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2020中外媒体澜湄万里行】遇见全国文明家庭张宝海一家人

【2020中外媒体澜湄万里行】遇见全国文明家庭张宝海一家人
2020年10月25日 10:40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这是澜沧江流淌出的一个感人故事。

  上个月,张宝海买了辆新车。他是从西宁提的。身边的朋友问,为什么去那么远?他总是开玩笑说:“给家乡贡献点税收。”

  其实,是张宝海想家了,想去老家转一圈。

  事情是这样的,张宝海的老家在青海西宁大通县,因为很早就出来做生意,现在已在西藏昌都市定居。按照当地人的习惯,买车都要去成都,而他却选择了更远的西宁。

  从澜沧江源头出了玉树州,澜湄万里行一行编辑记者来到了昌都市。我是通过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口中了解的张宝海:这位来自青海的汉族和西藏的藏族结为夫妇,几十年来在普通的日子里沐浴着甜蜜,前几年还被评选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评语是这样写的:“扎西曲珍家庭,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野堆村,家庭成员3人。扎西曲珍的丈夫因病离世,孩子只有四岁却又患病。扎西曲珍与张海宝再婚后,张海宝将孩子视如己出。为照顾好这个生病的孩子,他们没再生育。夫妻俩热心公益事业,2010年4月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扎西曲珍夫妻成为第一批志愿者。”

  如今的张宝海一家人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儿子在昌都市邦达机场工作,儿媳也当了一名人名教师,出生不久的孙女成了一家人的宝贝

  “你嫁给我,就不会吃苦了”

  这个故事催促着我启程。通过提前沟通,采访约到了张宝海家中。开门后,听闻是自己家乡来的记者来采访,连忙礼让到客厅主客位置,并招呼妻子倒上了酥油茶。用一口青海方言说:“你们辛苦了,从那么远来到这里,谢谢你们。”

  眼前的张海宝个头不高,面色红润,穿着朴素,说话总是带着笑容。客厅里摆满了荣誉证书,但最显眼的还是一张一家三口的全家福,妻子和儿子的脸庞呈现着藏族特有的神韵。

  “我和妻子扎西曲珍是二婚。”张海宝并没有在乎这一对我而言有些尴尬地话题。

  “说说你俩是怎么认识地吧。”我问道。

  张海宝抿了一口酥油茶,清了清嗓子,便从1999年开始讲起。

  那一年,扎西曲珍失去了丈夫,4岁的儿子又身患重病。为了治疗,她变卖了所有家产,拿着一千多块钱去了拉萨。在拉萨,她花光了钱,最难地一天连公交车都做不起,只能四处找工作,赚够路费回到昌都老家。

  走投无路的扎西曲珍走进了张海宝的餐厅,看着可怜地母子,他动了恻隐之心,并留下来让她打工。那时候,在拉萨打工平均工资只有150元一月,而他却开到了350元,并联系医院积极治疗孩子病情。

  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宝说:“她在我那里工作的时候,我在她的言谈当中感受到了她很惆怅的情绪和很苦的生活。”在他看来,这对母子和自己一样是“苦命人”。“爷爷奶奶去世时我才十二岁,一个人很孤苦,我尝过这种孤独的滋味。”自己的经历,张海宝并没有多说。

  慢慢的,干活勤快的扎西曲珍从服务员升任了大堂经理,孩子的病也治好了。一年后,两人日久生情……

  表白时,张海宝说了几句很简单却足以暖了扎西曲珍的心的话。

  “我是孤儿,你家庭也这么困难,我们两人结婚吧。”

  “你嫁给我,就不会吃苦了。”

  “这个小孩遇到我,就让他的人生从这开始吧,我一定要给他一个好的生活。”

  “家乡有事,我要做点什么”

