了正常的组织生活了,因为我不可能每次按规定时间来跟你见面,以后有事我会通知你。

  助力话剧业 从不搞特殊

  解放后,周恩来要忙的事更多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新时代的话剧艺术。他曾经提议建立专业的话剧团体,也就是后来的北京人艺,并且点名让曹禺担任院长,还批准兴建首都剧场并交给北京人艺专门使用。可以说,周恩来是北京人艺的奠基人、创业者,也是良师益友。

  1954年12月31日的夜晚,周恩来特意来到北京剧场,观看曹禺解放以后写的第一个话剧《明朗的天》,还具体、细致又详尽地指导了剧院的工作。

  演出结束后,他来到舞台上,和演职人员一一亲切握手,合影留念。大伙把他团团围住,都想听他再说两句。周总理却突然摆摆手说:“今天是除夕,你们谁有约会谁走,挨了骂我可不负责任!”一句话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因为人实在太多,站在后面的人很难听清周总理说了什么。不知谁喊了声:“我们都到观众休息室去吧!”于是大伙又簇拥着他去了观众休息室。周总理挥着手让大家都坐下,还笑着对曹禺说请大家谈谈情况。

  他把演员比例、工资待遇、住房问题以至剧院企业化等等大事小情都问了个遍,来了个十分详细的田野调查。座谈会结束后,总理还给曹禺布置了个“作业”,请他写点东西反映剧院各方面的情况。一直到周总理走向汽车旁边,仍然回过头说:“老同学,今天就算是我将了你一军吧!”

  总理喜欢看戏,但他的工作有多忙咱们也都知道。所以他总得等到下午的工作都结束了,才能问问秘书晚上有没有安排,如果没有那就能去看戏了。

  首都剧场的杨经理每次都要留下几张保留票,等开演半小时后才另行处理。可是有一天,就是在演出半小时后,保留票都卖出去了,突然接到电话说总理要来。杨经理急得满头大汗,只能好言好语地把7排中间座位上的几个老观众请到边上。换好座位后没多久,周总理就到了剧场,还是按照老规矩悄悄带到了第7排。

  中场休息时,总理突然问座位上原来是不是有人,杨经理没办法,只好说出了实情。总理有些激动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道理,人家是先来的,我这个后来的反而要把人家赶走。不能这样,一定不能这样!杨经理,休息以后你要把人家请回到原来座位上去,而且要向人家赔礼道歉。”停了一下,他又交代,剧场还有个导演间,他去那里看戏就行。杨经理只能照办。

  休息结束后,几个老观众回到原位,总理就坐到了观众席后方、又远又看不大清楚的导演间里。从此以后,似乎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总理只要来得晚了,就坚决要求去导演间看戏。

  看戏的座位不能搞特殊,合影的站位也一样。总理每次看完戏都要和演职人员合影留念。大家总是想把他围在正中间,可总理本人却不待见这样的“C位”,反而要尽可能地淡化自己。

  总理一直关心着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话剧行业的工作人员一直把他记在心上。总理去世后,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苏民写了一首题为《怀念》的诗,表达了他们对总理永远的怀念——

  “至大无外功勋在,

  鞠躬尽瘁口碑中。

  神采随史永不灭,

  国人代代颂音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周恩来周总理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