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汪复教授:她与共和国的抗生素事业共成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汪复教授:她与共和国的抗生素事业共成长
2019年09月23日 12:23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23日电 (陈勤奋)汪复教授现在每天还是会到研究所来,笑容秀美,眼神纯净,思维敏捷,气质优雅,完全看不出来她已经是88岁的老人。如果从1948年8月她进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算起,她在医学的殿堂里已经整整奋斗了71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位身材娇小的耄耋老人引领着共和国的抗生素事业发展壮大,她71年的医学人生奠定了一个学科的高度。她领导的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桑国卫院士称为“同行的楷模,业界的旗帜”。

  1953年,汪复从上海医学院毕业。1956年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传染病学副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传染病学科创始人戴自英教授。1958年毕业后成为华山医院传染科医师。建国初期,各种传染病和细菌性感染病高居各类疾病之首,但临床所需的抗菌药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和生产。为此国家科委成立了抗生素专题组支持国内抗生素的研制、生产和临床等研究,导师戴自英教授担任了临床组组长。1963年,为对国内研制的抗菌药进行临床评价,卫生部批示并指导在上海第一医学院成立“上海第一医学院抗菌素临床应用研究室”,设在华山医院,主要由传染科抽调医师等人员组成,时任华山医院传染科主任的戴自英教授任研究室主任,当了10年临床医生的汪复成为了研究室骨干。

  汪复教授是我国抗菌药临床药理学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从临床医生到研究室骨干,一切需要从头学起,汪复到医院检验科、到上海市药检所学习细菌学和抗菌药体液浓度测定等实验室技术,桑国卫院士曾回忆与汪复同期在张昌绍教授指导下学习实验药理学的往事。研究室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系统的抗菌药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的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方法。苯唑青霉素等十余种国内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抗菌新药经研究室评价后上市,在抗菌药非常匮乏的年代拯救了无数生命。对已上市的抗菌药研究室还进行系统的再评价,发现了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小儿、孕妇有诸多不良反应且耐药严重,向卫生部提出了限制使用该类药物的建议。对庆大霉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再评价,提出了合理应用的建议并付诸实施。1985年8月,在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医科大学抗生素研究所,时任研究室副主任的汪复教授任所长,至1998年后由张婴元教授、现为王明贵教授任所长,汪教授任名誉所长。研究所确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抗感染药临床药理学研究和临床评价、细菌耐药性防治研究,这些研究方向也正是我国抗生素事业的发展方向,对中国乃至世界抗感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汪复教授始终遵循科研与临床结合、为临床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感染病诊治的需求为主线开展医教研工作。几十年来,她领导研究所承担了大量的疑难危重感染病诊疗任务,包括大量院内院外会诊,她也指导和参与了无数次重大医疗救治工作。她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使她成为第一、二、三、四届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多次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的嘉奖。

  汪复教授是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启蒙者之一,是我国最早主持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研究的专家,也是首批药品评审专家。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临床试验开展得还不是很规范,临床试验数据无法在国际上得到承认,国外的许多新药也因中国没有配套的试验管理法规而不敢轻易拿到中国来上市。1995年,汪教授作为“五人小组”之一(另四位泰斗分别是诸骏仁、桑国卫、游凯、李家泰),起草编写了中国首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全国首批十个GCP中心,华山医院是唯一的“国家抗感染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汪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了与发达国家同期开展的多个抗菌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开拓了中国的临床药物评价领域与国际接轨。

  汪复教授致力于促进我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作为专家组组长编写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该《指导原则》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对于我国抗菌药的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根据《指导原则》,汪复、张婴元教授作为组长编写了《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2008年汪复、张婴元教授共同主编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出版,为《指导原则》在全国的实施提供了参考资料。2012年,为配合《指导原则》的修订,《指南》第2版修订出版。

  汪复教授对我国临床微生物学领域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是中国细菌耐药性研究的奠基人。上世纪80年代,汪教授多次邀请WHO亚太地区细菌耐药监测中心专家来中国指导,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共同建立了国际规范的细菌耐药监测方法,1985年经卫生部批复成立了国家细菌耐药监测中心,1988年建立了上海市细菌耐药监测网,是我国第一个细菌耐药监测网,并成为WHO西太平洋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网在中国设立的监测点。2005年汪教授又负责建立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两个监测网每年均发布监测结果,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制定抗菌药研发、生产和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耐药监测的基础上,汪教授对临床重要的病原菌耐药机制进行了与发达国家同步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汪复教授高瞻远瞩地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1995年起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主办、研究所承办的两年一届“全国感染性疾病与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已成为中国感染性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品牌盛会;她1995年创刊主编的《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在2001年度列100余种中国临床医学类期刊中影响因子第一。她数十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报告,在国际交流平台上展示我国感染病诊治水平。“研究所几乎所有骨干都由她选派至国外深造,培养了一大批医学精英。”张婴元教授说。

  汪复教授是一代名医和良师,她还曾任卫生部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六至第九届委员、第十届特别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学会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多个专业学会委员等职,主编或副主编专著或参考书8种,参编专著或参考书14种,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6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3项。她的奋斗和成就书写了共和国抗生素事业的辉煌篇章,挽救了无数感染病患者的生命。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陈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