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谁说中国企业缺少人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谁说中国企业缺少人才?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2021年04月22日 09:32 新浪网 作者 中外管理

  文:著名管理学家 潘承烈

  新媒体编辑:胸怀天下

  当今人们普遍感到人才紧缺。同时,又有许多学有所长的人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这种令人尴尬的现状,正反映了我们真正缺乏的是识才用才的机制与能力。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我国早在1953年就建立了自己的汽车工业,但半个世纪来却没有形成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汽车名牌。因为我们的汽车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都是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或独资,贴用的也是外国的品牌。于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几个大汽车集团都无能为力,道理很简单,因为在国外汽车品牌上没有我们自主开发的立足之地。

  但是,几家名不见经传的我国土生土长的小企业把大企业人才吸引过去之后,却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还能出口。像奇瑞、吉利、长城这类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一汽、东风、上汽根本不能相比,甚至待遇也远低于它们。可就是这些人,从有所作为到大有作为,这说明什么?不正说明我们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创造可以体现自我价值的环境吗?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这是说:在优秀领导者眼里,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东西。我们现在提倡的循环经济,正是印证了这个观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有不少生动并可借鉴的故事,如人们熟知的楚汉战争。决定刘项之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别的,正是项羽和刘邦两人的用人之道。

  “项羽妒贤忌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记·高祖本经》)。最后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枭雄,最后竟落得自刎乌江的悲惨下场。

  而刘邦能“得天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战略部署和指挥上重用了高他一筹的张良,在后勤供给上重用了萧何,在作战能力上重用了韩信。正如刘邦所云:“此三子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也。”

  这体现了刘邦的为人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他清楚地了解别人之所长,所以他是聪明人;他又清醒地知道自己之所短,所以他又是明白人。

  但当你所领导的部下能力上比自己更强时,作为领导者,要为其创造更有力的工作条件,使之能更好地施展其才华,绝不能因为部下能干形成对自己的挑战或压力,而设置使用障碍,甚至弃之不用,那是自毁长城之举。

  “用与不用,听与不听”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提到百里奚,也是意味深长的。

  “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则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同样是百里奚这个人,他在虞国时,虞国灭亡了;而到了秦国,正值秦穆公当政,他辅佐穆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为什么百里奚在不同处境下业绩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这不是由于他本人在虞国时愚蠢,而到了秦国便成了智者,关键在于“用与不用,听与不听”。

  这个小故事对中外古今不同的用人之道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什么某一个人在这个单位是条“虫”,而到了另一个单位却成了“龙”呢?究其原因,在于“用与不用,听与不听”。成就一个企业,正在于领导者识才用才的眼力、智慧、胆略和胸怀。

  如今,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留下的“用与不用,听与不听”这八个大字的遗训,对我们识才用才,仍有着画龙点睛的鲜明现实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