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街头巷尾,飘散着各种鸡肉美食的香气。陈先生因为工作原因定居在这里,很快就被当地的“无鸡不成宴”文化所吸引。无论是街边的烧鸡、白切鸡,还是快餐店里的炸鸡,他都尝了个遍。一年下来,陈先生的体重蹭蹭上涨,小毛病也多了起来。就在他还在为自己的“幸福肥”发愁时,一篇关于“鸡肉含激素,吃多了致癌”的文章让他瞬间紧张起来。

文章里提到的牛津大学研究,让陈先生心里直打鼓。他开始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的饮食,满街的炸鸡店、快餐店,那些鸡肉会不会真的有问题?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鸡肉致癌?真相并非如此
陈先生看到的那篇关于鸡肉致癌的文章,确实引用了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历经9年,涉及47.5万人的饮食情况,结果显示每天多食用鸡肉的人群,患上前列腺癌、黑色素瘤、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鸡肉本身有问题。

就像一场误会,把鸡肉推到了“致癌嫌疑人”的位置。实际上,牛津大学的研究只是发现了某种关联,并没有探究出鸡肉致癌的具体机制。换句话说,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观察结果,不能直接得出“吃鸡肉会致癌”的结论。

鸡肉里的激素,真的那么可怕吗?
说到鸡肉里的激素,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激素鸡”“药鸡”这些词汇。网络上关于激素鸡的传闻铺天盖地,甚至还有人说鸡长出了三头六臂,听起来荒诞不经,却让不少人心生恐惧。

但实际上,鸡肉里确实含有激素,但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动物体内的激素就像身体里的“信使”,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理作用。比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这些激素在正常情况下,对鸡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这些激素进入人体后,会被消化系统分解,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那些传说中的“激素鸡”,其实更多是人们的误解。一方面,生长激素的成本非常高,养殖场不可能为了加快鸡的生长速度而大量使用;另一方面,国家早已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固醇类激素等性激素。所以,正常养殖的鸡肉是安全的,不用担心会因为吃了鸡肉而摄入过多激素。

这些鸡肉部位,真的不能吃吗?
尽管鸡肉整体是安全的,但有些部位确实需要少吃。比如鸡屁股,它上面有尾脂腺和腔上囊,这些部位可能会积累一些有害物质;鸡翅尖,在养鸡过程中,翅膀下方是注射抗生素的常见位置,可能会残留一些药物;还有鸡脖,这里有不少淋巴组织,分布在皮下,为了健康着想,最好少吃。

这些部位就像是鸡肉里的“小瑕疵”,虽然不至于让整只鸡变得有害,但少吃确实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