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青海改革“探路者”】 问“变”达日

【青海改革“探路者”】 问“变”达日
2020年08月05日 10:11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盛夏的黄昏,从吉迈镇南侧的格萨尔林卡俯瞰九曲黄河——脉络蜿蜒交错的大河之水——舒缓地流淌在玛央秀姆草原恬静的大川。

  自2013年至今,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始终按照“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与时俱进,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达日。

  达日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区之一。平均海拔4200多米,总面积1.48平方公里,下辖1镇9乡33个牧委会109个牧业合作社,3万多人。

  由于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社会发育程度低,牧民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社会服务管理触角无法延伸至基层等问题一直是制约达日县社会管理的难题。

  自2013年至2017年间,达日县在全省率先创新实施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将全县区域科学合理划分为257个网格(含村、舍、社区、寺院、学校、扶贫联社),构建了“县、乡、村、社、格”5级管理机制,将辖区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这5年,为建立健全对网格化服务工作团队的制度管理机制,达日县先后制定出台了《达日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目标》、《达日县网格化分级管理工作职责》、《达日县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等10余项网格化服务管理规章制度,提出了“8不许”和“8不让”的工作纪律要求,建立了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对各级网格管理员从目标任务、职责纪律、工作程序、学习培训、奖惩考核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

  5年来,通过群众举荐、乡镇考察、岗前培训等方式,达日县培养出一支能够胜任日常协管工作的网格管理员队伍,健全了网格人员准入准出机制。县级管理部门每年对网格管理员专业培训2次,各乡镇对网格管理员每年培训4至5次。同时,规定网格管理员“一岗多责”的10余项工作范围及内容。

  此外,该县委托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开发出藏汉双语对译的达日县网格化信息管理软件。应用之初,聘请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乡镇及县直机关部门网格化工作人员进行信息软件技术培训及后期校正维护。该系统整合录入了牧户在基础设施建设、计生、教育、扶贫、民政、社保、治安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实现了多部门资源共享共用,解决了牧区长期以来家底不清的问题。

  为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做好信息采集工作,达日县分类制定了《家庭档案信息采集表(牧户)》《个人档案信息采集表(牧民)》《个人档案信息采集表(居民)》、《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寺院僧侣档案信息采集表》《寺院信息采集表》等6类采集表,首次录入各类数据210多万条,及时更新各类数据8000余条。

  2017年,达日县将公安、司法、民政、扶贫、社保、教育、党建、治安、生态环境等信息导入大信息数据库中,组成了集公安网数据、司法网数据、移动终端数据、网格化数据、网络舆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六大数据”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并利用终端技术将村社、居民家庭基本信息、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寺院信息等210多万条基本信息及时收集整合传输到综治中心网格化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社会管理服务从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转变,继而实现了对网格内居民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

  至此,达日县初步建成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比对、分析,进而掌握重点区域、事件的动态,能更加准确的进行地区稳定风险预测预警,为社会治安的分析和研判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随着“综治中心+网格化+大数据”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十二位一体”功能发挥效能日益显著。

  2018年,达日县开始致力于推进牧区社会治理2.0版,并开创性地推出“牧长制”管理模式,勠力营造“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单位协同合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动态牧区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

  夯实组织“金字塔”管理体系。达日县着力推行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牧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一级牧长,各村(社)党支部书记、主任任二级牧长;各牧业合作社社长任三级牧长的“三级牧长制”,使“牧长制”管理体系突破“垂直型”模式,不断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转变,实现牧区社会治理全覆盖、无死角。

  选优“新牧长”。该县以实现牧区社会精细化治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乡镇、村社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为目标,以各行政村为基础,将全县区域科学合理划分了257个牧业片区,构建了“县、乡、村、社、牧业片区”5级牧长制管理机制,从草管员、林管员、寺院民管会等社会基层力量中按照“牧民信任、心系牧民、立场坚定”的标准严格选聘701名的片区牧长。

  筑牢“新阵地”。达日县始终坚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凝聚基层管理员队伍工作合力。先后出台10余项规章制度,制定“牧长制13条”工作纪律。同时,严格落实片区牧长招聘考核程序和片区牧长准入退出机制,建立专兼结合、多方参与的片区牧长队伍,不断筑牢权力监督的制度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建立“最强大脑”。达日县以实现社会动态治理为基石,以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重点,以建立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为中心的“十二位一体”模式,时时动态掌握全县各行各业实际情况,让牧区社会治理工作从传统应急、静态管理走向现代化预防、动态治理。

  牧民却旦是达日县窝赛乡的一名牧长,他服务的对象是25户牧民96人,分散在近200公顷的草场,平时他都是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各牧户之间。

  “作为一名牧长,向牧民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协调纠纷,帮助不懂汉语的牧民缴纳社保金、养老金等,与老乡们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快、更细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化解矛盾、解决群众诉求,促进村里和谐稳定,感觉很有成就感。”

  却旦对记者说,现在牧民们有了问题和困难,会第一时间找政府或者找各级牧长咨询,党的好政策让大家的权利和利益都有了保障,生活有了奔头,牧民们现在不想别的,就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

  原达日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索南却旦告诉记者,善治牧区的核心价值在于,从实现网格化管理到推行牧长制,就是为了让党员干部下移工作重心,把管理作为基础,把服务作为关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精准化服务推动精细化管理,这既是理念的转换,也是流程的再造。它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了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基层工作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吉迈镇镇长沙琼谈及牧长制感触颇深,全县共有700多位牧长,平均一名牧长为20多户牧民提供各类服务,通过这支将各方面资源整合到基层的管理服务团队,实现了从基层组织单位作战到上下协同作战的转变,从单一依靠党政力量到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提高了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在走访建设乡达日龙村贫困牧民尕日公时,副乡长苏东曲这样说道,俗话说得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乡干部本事再大,也顾及不了全乡的点点面面,政府服务基层离不开牧长,牧长制管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服务,做到走村入户全到位,联系方式全公开,反映渠道全畅通,服务管理全覆盖,使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最末端。

  记者箴言:把基层管理工作变成民心工程

  过去的7年,达日,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当破何题?当收何效?何以由乱到治?由治到稳?由稳到兴?由兴到荣?

  带着这个命题,记者7年来数次深入达日,探寻创新社会治理的达日经验。

  随着牧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从业多样化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基层决策中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在决策中充分尊重和考虑各方利益,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及其升级版牧长制是一种革命和创新,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式,创新推行“十二位一体”的“综治中心”+“网络化”+“大数据”管理模式,使得工作方式从粗放向精细转变;工作重点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工作资源从条条向条块转变;工作决策从以经验为主向民主科学转变;工作格局从相对封闭向更为开放转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各族群众的力量,构建维护稳定和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这7年,无论是推行网格化管理还是升级版牧长制,善治牧区体制创新的“达日模式”,把社会服务管理做到牧民群众的家门口,真正把基层管理工作变成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民心工程。

  一方面,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寺庙,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经由大力保障改善民生,每年办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实事”,激发了人民群众内生动力,构建全民防控体系,形成社会治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盘棋”,党委、政府、群众上下合力“一条心”,确保了达日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确保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了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了生态环境良好。

  今天,社会管理的“达日模式”,既是善治牧区的一次革命,也是治理体制上的一次革新,通过推行牧长制管理,各级牧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主动作为赢得了牧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也让牧民群众得到了更为优质的服务和更多的实惠。(作者:姚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青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