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2020年06月07日 10:00 新浪网 作者 潍坊晚报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图为乐道院十字楼。 记者 巩建国

  在潍坊市奎文区虞河路和鸢飞路之间的虞河南岸,散落着几座深灰色的欧式建筑,这就是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华设立的专门用于关押西方侨民的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

  一提到“集中营”,很多人会联想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上世纪90年代,一部《辛德勒的名单》将位于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推到世界人民面前,揭开了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进行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罪行。潍县乐道院暨西方侨民集中营被世人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这里记录着被关押的西方侨民暗无天日的非人道岁月,洒满了侨民的血泪。

  历史可以沉寂,但无法被遗忘。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这个特殊时期,记者走进潍县乐道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经过了岁月沧桑的洗礼,这座百年建筑依然巍然屹立,依然肃穆庄重。它是历史的见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潍坊文化博大宽容的见证。

  牧师狄乐播两建乐道院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钟楼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夏宝枢教授担任乐道院集中营博物馆的特别顾问。

  1882年,美国牧师狄乐播来潍传教,在虞河南岸买地建立乐道院,分教堂、学堂、诊所三部分,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1900年6月25日,潍县义和团火烧乐道院,教堂等主要建筑化为灰烬。狄乐播重返后,不但恢复旧观,而且扩大发展,重建后的乐道院成为北美基督教长老会的山东总部。

  狄乐播来潍传教,购地建起乐道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闭门锁国的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列强获得了在华自由传教的权利。从此,西方教会和文化势力逐渐从中国沿海向内陆渗透。

  据《潍坊市志》记载,1882年(清光绪八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牧师狄乐播携阿撒拉氏(一说狄珍珠)来潍县传教,并在当地教友的协助下,在老潍县东关处买地建立乐道院,乐道院由教堂、学堂、诊所三部分组成,用以传教、办学和开办诊所。

  乐道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的?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拜访了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孙敬明教授。他解答道,潍县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山东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文化底蕴深厚,交通便利,各方面都非常吸引外国传教士的目光。据《文会馆志·选录卷三·广文学堂简章》:“文会馆迁于潍邑,更名广文,一切规则课程,与时俱易。本堂地址,谨择于山东之潍城东南约五里许,质地一区,中亩,二十余亩。北枕虞河,南环雷鼓(潍县俗称擂鼓山),地宽而平,水浅而清,实胶济铁路往来之通衢也。本堂设于此兹,庶无负有志向学者来游之便。”

  据《陈介祺年谱》记载,光绪八年(1882年)十月二十八日,陈介祺致徐会沣札,称:“洋人于城东三里许,依河买地造房(美国),似有通海之意。而敝城内之宅有三处与商,已为大众所阻。敝居后西泉所典之屋,堂弟又将卖与美国,已持有洋字真字租约草,现在族间与邑人虽已向阻,而人无远虑深心固志,不知能成否?”(原载《陈介祺书札》九册藁本1941)《潍县志稿》卷三·通纪二记载:“(光绪)八年(1882)壬午夏六月,美利坚人狄乐播买地于城东南之李家庄,计五亩五分,每亩京钱二百五十千。次年建筑教堂。”

  综上所载,美国牧师狄乐播于1882年购地辟建乐道院,内有西式的居住楼房、学校校舍、礼拜堂、医务所等。大门向南开,悬有“乐道院”匾额,院内的钟楼是当时潍县城东部的标志性建筑。

  遭火烧后重新扩建,医院规模大档次高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月25日,潍县义和团陈双辰(又名陈锡庆)率团民火烧乐道院,烧毁楼房42间,平房136间,教堂等主要建筑化为灰烬。

  1902年,狄乐播利用“庚子赔款”、清政府赔款以及美国教会捐赠的所有资金重修并扩建了乐道院。1904年,新的乐道院基本建成,南迄李家庄通东关南门的大路,北至虞河西岸的大湾,占地70余亩,约合市亩200多亩,轮廓为方形,大门改在北面,面向虞河。以门内一条南北大路分成东西两部:西边大部为广文大学的课堂、宿舍及礼拜堂、天文台等;东部有文华中学(男)和文美中学(女)的校舍,还有学道院、医院等。

  乐道院成了昌潍地区集教会、教育和医疗于一体的教会服务中心,也是西方传教士、教师、商人、学者和医务工作者聚会的活动中心之一。重建后的乐道院成为北美基督教长老会的山东总部。

