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70多年前,这个山西小村庄为何一时“家家无门”?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70多年前,这个山西小村庄为何一时“家家无门”?
2021年06月05日 14:23 新浪网 作者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太原6月5日电(记者 任思雨 李季)如今提到“支前”这个词,可能会有人感到陌生,近日,记者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了一座“支前模范村”——山西太原阳曲县店子底村。

  70多年前,这里是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当地村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倾其所有、昼夜不停地支援前线,甚至一时“家家无门”。这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山西太原阳曲县店子底村。中新网任思雨 摄。

  太原战役的“大后方”

  1947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处于内线的山西战场风云激荡。

  按照部署,人民解放军一路攻克上党、三打运城、攻坚临汾、决战晋中,乘胜进逼太原。从1948年10月5日到1949年4月24日,太原战役历时六个多月,是解放战争时期持续时间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在这场激烈的战争中,阳曲县作为解放太原的前沿阵地,后勤保障任务十分艰巨。1948年,晋察冀、晋绥中央分局决定,东、西阳曲两县合并,把支前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人力、财力、畜力投入到支前一线。

  而位于阳曲县最南端的店子底村三面环山,是通往太原东山和牛驼寨的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这里成为人民解放军作战物资储备和运转的大中枢。

  在炮火横飞的战场背后,无数村民克服困难,昼夜不停地忙支援,为部队送粮、烧水、做饭、做衣缝鞋,为前线运送物资、护理伤员。

  那时,店子底村整个河槽都是运输队、担架队和解放军队伍,村中干涸的河道,成为连接后方的枢纽通道,粮食、器械堆积如山。

  店子底村“支前纪念馆”。中新网任思雨 摄。

  “我们多流汗,部队少流血。”村民们把家中门板卸下来,椽子没有就拆房取木,送给解放军做攻城器械。大到门板棺木,小到毡条口袋,凡是能用于战场的,都拿来支援前方。

  周边的村民也都被动员起来捐资捐物,黄寨镇一夜动员门板688块;景庄村十几个妇女和十几个儿童,一天半时间就集中了40000斤干草;南高庄牲口缺乏,就组织8个人拉大车运送物资;东黄水、范庄的妇女往返80里,抬着门板送到店子底。

  在店子底村的“支前纪念馆”,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拴向大家展示了当年村民们拿出的物资,其中最先介绍的,便是靠在墙上的门板。战争期间,不少村民拆下了家中门板转运伤员,村内一时“家家无门”。

  店子底村“支前纪念馆”。中新网任思雨 摄。

  支前故事里的军民情

  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原战役期间,阳曲县支援前线群众达到9.53万人,向部队供应小米250万斤、门板9.5万块、大小檩条7万余根、棺材1443口、梯子193架,其他物资如铁锹、橛子、大锅等共38种4461件。

  除了拆门板运伤员,当地还发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支前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互相让棺材”。

  1948年,准备攻打太原东山风格梁的部队住满阳曲县东黄水和侯村等村庄,各地运来的木料堆满店子底村外西坪梁。

  一天,尖刀连三连120人立正听候指示,赵连长说:“明天攻打风格梁,是一场恶仗,现在我命令,每个人把名字写到棺材上!”战士们听到命令迅速行动,战士小梁看到赵连长站着不动,明白他是因为棺材数量有限,怕人多棺材分配不过来,就说:“连长,把我的那口写上你的名字吧。”赵连长说:“执行命令,其他的话不用讲。”

  店子底村“支前纪念馆”。中新网任思雨 摄。

  战争岁月中,当地妇女没有落下,她们不仅积极运输物资,缝制军衣军鞋,还承担起照顾伤员的任务,在店子底村,就有这样一位“英雄母亲”李合林。

  战役打响时,她将伤员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和婆婆没日没夜喂水喂饭,把家里最好的食物留给伤员,自己和孩子们却吃糠咽菜。解放后,许多解放军战士来到店子底村,看望当年不顾生死照顾她们的“母亲”。

  红色文化激活新动能

  历经烽火硝烟,这个红色小山村留下过许多动人故事,但改革开放后,它的发展脚步却慢了下来,曾经的店子底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700多口人中,有149人被识别为贫困人口。

  为振兴乡村,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拴引进建材厂和石料厂,并将村中的河漕改造成水泥路,为村内打下深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店子底村借助阳曲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机遇,提出依靠独具特色的红色历史,打造“红色经典游”的脱贫发展规划。

  2009年,店子底村建起“支前纪念馆”,近年来,村子发展起以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以及农家乐、蔬果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推出“观支前馆、上支前课、走支前路、吃支前饭、游支前村、体支前情”为主的课程和体验活动。

  店子底村“红色讲堂”。中新网任思雨 摄。

  几年来,店子底村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之前的2800元左右增加到目前的1万多元,村集体也有了可观的收入。2017年,店子底村摘掉贫困帽子。

  2020年6月,太原市东西山旅游公路通车,公路途经店子底村,更多游客有机会前来旅游。当年的“支前模范村”,蜕变成现在的红色旅游村,红色文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给当地带来稳定增收。

  回望70多年前,村民们将布鞋、粮食、弹药从店子底村运往烽火前线,一队队民工、一辆辆小车、一列列担架在此艰难前行,而今,一辆辆旅游车、一批又一批参观的游客踏上这片热土,通过眼见实物与聆听讲解,感受先辈们的红色精神。支前的故事,还将继续流传下去。(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