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忽必烈为何远征日本?又为何每次都失败了?很多人对此就是想不通

忽必烈为何远征日本?又为何每次都失败了?很多人对此就是想不通
2020年11月12日 21:55 新浪网 作者 梦洁情话

  蒙古军团有多厉害?他们几乎征服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土地和60%的人口,但为何忽必烈两次攻打一个小小的日本却总是大败而归?很多人觉得日本很小,但日本在亚洲的历史上却从来都不好惹。朱元璋厉害吧,日本在南北朝分裂的时候居然敢杀了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朱元璋很生气,原本打算出兵日本的,但想想忽必烈的下场这口气还是忍了。

  朱元璋是妥协了,但日本呢?日本却在国内战火纷飞的年代大肆骚扰明朝沿海,吓得朱元璋推行了历史上最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片板不得下海。除了明朝沿海数省被倭寇闹腾了十来年外,当丰臣秀吉在刚刚统一好日本之后就发动了通过高丽入侵大明的战争。

  虽然后来看似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却因为这场战争直接亡国了,而日本人却完好无损,你说气人不气人?咱们先不谈明朝和日本的事,先谈谈忽必烈的失败在什么地方,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

  

  

  ·忽必烈为什么要远征日本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忽必烈当时正在和宋朝作战,为何突发奇想去攻打日本呢?

  首先,蒙古人擅长的是弓马骑射,放弃陆战而去玩海战,这对忽必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短板;

  其次,蒙古人生活在大东北,是极寒之地,他们这些人很难适应长途的海上旅行,也吃不惯没有新鲜肉类的漂泊生活;

  其三,两线作战对忽必烈并没有好处,而且日本对当时的忽必烈来说确实太远了。

  

  但忽必烈有他的道理,他除了有征服整个亚洲的野心之外,还发现当时日本是宋朝的盟友。

  如果不先解决掉日本,日本就会通过便利的海上运输和宋朝建立长时间的贸易关系,这对蒙古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加上忽必烈这样的蒙古人已经觉得自己是天下无敌了,就贸然发出了进攻日本的命令。

  如果日本的位置在高丽,没有海洋阻隔,毫无疑问,忽必烈第一次远征就已经可以打败日本了

  

  

  ·日本“神风特工队”的历史渊源

  在忽必烈三次派往使团劝说日本人放弃和宋朝合作失败之后,忽必烈于1274年10月正式向日本人发起了第一次远征。

  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因为还有第二次。

  在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忽必烈为日本准备了6700人的水师和2.3万人的蒙古联军。

  如果你熟悉日本历史你会发现这时日本各诸侯之间战争时如果能拉出来一万人出来就已经算是空前盛大了,若蒙古这3万精锐之师踏入日本,依蒙古人屠城的脾性,日本人估计会全部变成鱼食。

  而且,为了威慑日本,忽必烈还沿袭了蒙古人一贯的做法,将日本没有穿衣服的女人一字钉在船帮上,这就是蒙古人著名的恐怖战术。

  但由于一场飓风和日本人的强烈反抗,蒙古军团居然灰溜溜地逃了回来。

  

  这次失败让忽必烈恼火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居然栽到了一个小小的岛国和一阵风的头身上了,这个仇无论如何是要报的。

  在1281年,忽必烈在准备了整整7年之后决定再次攻打日本。

  当不知道是忽必烈运气太差,还是因为日本的运气太好,这次又是一场飓风肆虐了忽必烈的舰队。

  在狂风暴雨的攻击下,原本就已经吓破了胆的蒙古士兵很多都生病死了。

  加上狂风的威胁和后勤的不足,这次蒙古人再次大败而归。在吸收了这两次教训之后,整个元朝的97年再也没有进攻过日本。

  

  而日本人早就知道蒙古在欧亚大陆的故事,这些恶魔屠杀了上亿人口,如果日本被他们攻破,那可想而知了。无独有偶,当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进攻孱弱的英国时也是被一股飓风给摧毁了,英国人称之为“上帝之风”。

  而日本人为了纪念这两次台风,就将这些肆虐人类的东西尊为“神风”。在19世纪,日本人希望借助古代神风的寓意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神风特工队”。

  这种不把士兵的生命当人看的做法,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世人的谴责。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在吃了两颗原子弹后乖乖投降了,这次“神风”并没有帮助前去侵略别国的日本。

  

  

  如果你查查日本历史你会发现,除了后来的“黑船事件”,除了西方人降服过日本,亚洲人能攻入日本本土的还真不多。相反,小小的日本却在历史上反复攻打亚洲的大国,这又是为什么呢?

  而对于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的这段历史,读者您还又有什么要补充的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