  潍坊市人民医院年近90岁的原院长夏宝枢教授,多年来从事乐道院集中营的研究,目前还担任乐道院集中营博物馆的特别顾问。他介绍,医院是乐道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狄乐播来潍时只带来了两位医生。他们一方面为人看病,同时也为传教服务。1925年,乐道院病房大楼建成,可容纳120张床位,并设有暖气、X光室、化验室、产房、药房、手术室等一应俱全,人员已超过80人。夏宝枢说:“那时的乐道院医院,已成为胶东一带规模大、档次高的医院,后来名称也改为‘潍县基督教医院’,此时期可视为鼎盛时期。”

  夏宝枢介绍,我国发展现代医学先驱之一的海姆勃格曾在此段时间任乐道院医院院长,当时做了不少外科手术,不少手术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开展,同时引入现代西医治疗疾病,所以医院名声渐渐扩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教堂装潢风格华丽,钟楼钟声响彻潍县

  乐道院在刚建成时是什么模样,如今大多数人只能靠史料记载去想象。为拨开岁月的迷雾,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位文史学家以及乐道院亲历者。

  今年84岁的潘理达,因出生在十字楼里面,乐道院的一草一木深深刻在他记忆中,这里就是他童年的天堂。据这位老人回忆,那个时候的乐道院有着异域美景,独具国外风情。一说起当年的乐道院,潘理达便陷入了童年的思绪无法自拔。当年乐道院设有高大的围墙,有两个大门,分别是正门和医院北门。正门门楼有“乐道院”三个大字的横匾,门两旁各有一座约一米高的青石墩,人们喜欢坐在上面休闲纳凉。

  广文中学的“大钟楼”是当时潍县最高的建筑,即使从远处眺望也十分醒目。教会的“大教堂”和医院的“十字楼”,鲜艳的红色瓦房,掩映在翠绿的参天大树中,景色十分壮观。大教堂是其中装潢最华丽的建筑,圆形的大拱顶,彩色的琉璃瓦,太阳映射下熠熠生辉,从这经过的人们无不侧目欣赏。教堂周围的大柏树林里有无数飞鸟夜宿,嘻闹欢叫,很惹人喜欢。潘理达小时候最爱跟小朋友在这里玩耍、弹玻璃球,因为这里地面平坦宽敞,有大树遮阴。教堂于上世纪70年代初拆除,现在只有照片可见当年风貌。

  让潘理达难忘的是悦耳钟声,它是学校师生起居作息的“号令”,也给全城人播报钟点。可惜,钟楼的顶部也于上世纪70年代拆掉,“大钟”现放在“潍县集中营纪念馆”用作展览了。最南面便是环境幽雅的“外国院子”,院内十分清静,里面有数座青砖红瓦小洋楼,住着几位外国牧师,外人很少入内。“那个时候乐道院环境优美,鸟儿在一米多高的树杈上作巢,一伸手就能触碰到。”

  乐道院最繁盛的时候有70多座建筑,现今只剩7座,最主要的建筑俗称“十字楼”,它是当时乐道院医院所在地,今天已成为潍县集中营纪念馆。除去这里的3处,还有广文中学内2处,市人民医院家属院内2处。

  日军强占关押欧美侨民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西方侨民被集中押送。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潘理达4岁时在十字楼前的照片。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潘理达一边翻着老照片,一边讲述在乐道院生活的情景。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李兆贤(右)在跟儿子讲述乐道院的故事。

  美英因日本偷袭珍珠港而正式对日宣战,美国政府将数万日本侨民集中到洛杉矶附近指定的地区。日本对此实施报复,也在中国境内搜捕盟国侨民,并将其强行关在潍县乐道院内。日本宪兵将乐道院四周围墙外架上铁丝网,将这里变成了集中营。

  乐道院变成集中营,内有众多知名人士

  据《潍坊市志》记载,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发动蓄谋已久的太平洋战争,美英正式对日宣战。美国政府将侨居旧金山等地的数万日本人集中到洛杉矶附近指定的地区,并且不准与外界联系。日本为报复美国,从1941年底开始,在中国全境搜捕盟国所有在华的牧师、教师、商人等,并将其全部强行收管。

  因潍县靠近胶济铁路,交通比较方便,加之乐道院场地较大,遂被日军强占。驻潍县地区的日本宪兵队长汤本宣典率领一小队日本宪兵和一个伪军中队包围了乐道院,驱赶其中的居民。此后,伪军又带来一些强抓来的苦力,把院子里所有的树木砍伐一空,他们用胡乱拆下的砖瓦做材料垒起碉堡,并在墙上架起了一道道铁丝网。旋即,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敌国人民生活所”(简称CA.C)便替代了原本典雅幽静的布道传教之所。

