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聆听柳州的心跳

聆听柳州的心跳
2020年04月06日 12:01 新浪网 作者 广西柳州晚报
聆听柳州的心跳
聆听柳州的心跳

   □韦桂美

   在每一位作家的生命里,总有某处地方,既是他们肉身与灵魂的安放之所,更是他们创作灵感的不竭之源,如凤凰之于沈从文,如北京之于刘心武……他们生于斯长于斯,与那个地方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文学的脉搏里,流淌着某个地方特有的基因,使他们笔下的文字拥有某种特定的印记。

   与《柳州的事》相遇,是在一个冬日的午后。

   那一天,我应邀参加一个与文学有关的座谈会,在会上,我邂逅了蒋杏明老师的作品集《柳州的事》。封面的底色是青灰色,简洁的画面上一条弯曲的石板路向前延伸,两旁是高矮不一、错落有致的旧式瓦房,整个画面非常低调,但别有一番雅韵,使人过目难忘。与蒋老师见过几面,或是在龙城雅集系列活动上,或是在晚报副刊组织的采风活动上,她中等个子,身材保持得极好,脸上始终带着低调谦和的微笑,使人如沐春风。她给我印象总是那么气定神闲、斯文优雅。

   蒋老师是地地道道的柳州人,她的文章记录了柳州的花草树木、自然风光、特色美食、风土人情、老厂旧宅、街头巷尾、历史传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她将个人的成长经历与城市的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以独特的视角书写自己看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文章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人情的温暖。在她的文字里,我真切地触摸到这座城市的体温,清晰地听到它的心跳。

   蒋老师的文字洋溢着她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热爱。如今,紫荆花已经成为了柳州一张崭新的名片。第一辑“大美柳州”收录了13篇文章,其中两篇是专门写紫荆花的。作者眼里的紫荆花不仅是俏丽的,也是有灵性的。

   《醉在紫荆花的芬芳里》这样写道,“观其花貌,一瓣深紫红翘首居中,余四瓣色浅则分两旁围坐,留下一个口子,顾盼娇嗔地望着诸位游客。有那不安分的花骨朵从树上蹦下,在地上弹跳几下才安稳了。那些时日稍长的艳丽花朵,则矜持地飘飘而下,摆放着娇羞答答的娇容。”

   在《紫荆花下蝶翩翩》里的紫荆花则是这样的,“我眼中的紫荆花恍惚是一群群俏皮灵动又美丽的少女……俏步轻盈,呼之欲出后,却又粉面带入一副不胜春寒的样儿,忙不迭地嬉戏盼花如渴的人们。花儿先将那玉兰般的鼓包裂开,一丝红唇调皮地嬉笑着,从树上掷向路人……”

   蒋老师笔下的花儿是有灵性的,也是有品格的,比如在《美丽龙城 英雄讴歌》一文中,她写自己把掉落在地的木棉花捡拾回家,放置在茶几上,“无需水养,也不沾泥土,几日后花朵依然不褪色、不萎靡,如初开之花。心里便暗暗赞叹:这是何等坚韧的本质!”

   蒋老师对各种花观察得细致入微,描述得准确传神,或许是爱城及花,抑或是爱花及城,总之,在她的文字里,我总能感觉到她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无法掩藏的热爱之情。

   “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并称为柳州民族风情四绝,闻名于世。第二辑“柳州民俗风情”系列文章对柳州的对山歌、赛龙舟、苗家绣品、侗族建筑以及各种风俗礼仪等均有涉及,其中《柳州大舞台,山歌似海戏如潮》对柳州山歌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女歌王郭秀莲在赵家井对歌迷的情节,在有来有往中,“山歌一起头一唱就是一整天,双方不吃不喝也不愿收歌,一旁起哄的山歌迷也忍饥挨饿不愿离去。”寥寥数语,使歌者与听者对山歌的狂热跃然纸上。《侗笛声扬月亮街》带领着我重新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那条富有诗情画意的石板街上,那青瓦飞檐的吊脚楼,那清丽悠扬的笛声,以及侗笛“非遗”项目传承人坚定执著的目光,都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这系列文章,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展现了柳州的许多风景。

   第三辑“柳州人”系列文章的文字大多是朴素而平实的,却总能在不经意中拨动我的心弦,究其原因,是因为蒋老师笔下的人物总是充满向上向善的力量。比如《爱“趁烘”的柳州人》,柳州人不仅购物娱乐爱“趁烘”,连助人为乐也爱“趁烘”。《身影》中在街口守着她迟归的婆婆,“那胖胖的,已不再挺拔的身躯是那么亲切,她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专注、焦虑、盼望写在脸上,凉凉的风吹拂着她头上的几缕白发在飘舞……”没有华丽的辞藻,以白描的笔法勾画了一幅令人垂泪的慈母图!蒋老师与她的丈夫同样令我感动,他们不仅无私又开明地支持女儿追求梦想,使她成为本地小有名气的漫画家(书中的插画即是蒋老师爱女的画作);而且对于偶遇的伤者,他们也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给我印象颇深的还有他们的夫妻相处之道,《老公理财》讲述了她的丈夫让她镶的是上千元的烤瓷牙,而他则要求医生给他装上已淘汰的便宜“钢牙”;为了给妻子节省医疗费用,丈夫绞尽脑汁省钱的种种趣事令人哑然失笑又心生温暖;在经济条件改善后,蒋老师也给丈夫买了好烟和零食。这系列文章,总是让我看到人性的善良以及人心的温暖。

   在柳州工作生活了15年,这座城市于我是熟悉的,然而它更遥远的过去对我来说又是陌生的。第四辑“工厂轶事”以及第五辑“柳州旧事”将我带回了那些过往,我仿佛看到了大小工厂在一片荒芜中拔地而起,柳州本土生产的大小机械、各种家电、服装美食列队向我走来;我听到如今街头上依然回荡着的“柳钢雪条”的叫卖声,那声音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清凉;我看到生产车间里工人们不分昼夜挥汗如雨,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不是蒋老师的文字,我无法知道曾经的“八桂第一楼”柳州工贸大厦与那条古老的长着无花果树的皇荡巷有着怎样的关联,也无法想象柳州著名的景行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什么模样。了解了柳州更多的历史,使我对这座城市多了几分亲近。

   最后一辑“用美食与文字书写生活”同样延续了《柳州的事》前面五辑的风格,即对柳州的热爱,对生活的用心体察,对真善美的赞扬与追求。在跟随作者品味白灼虾、豆腐酿、云片糕、莲藕等美食时,我们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柳州的事》约13万字,收录了110篇文章。作者在后记中介绍,这些文章多数曾发表于《柳州日报》与《柳州晚报》,成书时均保持了作品发表时的原貌。原来,这本书除了多角度、多方位记录柳州的人与事,还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两报副刊几十年来的历史!

   我喜欢蒋老师的文字里所蕴含的情怀与温度。《柳州的事》,值得一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侗族柳州的事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