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小凉山”上牦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小凉山”上牦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2020年11月23日 11:34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小凉山”上牦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中国减贫故事)“小凉山”上牦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中新社云南丽江11月23日电 题:“小凉山”上牦牛坪:“逆流”之水成致富之源

  作者 韩帅南

  “现在吃水真方便!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来!”22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牦牛坪村村民王务斤向记者演示他家里的“宝贝”——庭院里一只锃亮的不锈钢水龙头。这位42岁的彝族汉子不断抚摸着水龙头,却始终没有打开——从小到大的缺水生活让他舍不得浪费一滴水。

  在外面的人们看来普通至极的自来水,在这里需要跨越24公里的横向距离和半公里的纵向距离,“逆流而上”才能到达村民家中。

  王务斤回忆道,“其实,就在3年前,村里还没通自来水,那时候用水要么靠下雨水窖蓄水,要么靠人背马驮到五六公里外取回水。来回一趟三四个小时背回50公斤水,再怎么省着用,也只够一家五口人一两天用的。”

  王务斤的家坐落在曾经是中国最贫困的“小凉山”深处——滇西北宁蒗县的牦牛坪。这个属于高寒山区的坝子平均海拔近3000米,无常年地表径流,每年3月至5月少雨干旱明显,缺水严重。

  水是生命之源。但对于居住在坝子里牦牛坪、烂泥箐等4个村的彝族民众来说,缺水曾是一个世纪性难题。

  牦牛坪村委会主任王成祥说,“那时候真的是‘靠天吃水、靠背喝水’,一年中村民们最盼望的就是多下几次雨。”于是每逢雨季就有了牦牛坪坝子里独特的场景——家家户户房檐下都架起了长长的管道,把落到屋顶的雨水汇集到一起,注入水窖,作为一家人的日常用水。

  “虽然水窖里的雨水飘着灰尘、草屑,甚至时间一长会长出青苔。但大家还是非常珍惜,一盆水都是先用来洗脸洗脚,再用来喂牲口或者浇菜。”王成祥说,“洗澡对于这里的彝族人来说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必须是有重要的事情才舍得洗一次澡,比如结婚、重要节日。”

  长期与缺水相伴的是贫穷与落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民众培育出优质的马铃薯、荞麦,却因为水源问题产量低下、无法扩大种植规模。

  2017年,村民们终于盼来牦牛坪片区抗旱引调水工程项目。来自政府的扶贫资金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捐赠投资的共计23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投入到该项目中。该工程从24公里外的河流取水,经过高差400多米的泵站进入扬水管,再进入总长度为35公里的供水主管,最后输送到牦牛坪坝子的各家各户中。工程完工后,牦牛坪片区4604人、4.2万多头牲畜的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当时别提大家有多激动啦,这么干净卫生的水,每家都能用上!”提起村里开通自来水时的情况,王成祥的声音有些颤抖,“大家都说这是对牦牛坪老百姓的‘二次解放’!”

  1950年,宁蒗县和平解放,从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一步跨千年”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牦牛坪民众眼中这是“第一次解放”。

  在如今的“二次解放”中,充足的水源还为当地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注入生机与活力。王成祥介绍,牦牛坪村连续3年为村民争取到产业帮扶金融贷款,用于发展高山原生态绵羊养殖和马铃薯种植,并引进专家指导村民如何开展规模化、科学化种植和养殖。“现在水有了,政策有了,大家致富的胆子也大了。2018年我们村还没有养殖大户,但现在有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已经成为养殖大户了。”

  过去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王务斤正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之一,他养下60只羊,还种植20亩马铃薯,预计今年的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以前水不够,别说洗澡,连衣服都不敢洗。”王务斤笑着说,“现在条件好了,吃穿都不愁,供两个儿子读书也绰绰有余。”

  对于未来,王务斤已有更远大的规划:“我想联合几个邻居一起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过上好日子。”(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