  长江以北的美英等国侨民陆续被掳来关押,集中营(乐道院)最多时关押在华欧美侨民1500多人,一度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集中营”。战争中总共有2000多名外国侨民被关押于此,其中包括327名儿童,后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多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比利时、伊朗、菲律宾、古巴、希腊、挪威、乌拉圭和巴勒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

  被关押的侨民中有一批国际知名人士,如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卫斯、原辅仁大学附中教师、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恒安石等,还有曾获奥运会400米冠军的世界著名运动员英国人埃里克·利迪尔。

  日军驱赶工作人员,医生老师全部搬离

  潘理达的父亲在乐道院医院负责药局工作,还兼任麻醉和放射科工作。在日本宪兵和伪军进驻之前,他们的生活是平和安静的。在乐道院工作的外国医生普遍十分谦和,会说简单的中文,见了面总会和气地跟人打招呼。

  “那个时候,乐道院医院院长是梅仁德,我经常看到他在工作,他还有个10岁的儿子常跟我一起玩。”令潘理达记忆犹新的是圣诞节。每年的圣诞节在大教堂里都有盛大的聚会,人们聚集在这华丽又庄重的大房子里,讲圣经、唱诗篇,讲故事,还有很漂亮的圣诞树和由小朋友装扮的圣诞老人。只要到会,每人还会分到一包糖果,所以去的小朋友特别多。圣诞夜晚上,大家一起在外面玩,有的外国人还爬上楼顶高唱英文赞美诗。“平时晚上我一个人不敢到院子里玩,怕黑,但在圣诞夜却一点也不害怕,玩到深夜才肯回家,十分开心。”潘理达回忆道。

  随着日本宪兵和伪军的入驻,潘理达的快乐生活也结束了。日军把乐道院里面在学校、医院和教会工作的人及家眷全都赶走。潘理达一家也在他们的逼迫下,无奈搬到了潍县南关大街,靠父亲开小诊所度日。

  砍光树木修筑碉堡,高墙之上架设电网

  奎文区广文苑小区88岁的李兆贤,他的老家李家庄村可以算距离乐道院最近的村庄。对于当时“洋楼”一夜之间变成集中营,他仍有些许记忆。

  日本兵从乡间抓来大批民夫突击施工,将乐道院围墙内外的树木全都砍伐光,将各部门的小套院墙拆除,利用拆墙的砖石和砍伐的木料修筑许多碉堡,在东北角和西北角各建一座高大的碉堡,所有碉堡上都有探照灯和机枪、小炮等武器装备。

  让村民感到惊恐的是,乐道院四面围墙上设有电网,围墙外还有一道铁丝网,不让外面的民众靠近。围墙里面沿墙修成环墙马路,马路里面也有一道铁丝网,不准被关押的外国侨民接近围墙。日本看守和伪军,经常牵着军犬在围墙内马路上巡视,监视铁丝网里面被关押的外国侨民。

  “从李家庄村去东关都途经集中营,时常看到炮楼上有日本兵把守。”在李兆贤的记忆中,虽然乐道院的大门没有变化,门楣上的巨匾依旧是“乐道院”三个大字,原来白天敞着的大门依旧不关闭,仍可看到里面的通道,还是绿树成荫。大门口虽然不允许任何人停留,却不见持枪的明岗。但是,这些表面的平静都难以掩饰背后的暗流涌动:大门外的饭店、杂货铺及流动的小商贩都不见了,在大门外居住的少数居民,都悄悄地绕过大门走,门前的大街上很少有人,显得有些冷冷清清。

  侨民生活困苦死亡多人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被关押的侨民天天报数点名。

  被囚禁的盟国侨民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由于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严重。他们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每天点名报数。除了80岁以上的老人,侨民必须参加劳动,连孩子也要干活,若不服从,便会受到打骂。

  粮食实行定量配给,多数已经发霉腐烂

  夏宝枢英语好,接待过不少被关押的亲历者及他们的后代,通过他们,了解了很多侨民在集中营时期的生活。

  囚禁的盟国侨民之前散居在中国各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到了集中营后,一切都变了。这里的粮食供应实行定量配给制,其中多为高粱、玉米等杂粮。随着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战争,资源消耗殆尽,集中营内侨民吃的高粱和玉米多已发霉,土豆腐烂变质,肉上则满是蝇蛆。由于营养不良,侨民体重下降,憔悴消瘦。80多岁的戴存仁牧师体重降到不足80斤。除了食不果腹,侨民们大都衣衫褴褛,很多孩子因为无鞋可穿,天暖和的时候常常光着脚。与食物和生活用品短缺相比,精神的折磨与虐待同样令人无法面对。

