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华为式创新启示录(三)】组织变革:远离熵增。

【华为式创新启示录(三)】组织变革:远离熵增。
2019年01月18日 23:10 新浪网 作者 21世纪商业评论

  当创新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背后的创新制度就成为掌握这艘创新大船行驶方向的舵手。如何创新、如何把握创新的方向是更为重要的事情,从早期的“跟随者”,到现在逐步走进无人区,在无人区中寻找未来技术方向,华为的创新也经历着一连串的进化,其中组织管理首当其冲。

  组织管理的核心命题是“逆本能”,即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让组织远离舒适区,远离熵增。华为多年来的组织建设,正是遵循此道,田涛也在交流活动中讲述了华为30年来独特的创新之路。

  华为创立初期,与所有那个年代的初创企业一样,如何在市场中生存下去是其考虑的第一因素,而此时的华为,甚至还不具备能够“活下去”的本领。因此田涛将华为创新的第一阶段总结为“摸着石头过河”,所谓的“石头”是指客户显性需求,早期的华为并没有以“颠覆者”的身份自居,而是踏踏实实地围绕着客户的显性需求进行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这种现实主义的生存哲学,也深深地烙在了华为的企业基因之中,对华为30年以来一贯踏实、务实的企业风格形成了巨大影响。在田涛看来,华为在这一阶段的创新并不需要“高大上”,而更应该注重微创新、模仿式创新、跟随式创新。借鉴行业领先者、小步快跑、贴近客户,把产品和服务的细枝末节做到位。

  然而,如果一个企业要实现突破和发展,只能追随市场动向是远远不够的,当华为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和服务之后,华为的创新自然而然就来到了第二阶段,此时的华为,形成了一种“初级顶层设计”,即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产品实力,除了满足客户的眼前需求,还有能力往远看一步,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客户的潜在需求。这个时期,华为遵循的创新逻辑依然是“以客户为中心”,不过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理想主义为辅的“以客户为中心”,没有好高骛远,盲目将精力投入到方向尚不清晰的领域,仍然是以客户的显性与潜在需求,驱动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提升。

  华为创新发展的第三阶段,是从对“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升华开始的。田涛表示,华为对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解,在该阶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最大程度、最充分地满足客户的眼前需求和现实需求,这是一个成功公司的必要基础。此外就是创造客户需求,这是一个伟大公司的必然逻辑。步入创新第三阶段的华为,已经拥有了“科学、理想的顶层设计”,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和研发阵容,思考如何在探索与开发之间实现平衡,从而获得持续生存的能力。创新一方面要满足客户的眼前需求和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创造客户需求,即破译客户隐性需求。然而要使华为对未来保持强大的想象力,人才积累成为这个阶段必不可少的功课。华为创新的第三阶段也就成为了华为高端人才积累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华为,已经拥有5000多名技术专家聆听客户声音,上千名科技“外交家”和科学家“仰望星空”,在客户需求和先进技术的共同驱动下实现创新。

  人才的迅速积累,势必将引发组织创造力的再次爆发,创新进入第四阶段的华为已经成为一家全球领先公司,并形成了自己的创新使命与创新哲学,既有将金钱变成知识的“研究”,也有将知识转换成金钱的“开发”,田涛将这个阶段总结为“钱变知识,知识变钱”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华为不但建立了集合1万多名高端科学家、专家和开发人员的“2012实验室”,还与全球200所大学一起合作研发,共同从事面向未来的技术探索,不断寻找客户需求曲线的峰值和技术创新曲线峰值的交集,以此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效应和最佳效应。

  作为一家已经拥有18万员工的庞然大物,华为要在探索与开发之间形成有效的平衡,在探索方面持续领先,就需要进行组织架构的变革甚至重构,如果不对20年来形成的强大的制度体系、流程体系进行简化层次、减少繁琐哲学,华为会走向僵化。华为当前组织变革的主方向就是聚焦简化管理,为了更好地创新,华为改变了大公司惯有的官僚型管理金字塔结构,并让专家板块成为更开放、更受尊重的体系。对于这种变革的最直接结果则体现在企业的成长速度上,田涛表示,2018年华为的总收入会超过1000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20%左右。从2009年到现在,业绩基本上都是两位数增长,一般这么大的基数还有双位数增长的企业,全球不多见。

  在田涛看来,能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而不是任何外部竞争对手。华为的未来30年,仍以变革不断激活组织,以创新征服未知。

  余承东显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正如他在《致员工2019新年信》中写到的:“2019将是更不平静的一年,万亿美金巨量市场空间大幕拉开,角逐者升级为世界最顶级玩家,智能终端行业面临格局式大洗牌。然而竞争有多残酷,我们的机遇就有多广阔。伴随全场景智慧时代到来,消费者正期待一场全新的体验革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