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平凉市崆峒区驻村"第一书记":心中有爱 陌上花开

平凉市崆峒区驻村"第一书记":心中有爱 陌上花开
2020年03月27日 10:35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平凉市崆峒区驻村"第一书记":心中有爱 陌上花开

  中新网甘肃新闻3月27日电(通讯员 朱婷婷)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幸福村辗转到大寨乡桂花村,2017年8月,崆峒区文旅局干部张俭鑫走进了大寨乡桂花村,挑起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担子,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扶贫之路,尽管有了自己的扶贫兵法,但民情各异的阵地依然有着不小的挑战。

平凉市崆峒区驻村"第一书记":心中有爱 陌上花开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天天来人问,问来问去,家里还是这个穷样子。”贫困户老马抱怨道。第一次入户,就碰了一鼻子灰。

  原来,老马夫妻两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还有两孩子正在上学,缺劳力是老马家境困难的主因,一年到头仅靠妻子打工的微薄收入和几亩地营生。和他细聊后,张俭鑫意识到,仅靠给贫困户送点米面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送温暖,送再多东西也是杯水车薪。

  困难既然已经知晓,那就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把帮扶落到实处,得到村民认可,态度自然就好了。”张俭鑫在心里给自己打气。知道老马两口子住过院,张俭鑫马上去村委会给他两开了贫困户证明,跑前跑后给老马把健康扶贫的报销政策落到实处,为老马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张俭鑫将教育扶贫政策反复给没上过学的老马讲明白:免费早餐、寄宿补助、免收书本费,学杂费,老马松了一口气。把老马妻子介绍到海寨沟旅游景点打工,增加了老马家的收入,提起了老马的干劲。现在老马眼中的张俭鑫像家里的亲戚,时不时来给孩子讲讲课,拉拉家常。

  张俭鑫将桂花村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了一遍又一遍。看到问题,就随手记下,现场能解决的,就组织各涉及单位商讨办法;需要上报的,做好台账,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张俭鑫成了村里最困难家庭的常客,村民遇到大事小情去找他已成为了一种习惯。

  王志俊家的2棵核桃树屹立于桂花村已有百年之久,彭大高速公路征地要将这两棵古树推倒,涉及到资金的赔偿问题在村上引起了一场风波。

  “来来来,老王,不要激动,慢慢说说关于赔偿方面你心里的想法。”这已是张俭鑫第五次坐在王志俊家的小板凳上听着老王的絮叨……

  “修建高速公路对咱们村来说,出行、耕种、运输农作物都会带来方便,赔偿资金可以沟通协调,加之国家法律关于赔偿有相关标准,事情总要解决嘛。”张俭鑫给老王分析着利害关系。

  老王最终被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的多次奔走、多番调节触动,便放下心中火气与高速公路征收办负责人进行协商,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达成协议,桂花村的征地风波就此平息。

   心中有爱 陌上花开

  “扶贫必扶智”。经多次奔走、各方协调,桂花村小学收到了价值一万多元的书画、体育用品等捐助物资,孩子们开始有了接触外面世界的实物。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张俭鑫,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了桂花村小学的美术老师,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发现美的窗户。

  “张老师,给我画些鞋垫子和枕头样儿啊!我闲了做了拿到集市去卖……”吴婶远远的看见张俭鑫招手喊到。

  “行,吴婶。你想要画啥图案给我说,画好了给你送过来。”翻开张俭鑫的笔记本,上面记了很多村里妇女要画的图案名。”对于这额外的工作,他不觉麻烦,反乐在其中。

  多了老师这个身份,张俭鑫发现自己融入到了桂花村的圈子。这对他开展扶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村民们的盼望和期许更加坚定了张俭鑫走好扶贫路的决心。

  2013年,一场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夺走了村里苏鑫博父母的生命,留下了年仅4岁的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2017年同样的厄运再次降临,爷爷奶奶不幸离世,幸免于难的苏鑫博孤苦无依,等待他的是高额的医疗费用和两位老人的丧葬费用。

  了解了事件始末的张俭鑫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并号召村上干部、村民为苏家募捐。同时,在网络互助平台提交了筹款申请,先后筹资7万余元帮助苏鑫博。为了让苏鑫博生活有保障,他积极衔接民政部门为其申请到每年7500元的孤儿费。

  “苏鑫博最近学习怎么样?长高了吧?”张俭鑫又一次打通了苏鑫博的大姑苏玲玉的电话,“有啥困难就给我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苏玲玉的声声感谢……

   脚下沾泥土,心间念百姓

  村内道路狭窄,坑凹不平,大雨过后,泥泞不堪,村民出行、耕种十分不便,张俭鑫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方协调资金,修筑了8.8公里的硬化道路,改造了残疾人暖水循环热炕6户。

  慢慢地,张俭鑫发现要解决每家每户的难题,必须要对症下药,而群众普遍反映的“村里没有扶贫产业”这类问题,也需做好规划,因地制宜。

  张俭鑫和扶贫工作队通过走访农户、谈心后发现,桂花村70%的群众收入绝大部份都是来自务工和种植、养殖收入。要实现、巩固、提高小康目标必须走种好玉米、养好牛、劳务输出创增收的路子。

  1200余亩地膜玉米连片在桂花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协调争取到的资金修筑的30座集中式肉牛养殖牛棚如堡垒般矗立于桂花村村头,充分调动了村民养牛的积极性。目前,桂花村肉牛存栏量430头,年出栏量180余头。为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张俭鑫积极与肉牛厂对接,为桂花村有意发展平凉红牛牵线做媒,为争取早日打开桂花村红牛畅销的好路子坚持奔走。

  桂花村的田间地头、牛棚农舍总有一个手提公文包、怀揣签字笔,脸部黝黑的大男孩在穿梭……(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