  被关押者中,有年近90岁的老人,还有8岁的儿童,这其中就包括长大后成为作家的美国人戴爱美。她后来专门写过潍县集中营的回忆文章,在集中营中与她年龄相仿的儿童有100多名。

  鲍尔是从上海龙华集中营“转移”到潍县的。当他与同来的侨民站成一队,走过门楼,进入集中营时,“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一群囚犯中头一排站着的正是我太太。我看着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披着一件破旧的工作服,深褐色的头发中已经有了一缕灰白,梳成了一个发髻。她的颧骨外凸。”在这里,鲍尔意外地见到了母亲、太太和同母异父的妹妹,“她们住在一间十英尺见方的矮房子里,里面弥漫着一股呛人的烧木柴的烟味儿”。

  同时到达的英国人乔伊回忆,“日本人把这里糟蹋得一团糟,他们拿走了医院里几乎所有的东西,拿不走的就毁于一旦,所以当我们到的时候,这里几乎无法让人居住。”

  被关押的外国侨民,有子女的全家挤住在一小间原来的学生宿舍里,人口少的两家合住一间,中间只能挂一条床单隔开。屋里没有床和家具,侨民都睡在木地板上,原来装衣物的大箱子当桌子,小箱当凳子。夜间小便、打鼾,甚至打饱嗝的声音都清晰可闻,乐道院成为继波兰奥斯维辛之后又一座人间地狱。

  每天报数点名训话,按照特长参与劳动

  自1942年3月到1945年8月,先后有英、美、法、新西兰等20个国家的侨民被关进乐道院集中营。他们被日军分成6个队,大人和孩子混合编队,每人一个编号,印在臂章上,国别仅用英文字母表示,跟监狱里的囚犯一样。不管老人儿童,一律都要学会用日语“日奇、泥、散、西……”报数。

  清晨钟声敲过,全体侨民不管男女老幼都得到操场集合点名,各自报上自己的牌号。如果报数不对或声音太低,就会遭到如狼似虎的日本看守呵斥。值日的日军士兵校对名簿,6队人数相加总数无误,训完话才能散去。

  早饭后,除了80岁以上的老人外,其余侨民必须参加劳动。按各自的专长,分别充当面包师、厨师、鞋匠、洗衣工、锅炉工、修理工、医护等,其余没专长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得轮流帮厨、做煤球或种菜、运煤、拾柴、刨地、清除粪便垃圾等。几百名中小学生上课前后也得干活。若不服从,日伪军就用脚踢,打耳光,用枪托捅他们的后腰。

  高墙上铁丝网围困,房舍内破烂不堪,院内没有自来水,厕所粪坑敞露、全院只有两间房屋可淋浴,环境被破坏得比监狱还差。

  不只是环境恶劣,日军对他们封锁一切消息,他们如同被关进了铁笼子,成了聋子、瞎子,其精神所面对的折磨与虐待令他们无法忍受。

  吃惯了面包的小侨民乔伊丝咽不下高粱米,她母亲只好劝她:“不断咀嚼,直到你可以咽下去。否则,你会饿死的。”

  戴爱美被关进集中营时只有8岁,她后来出书回忆:“初期,早餐的主食一律是高粱和绿豆煮的一碗粥,午饭是一些炖和煮的食物,炖煮千篇一律,晚饭将午间的剩饭加在一起再炖煮。”

  集中营里有一匹马摔死了,直到这匹马腐烂之后,日本看守才允许侨民吃。侨民们抱怨吃腐烂了的土豆会生病甚至中毒,日本看守威吓道:“在吃完这些土豆之前,你们不会得到任何食物。”

  在集中营不仅缺吃少穿,药品更是奇缺。尽管侨民中不乏医术精湛的医生,但生病的侨民却因无药物治疗而失去生命。被关押在这里的侨民们肉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折磨,在近三年半时间,有40名侨民死在这里。

  成立临时乐队,侨民苦中作乐

  日军的严加看管,生活条件的恶劣,秩序的混乱与无序,促使集中营关押侨民组织起来,组成了“自治管理委员会”。对乐道院以及潍县和山东情况十分熟悉的齐鲁大学教务长德卫斯,被推举为自治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另一名负责人是曾任蒋介石顾问的基格神父,中文名为雷振远。他们除了负责管理集中营侨民的各项事务,还负责与日本当局进行协调、谈判和抗争。

