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百年茨中教堂:见证澜沧江峡谷脱贫巨变

百年茨中教堂:见证澜沧江峡谷脱贫巨变
2020年10月25日 19:23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百年茨中教堂:见证澜沧江峡谷脱贫巨变

  中新社云南迪庆10月25日电 题:百年茨中教堂:见证澜沧江峡谷脱贫巨变

  作者 缪超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澜沧江,向南流淌至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茨中村,被褶皱的横断山脉挤压,河谷深邃、水流湍急……

  在茨中,繁衍生息的藏、傈僳、纳西、汉等民族,受限于澜沧江峡谷地形,长期与世隔绝、贫困落后。15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来到茨中,修建一座天主教堂,百年间教堂身旁的茨中变化缓慢,直至百年后,中国开启脱贫攻坚。

  近日,记者走进茨中村,这个有上千人的多民族聚居村庄挂在澜沧江边一处缓坡上,一座西式建筑风格与中国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教堂坐落村中。

  “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1909年重建,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茨中教堂神父姚飞告诉记者。2008年,家乡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的姚飞,从北京启程前往茨中教堂。

  他从北京搭乘飞机至云南昆明,2000多公里仅仅用了3个小时,但从昆明到迪庆茨中,800多公里却花了4天时间。“汽车翻山越岭,越走山越高,越走人越少。”

  4天后,汽车驶入澜沧江峡谷,水泥路变成土路,颠簸数小时几乎晕厥之际,茨中村浮现在姚飞眼前,“藏族、傈僳族的民房散布在峡谷两岸,水稻和葡萄包围着村庄,江水清澈、空气清新,各民族热情好客。”

  置身茨中的田园风光不久,姚飞就发现了这里的另一面。“有人问我,吃饱是一种什么感觉?”他回忆,当时的茨中,耕地极少,人们温饱成问题;地理封闭,患上重病只能等死;贫困落后,不少孩子辍学在家。

  在茨中周边,还有四个小教堂,姚飞时常要去拜访,这几座教堂都挂在峡谷上,由崎岖的羊肠小道相连接,“我是从平原过来的,来到茨中,出门就是山,爬山两三个小时,腿直发抖啊。”

  2010年雨季,他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脚一滑,把手给摔断了,缝了20多针,至今留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就这样危险的路,村民们还常常背着重物穿行。”

  在茨中,千百年来如同日出日落一样恒定的贫困,在2015年被打破。当年,中国开启脱贫攻坚,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贫困户脱贫。

  姚飞回忆,2015年前后,政府派出脱贫工作队和扶贫干部进驻茨中村,挨家挨户调查村民生活状况,据此建立详细档案,“他们记录下村民们住什么样的房子、吃的是什么、家里有几口人、年收入是多少、有什么产业、有没有在外上学和生重病的……”

  因为姚飞熟悉茨中村民,扶贫干部也向姚飞咨问一些贫困家庭的情况。掌握情况后,当地政府将贫困户区分为因缺产业、因灾、因病、因学致贫等情况,因人施策,精准帮扶。

  近年来,姚飞明显感觉基础设施变化巨大,澜沧江岸边的土路变为了水泥路,连接各村庄的羊肠小道也变成硬化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在政府帮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茨中村发展起核桃、葡萄、药材、花椒、土鸡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姚飞说,“我知道的一户人家就在政府帮助下养了800只鸡,在山上办了一个很大的散养厂。”

  2019年,茨中村全村出栏猪490头、牛116 头;收获小麦62800公斤、青稞35875公斤、稻谷61200公斤、玉米152860公斤;种植中药材530亩……全村农业所得总额达150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年人均收入达1.26万元,全部4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村民富不富,看看他们家门前停着的汽车。”姚飞对记者说,“2008年,全村只有4辆小面包车和几辆拖拉机,现在家家户户至少有一辆汽车。”(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澜沧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