  婚后,两人共同经营着小餐馆。遇到事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小餐馆的生意越做越火。几年之后,他们又开了另一家餐馆和一家销售土特产的商店。虽然累,但夫妻俩共同坚持着,一家三口日子过得有声有色。2008年,由于儿子洛松加永需回昌都读初中,他们便回到了昌都。

  聊到此处,一旁忙活家务的扎西曲珍也坐了过来。听着以前历历在目的事,那双望向张海宝的眼睛中流露着幸福。

  此时,张海宝讲起了另外一个故事:那是十年前的4月14日,听闻玉树地震后的消息,张海宝便坐立不安。

  “家乡有事,我要做点什么。”他和妻子商量要去支援灾区。

  第二天,拿了钱,拉了一车物资,夫妻二人就从昌都出发,朝玉树奔去。到了玉树,夫妻二人因为同时会藏语和汉语,做起了志愿者。

  抗震救灾期间,夫妻二人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早上7点出门,凌晨1点才能回到休息的地方。

  有一晚,张海宝照顾一位藏族阿妈输液。失去了亲人的她情绪很是激动,一个劲儿的让张海宝握紧她的手,整整诉说了三个小时。她一句句地说着,张海宝耐心疏导着,一直蹲在床边。待老人熟睡,他才安心的离开。

  张海宝说,他每年都要回西宁一趟,每次回去,家乡都有新的变化。“家乡发展的好,我也很高兴。”

  他带着妻子一家,去过西宁市的唐道、万达等商业城区,也去过青海湖、塔尔寺等风景名胜。

  扎西曲珍也笑着说:“青海特别特别美,我家里人都说青海好。”

  夫妻二人都深知如何去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扎西曲珍指着家中墙上挂着的一个“爱”字挂画说:“爱是什么?爱是仁爱、包容,就是用心照顾对方,用情建设家园,大事面前懂得奉献,小事面前知道珍惜。”

  “你是青海的媳妇” “你是昌都的女婿”

  随着生活的好转,夫妻二人加入了热心公益的行列。

  儿子毕业后找了工作,上班前一天,有了一场父子之间的对话。

  “要懂得换位思考。”

  “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张宝海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每个月,扎西曲珍都会和丈夫张宝海一起去周边县乡,带上一些生活用品,把爱心送到那些家庭困难的人身边。由于那时交通不便,细心的张宝海每次都会随身带上一个笔记本,记下他们需要的物资,下一次一样不少送过去。

  2011年,扎西曲珍被村民选举为妇女主任。从此,她就成村子里的“管家婆”,丈夫也积极支持她的工作。

  也就是这几天,张宝海定了200件羽绒服,他要送给养老院中的老人们。采访是在早上,下午他就要带着商家去给老人们量尺码。

  在干公益这件事儿上,已过天命之年的这对夫妻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采访到此也就结束了。我准备拿起相机为他们照一张全家福,但儿子今天上班,只好作罢。

  “要不你俩合唱一首歌吧,给你们录个小视频。”我说。

  “那就唱首就《一个妈妈的女儿》吧。”一番思索张宝海说。

  拿出手机,搜索歌曲,不善唱歌的张宝海在扎西曲珍的领唱下,轻声附和。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唱到最后,张宝海有些动情,泪珠从脸庞滑落,一旁扎西曲珍的双眼也噙满了泪水。

张宝海和妻子扎西曲珍正在昌都市的澜沧江边散步。

  离他们家不远,便是澜沧江,每天他们都回来这里转转。走在江边往事涌上心头,夫妻俩靠的更近了。站到观景平台,俩人相视一笑说:“你是青海的媳妇”、“你是昌都的女婿”……

  “出来了,就要给青海争光。遇上了好时代,就要力所能及的去报答社会。”临别前,望着一湾澜沧江碧水张宝海说。

  的确,家乡是一生的坐标。从澜沧江源头来的张宝海在这里找到了他的一生挚爱,曾经奔向的远方,渐渐地成了他的家乡,而家乡也成了远方。((记者 樊永涛 报道) )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