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美专家探讨疫后全球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美专家探讨疫后全球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2021年05月29日 09:03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新闻5月28日电 (记者 于立霄)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的第五场平行论坛——“海淀·兰辛教育论坛”26日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疫情后全球化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本届创新周以“科技教育·创享未来”为主题,5月23日开幕,持续至29日,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在连续7天的活动中,内容包含开幕大会、10场平行论坛、3个教育工作坊以及名企考察、创新成果情景体验等。

  在当天的平行论坛上,北京市海淀区区长王合生表示,北京市海淀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欢迎兰辛市乃至美国的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来海淀发展、投资兴业,真诚希望两地在多领域开展更加深入、务实的交流合作。

  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市市长安迪·施尔通过视频发表致辞时表示,北京市海淀区聚集着众多教育资源,他为兰辛市能和海淀区共同开展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感到高兴。他希望双方增进认识和了解,海淀区与兰辛市的深厚友谊会为双方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高福就《疫情后公共卫生和教育领域的挑战》发表主题演讲。高福表示,新冠疫情凸显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发展方面,全球必须团结起来应对挑战。展望未来,中美教育交往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相信中美将共同推动全球教育更好发展。

  平行论坛还设置了主题为《疫情后全球化教育发展趋势》的圆桌论坛,与会嘉宾围绕K12教育、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趋势等话题进行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西山学校校长刘彦认为,新冠疫情改变了教育形态、教学方式以及管理形式。我们要重新认识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关系、重新认识互联网的力量,用包容开放的一种精神聚焦目前教育共同面临的话题,探究全球教育的解决方案,构建未来学习的共同场。

  中关村学院院长程洪莉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拥有好奇、思维开放的精神特质。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是“有梦想”,有了梦想人才能不断地去追逐梦想,激发丰富想象力,同时在梦想的驱动下更能坚持不懈,克服困难。

  兰辛社区学院第七任校长史蒂夫·罗宾逊认为,疫情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校和老师被迫接受了疫情带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疫情期间,学生们开始独自面对课程带来的挑战,独自承担责任,并很快地成为了学习的“领导者”。教师也迅速寻找到新的方式来提供课程、评估学生。学校在主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方K12学生代表橡树谷初中八年级学生奥黛丽罗宾逊,厦门K12学生代表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学生陈雨轩,海淀K12学生代表、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学生会主席刘健分别就《我心中的教育》进行分享。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学生会主席刘健在讨论结束后宣读了中美教育友好交流倡议书,呼吁大家携起手来,推进中美教育的互通互鉴,在教育领域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共同解答好教育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命题。

  本届创新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指导,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支持,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承办,中关村科学城互联网教育产业发展联盟、海淀区工商业联合会互联网教育商会协办,(完)

  【编辑:陈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创新人才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