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产家庭缓解教育焦虑的秘方: 多生几个!

中产家庭缓解教育焦虑的秘方: 多生几个!
2020年08月14日 08:46 新浪网 作者 觉醒的父母

  中产家庭教育焦虑难解,不如死马当活马医,我的建议是:多生几个。先别急着骂,先看看有没有道理。(本文作者:黄斌,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硕士,20年的教育行业从业经验,4个孩子的父亲。)

  教育是消费还是投资?

  有人很反感把教育和投资这两个概念挂钩,但那些逼着孩子读书的父母,其实心里的本意,不就是希望孩子靠读书来出人头地吗?当你跟孩子说“不好好读书,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人生没有前途”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教育当作投资了。

  可见,“教育就是投资”,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市场,我本人恰恰是要批判它的。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历的作用和读书本身在经济上的回报,趋势上都是逐年走低的。很多现在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改革开放,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各方面水平飞速发展的结果。我们下一代已经很难吃到时代的红利了。

  

  因此,读书受教育,对现在对绝大多数城市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中产阶级或以上家庭来说,是一种消费行为,不再具有投资功能了。

  既然教育已经是一个消费品,讲求的就不该是回报,而是消费体验。父母不要太过在意一时考试的分数,或纠结于上哪个大学。父母需要理解,不是只有学高考内容才是教育,也不是只有读语数外理化生的教材才是读书。

  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消费体验,父母真正应该要在意的是: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求知的能力;如何既教会孩子书本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关于真实世界的知识;孩子获得知识整个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很大程度上由这些体验的不同质量,所带来的迥然而异的长期人生收获。

  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读书,让孩子学会自己从教育中受益,要尝试让孩子学着来主导自己的教育和求职方向,而不是通过强迫孩子读书考名校来肩负起父母的期望。

  只有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消费品,才有可能让孩子爱上读书,让孩子真正享受教育。

  多生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投资”方式

  可是终究还是有一些父母不甘心,还是觉得想靠教育来获得回报。他们还是不肯接受,一个大学学历,跟爱马仕的包或者一辆奔驰车没什么区别。

  那简单了,如果你一心寻求教育的回报,那么最好的教育投资,就是多生几个孩子。

  1. 多生孩子才能更好地进行政策“套利”

  道理并不复杂。别的不说,现在整个公立教育体系,下到普惠幼儿园上到博士教育,都是国家在出资补贴。那些声称不要孩子的丁克也交了税,但没有孩子可以享受教育补贴的话,本质上就是在帮别人养孩子。

  2. 多生孩子能带来有稳定预期的直接回报

  很多父母的焦虑,根本就不是来自于子女教育本身,而是来自于你朋友圈那些晒娃的朋友,来自于以贩卖焦虑的公众号文章。

  

  改革开放之后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短短几十年,就完全扭曲了家长的心态。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心态会比别人好呢?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自然非常容易心态失衡。有不止一个孩子,你就可以在朋友圈展开差异化竞争。

  比如看见你的闺蜜在朋友圈得瑟,说儿子又得了数学竞赛的奖,你就赶紧贴上你那个浑身腱子肉的儿子运动的照片。而当看见你的远房大表姐在发女儿跳芭蕾的视频,你就发某个孩子最近100分的试卷。跟学霸比运动,跟傻小子比考试,孩子多了就是好!

  3. 多生孩子就是对冲风险

  对很多中国家长来说,如果孩子是学渣,当然就感到绝望。如果孩子居然从小就显示出有清华北大的能力,那这个孩子就背上全家几代人的压力,真的是在家走路都不敢大声,怕打扰到孩子学习。对双方都是巨大的压力。

  孩子多了就不至于这样。只要是一个以上的孩子,无非就是这么几个可能性:都是学渣,都是学霸,或者学渣学霸混合。

  

  哪怕几个孩子都是学渣,也不是什么多糟的结果。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检讨自己了:看来都是基因的错!毕竟一个孩子笨,还能怪孩子,两个孩子笨,这都验算过一遍了,只能怪自己。学是学不出来了,不如学门技术什么的,就让孩子平平淡淡过一生就好。

  如果你两个或者是更多个孩子都是学霸的话,那就真的是恭喜。

  而如果有的孩子是学霸,有的孩子是学渣,那也非常好。学得好的将来读博士当教授,学的不好的就老老实实找份稳定工作,在家陪伴父母。好比买股票,你总得有一些传统行业股票,有一些高科技股票吧。

  如果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心态就相对放松,从而所采取的育儿理念和教育措施将会截然不同。就像投资一样,当持有多只股票的时候,往往能更好地面对某只股票一时的涨涨跌跌,因为短期总有赚了亏了,但是长期来看,一个好的投资组合一定是赚钱的。

  因为有了风险对冲,所以无论孩子是否爱读书,家长都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

  4. 多生孩子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家长会觉得,我精心培养一个孩子,难道不是成才的概率更高吗!可问题是,教育孩子需要无数的时间精力和感情的成本,如果只有一个孩子,成才了当然皆大欢喜。但万一没有实现家长心目中教育目标呢,血本无归吗?

