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青春期父母必修:无用教导十则,欲改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先改变

青春期父母必修:无用教导十则,欲改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先改变
2020年07月04日 08:06 新浪网 作者 觉醒的父母

  做了很多的努力,最后发现所有的用功都没有在孩子身上得到正面的反馈。孩子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还变本加厉了。这是很多父母在和我沟通时提出来的共性的问题,这让他们很苦恼。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有了更多的自我判断能力,不再把父母视为完全的权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有限。这就是很多父母所表达的:“明显感觉带动不了了”。

  虽然感觉上是带不动了,但这个阶段孩子对于和父母的互动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你可能质疑:怎么可能呢,明明是对我爱理不理,少言寡语,怎么是互动敏感了呢?

  正是因为他们对互动时父母传递出来的情绪、姿态、语气异常敏感,才会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反抗的初期通过愤怒、争吵表达自己,这时候沟通的大门还敞开着。当发现父母根本“看不见”他们,就连争吵都不愿意表达了,转而关上门,闭上嘴,塞上耳朵。

  最沉默的,最敏感,也最渴望。

  青春期父母必修:无用教导十则,欲改善亲子关系,家长必须先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心为孩子好,说着正确的道理,却换来孩子对我们抗拒和隔绝的重要原因:是的,你说的都对,但你和我说话的感觉让我非常不爽。所以,我不愿意接受。

  教育是慢的事业,但是教导是需要效率的。我们既需要在孩子有限的青春时光里漫步徜徉,也同样需要争分夺秒。当我们充满智慧,我们就会少一些无助,少走一些弯路。孩子可以适当走一些弯路,但作为父母,要尽量避免我们自己迷失在弯路里。

  我根据父母们和我沟通时的表达,以及我自己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实际经历,整理了10条我们有意无意会踩到的“无用教导”的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即时”教导\“第一时间”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即时”是指发现问题的当下,这个时候的教导,一般情况下都是无用的。

  比如有个爸爸非常关注孩子做数学时不打草稿,这极大地提高了错误率。每当看到孩子又没有把草稿本拿出来,会立刻前去指出,从提醒到责备,结果是不欢而散。

  也有时候孩子听了,但会发现他下次又陷入“老习惯”的循环。这是因为他只在执行爸爸当下的指令,并没有获得对问题本身进行自主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看在眼里,放在心里”,等孩子完成这项作业后,再找机会给他建议,这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主,也给了他大脑空间去反思和消化。下一次,也许他会记起爸爸的话,自主去完成。这里的“也许”是指,孩子从尝试记起到完全自主需要一个反复的周期去练习,父母需要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2.在“任性时间”和“任性空间”的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你是否发生过在孩子专注于自己空间的时候,你的某个愤怒被激发,或者焦虑急剧爆表,因此你不由分说侵入孩子的空间,不管他在做什么,开始发表长篇大论。

  孩子无法承接这从天而降的“攻击”,他本能地让自己的大脑处于闭合状态。不合“时机”的教导,只是父母抒发自己情绪的需要,对孩子没有实际帮助,甚至还破坏了孩子的状态。

  像和你的客户预约拜访时间那样,和孩子预约沟通的时间,你可以这样尝试,但极有可能会遭到拒绝。那就多创造自由放空沟通的环境,比如散步,骑行,共享美食,如果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发展一个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3、“地位不平等”的教导是无用的

  地位不平等,一方过强,另一方过弱,一方权力集中,另一方缺乏力量,这样的环境下教导发挥不了真正的功效,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另一个“地位”——可视的身体姿态。

  回忆我们和孩子沟通时的场景,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画面:孩子坐着,我们站着。我们可能站在孩子的身后,甚至没有眼神的交流。

  这是一种隔绝的姿态,传递出微妙的心理语言让孩子从心理上抗拒我们的教导。

  4、“自身无法成为榜样”,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孩子乐观,我们整天自怨自艾;希望孩子努力学习,我们整天捧着手机;希望孩子不要情绪化,我们常常破口大骂。

  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做到,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以为孩子看不到,感受不到,其实他们会有样学样。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榜样不是指结果,而是我们努力的过程。

  5、“期待过高”,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我们对他的期待也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和能力不匹配的期待,只会增加孩子的负担。负担让孩子无法轻装上阵,或者因为长期无法达成目标,无法获得正向的反馈,就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怀疑,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并因此逃避,放弃。有些孩子的逃学就是这样的原因。

  期待和成就动机呈倒U型曲线。合理的期待激发成就,一旦超过峰值,超过一定的限额,成就动机就会降低。

  6、“教导行为和目标不一致”时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乐观、自信、优秀的人,但我们却总是抨击他。

  我们希望孩子可以自律,我们总是挑他不自律的地方放大攻击,而忽略他为此付出的哪怕一点努力。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对待那样的人那样对待他。可能他并不能总是做得很好,对他报以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多看到他的努力,多鼓励,这可能会给他调整,修复的力量,激励他成为更好的人。

  7、“治标不治本”的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很多时候,我们太急于去解决孩子表现出来的个性的问题,把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行为的改变上 。但常常发现,某个类似的问题换了一个马甲,在不久之后又出现了。

  这可能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习惯于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做,认为这是最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直接就得到了答案,这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精力都用在孩子的行为调整上,忽视了那些个性问题们背后的共性本质。

  比调整行为更重要的,是改善认知。这是治本的方法。

  8、“没有对结果等待的耐心”的教导是无用的

  可能我们不愿意承认,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是很功利的。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总希望得到即时的回报。如果这个回报没有预期发生,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的判断,对自己愤怒,也对孩子愤怒,好不容易做出的一点点改变又会重新回到原点。

  调整后的反馈结果在孩子身上往往是滞后表现出来的。接受一个新的认知,理解它,和旧的认知搏斗,反复,最后表现在行动上,需要一个时间的周期。我们着急,是忽略了这个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误以为懂得了道理,就可以也应该迅速做得很好。

  耐心,等待,慢一点,会带给我们惊喜。

  9、“不能持续”的教导往往是无用的

  不能持续,包含了我们对教导的理解是片面的,而不是系统的。这无法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也一定会在某个阶段遇到阻碍,无法延续。

  不能持续,也指父母缺乏对孩子真正的了解,缺乏对教养方向的判断。这类父母容易左顾右盼,看到优秀的经验就去生搬硬套,而忽视是否和自己的孩子匹配。他们越是向别人学习,越是会不停地更换自己的养育方式。本质上,是缺乏自我沉淀的能力。

  谨慎选择,努力坚持,而不是轻易选择,有限坚持。

  10、“亲子关系差”时教导是无用的

  这一点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最显而易见,也最重要。几乎青春期遇到的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亲子关系里找到对应。

  改善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父母首先需要做出改变,迈出向前的第一步。即便你内心有无数的不甘,不愿,生气,失望,这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

  大爱默默,大爱无言。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