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卫星遥感监管甘肃自然保护地:域内新增人类活动"双降"

卫星遥感监管甘肃自然保护地:域内新增人类活动"双降"
2020年12月02日 16:19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图为甘肃张掖湿地风光。(资料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2日电 (记者 冯志军)记者2日从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17年以来,甘肃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据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甘肃自然保护区内新增人类活动疑似问题点位和面积呈现出“双下降”趋势。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兰亮介绍说,今年甘肃组织开展了“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运用“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完成2019年下半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实地核查工作。

  兰亮表示,“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管,已成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的重要手段,有效震慑了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解决了涉及自然保护区的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图为甘肃平凉市“道源圣地”崆峒山冬景。(资料图)甘肃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据介绍,今年以来,甘肃调查编制完成《祁连山地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报告》,通过遥感监测和无人机航拍核查,以祁连山为重点的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治理已初见成效。组织完成黄河流域1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评估,真实掌握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成效,为下步整体推进自然保护区监管打下坚实基础。

  兰亮说,甘肃启动了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起草了评估技术方案,通过国家备案审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还广泛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显示,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知识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在逐渐提高。

  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的甘肃,在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其境内多样而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地址遗迹资源,可保护对象多,保护区价值高。(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