  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多数会带得太过精细。家有二胎的基本都会告诉你,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在子女教育这种事情上,越是怕犯错,就越容易出错。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的,往往没有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可是如果到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心态也没那么紧张了。

  如果你只有一个孩子,你根本不敢冒险,所以自然在教育上,也会选择最稳妥最保险的方式,可这种方式往往也是竞争最激烈,胜出概率最小的方式。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根本多不了什么样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因为孩子可以互相玩互相学习,家长的心态会得以松弛下来。光看教育方面的成本,多生孩子并没有增加太多,但是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

  5. 多生孩子的家庭内部回报

  很多普通人觉得,为什么要多生呢,也没有万贯家产可以给孩子继承,孩子活好自己这一辈子,快快乐乐就不错了。其实恰恰就是因为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需要互相扶持,尤其是需要来自家人的互相帮助,而其中来自兄弟姐妹的扶持和帮助最为重要。

  人生在世,能够给你最长久人生陪伴的,不是父母,不是配偶,也不是孩子。只有跟你年龄相近的兄弟姐妹,在理论上,能够陪你最多的年头,和你一起经历人生最多的乐与苦、哀与怒。

  

  父母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水平、人生成就、财富积累等等方面,有很大的概率不如自己。这是一个社会稳定下来之后的必然现象。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平稳过完他们的一生,除了传承财富和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之外,给孩子留下兄弟姐妹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而且社会性的回报不止于此。我还发现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在中国社会目前现实的语境下,很多时候当妈妈的就理所应当地会被默认为,是应该带孩子负责教育的那个人。可一旦生了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那当爸爸的就必须没有借口,只能亲自下场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什么人应该多生?

  1. 穷人当然会、也应该多生

  不论古往今来,底层的人都知道人多力量大,因为穷人没有太多别的资源,只有生的孩子多了,才有可能集聚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资源,做一些个体来说所力不能及的事情。何况孩子多了,只要有一个人出头,必然会带动整个家庭的发展。

  

  广西90后夫妻生9个娃(不包括肚子里这个)成了“大新闻”。过去农村一对夫妻生8、9个的,并不是孤例

  如果单说教育,尽管我一再说教育对城市人口越来越不是投资品,而是消费品。但是对真正的底层来说,教育直到如今,仍然是一个投资回报非常高的行为。想一想,如果农村家庭家徒四壁,出了一个大学生,将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改变!

  2. 富人肯定会多生

  对于既得利益者,对于社会中的富人阶层来说,他们肯定会选择多生,因为这才是保住他们所在阶层的最佳方式。不光是多生,他们也力求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为的不是学知识,更加不是为了有个名校学历,而是有一个符合他们身价的消费体验。

  

  树大招风的张导因“超生”被罚款,只是富人多生的冰山一角

  钱反正自己花不完,不生孩子你的钱留着干嘛?我们来拿小说或者电影的《教父》当个例子。虽然是虚构的作品,但也很能说明问题。

  教父有四个孩子,老大死于非命,老三一无是处,老四是个女儿却整天醉生梦死,还有个养子平常还不错,但是在家族生死存亡之际却不堪大任。还好老二毕业于名校达特茅斯,危难时挺身而出,最终拯救了整个家族。

  

  电影《教父》

  家大业大的富人阶层,为了家族传承,为了规避风险,一定是会选择多生孩子的。

  3. 前怕狼后怕虎的中产,还是多生吧

  只有中产阶级执迷不悟一条道走到黑。他们潜意识觉得,自己不能太掉价,搞得像穷人一样,生一大堆孩子,然后靠概率取胜。他们又没有能力像富豪阶层一样,生一个孩子完全不用顾及成本。于是中产和知识分子家庭,就特别迷信精细化育儿。

  有人说,一个孩子养不起,还生两个?中产要老老实实把孩子送公立学校去,不要给孩子花巨款在校外补课,又怎么会养不起?如果非要学富人,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一年几十万学费生活费,寒暑假又一定要去各种华而不实的活动,可不就只能养一个了。

  又有人说,一个孩子还教不过来,多了还怎么教?这种想法同样大错!我们一直在讲,新的时代环境下教育的投资回报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就算这个精细化育儿策略成功了,读上了名校又能怎样呢?

  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你放羊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中产阶级就不要嘲笑上面这个故事了,其实你自己就是一个名校毕业的新一代放羊娃而已。

  现代版就是把放羊两字替换成考985大学或者是考清北,最多替换成考哈佛耶鲁。不要拿自己那一代人的追求来限制孩子的发展,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完成家长考名校的梦想的。

  我还有一个长期的观察,就是如果只生一个孩子,并且不遗余力地实施精细化育儿的教育方式的话,这样的家长通常会特别容易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小孩每学一个知识,都使得你更加坚信,自己孩子是天才。可是慢慢的,这种提前补课的优势会消失,可能小学三四年级左右就发现,原来自己的孩子并不是自己所相信的天才,这个打击很多父母都无法接受。

  所以这种家长,更加得多生几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打消父母的这种常见的幻觉,也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分担,疯狂的父母对名校的盲目渴求所带来的压力。

  总结

  这不是一篇劝人生孩子的文章。而是要分清楚应然和实然,要分清楚逻辑推理和个人选择。不管如何选择,都要明白,如果父母真的关心子女教育的话,就要放下功利心,让孩子真正享受学习本身。

  而如果父母实在是想非常鸡血地拼子女教育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把唯一的孩子苦苦相逼。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