  在他们的努力下,侨民可以公开自行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工作和文体活动。

  在押往集中营时,一些颇具才能的音乐家,想尽各种方法把乐器带在身上,以基督教救世军的十五人铜管乐队为主,加上业余的大、小提琴手,取名“救世军乐队”的临时乐队成立了。救世军乐队给单调枯燥的营内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集中营内另有一支歌咏队,经常演唱民谣、小曲、情歌乃至古典派作曲。受到侨民欢迎的还有一个话剧社。话剧社由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手组成,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是萧伯纳的《安德克雷斯与狮子》。没有道具,他们因陋就简,把红十字会所赠罐头的空盒子收集起来,为剧中的罗马士兵做甲胄。话剧社和救世军乐队、歌咏队的演出,自行组织的舞会,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的活动,让侨民暂时忘却了身边的烦恼。

  “要保持态度,成熟文雅的样子,都应当保持,正像白金汉宫里那两位公主一样。要坐得直,食物不可满口塞,吞咽后再说话,刀子撞盘不能出声,讲话声要低,不抱怨。”很难想象,这是在集中营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这些孩子不断被老师教导:“虽然我们外表是囚犯,但内心里不是。”

  老师将孩子们组织起来,有连绵不断的讲授和户外活动,使他们无暇去想那些忧虑、可怕的事。

  于是,在孩子们眼中,战争无非是整天穿着便衣去集合上课、开会、举行节目和户外游戏等等玩意儿罢了。

  潍县民众冒险提供帮助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集中营侨民绘制的“地下黑市”交易图。(李之凡供图)

  被关押的侨民食物极度缺乏,他们私下向潍县百姓求助,将需求写在纸条上扔到墙外,当地百姓往往能快速将物品传给他们。运粪工张兴泰是少数几个能自由进出集中营的中国平民,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德卫斯的求助信传递给黄乐德。在黄乐德的帮助下,一批批救命物资送到了侨民们手中。

  地下黑市充满友情,潍县百姓传递食物

  侨民被关押在乐道院期间,生活在周遭的潍县百姓给予了帮助。集中营食品供应最困难的时候,一些大胆的侨民偷偷将自己的衣服、金牙、手表、皮鞋等物品包裹好,在里面夹上写有想换什么食物和自己名字的纸条,趁日本看守不注意,将包裹扔出高墙。墙外的潍县人虽然与他们互不相识,但一旦发现包裹,就会尽快找到侨民所需的物品,再扔到墙内。侨民们经常会获得意外惊喜,收到的食品比想换的数量多得多。

  这种地下交易逐渐形成规模,侨民们称之为“地下黑市”。为防止交易过于频繁被日军发现,斯坎兰神父自愿做地下交易的联络人。5名传教士所住的房间恰好靠近围墙,他们联络上集中营外的一位康太太,也有说是江太太。这位太太或她的小孩从外面把鸡蛋或小包裹递进来,斯坎兰等在里面接应。大批货品递进的时候,通常是在夜间进行。一段时间,集中营内经常收到大量的鸡蛋。日军发觉后搜查,但没能根绝这充满友情的“地下黑市”。

  村民用鸡蛋白糖,换来一张大铁床

  奎文区中和园小区74岁的韩崇滨,他的父亲韩绪庭当年也给侨民提供过食物。

  1943年年初,潍县集中营里难友的生活变得艰苦起来,很多难友用手表、首饰等物品跟外面的老百姓换食物。

  “一位丹麦的侨民想托谭云龙偷偷弄点白糖和鸡蛋,谭云龙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这些东西,于是找到我父亲帮忙。”韩崇滨说,“为了躲避日军的巡查,父亲选择了晚上和侨民交易。当时是晚上9时许,我父亲来到集中营西墙外,那里有一根长杆,是侨民私下专门用来与外界换东西用的。趁着日本兵不在,我父亲把5斤白糖、10斤鸡蛋吊了进去。过了十几分钟,长杆子上吊出了一张铁床,床体是拆卸开的,床板一共三块,这就是侨民用来交换的物品。父亲战战兢兢接过床,不敢有丝毫耽搁,扛起就离开了。”

  2019年,韩崇滨将自家收藏了70多年的铁床,捐献给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

  运粪工冒死传信件,黄乐德募款送物资

  日军对于帮助欧美侨民的中国人极其残忍。有一个中国临时工因向营内偷带食品,被日本看守打得失聪。上圩村青年韩祥试图翻越围墙给侨民送食物时,不慎碰触电网死于墙头,日本看守故意将其暴尸示众。还有一名13岁的女孩韩贞昌,捡破烂时靠近了集中营外墙,日本看守认为她想帮侨民,将其残酷殴打后扔入河中,她挣扎着游上岸来,又被扔进河中,终因伤重力竭而死于河内。既使危险重重,朴实的潍县百姓还是尽力帮助受困的侨民。

  集中营的供给日益恶劣,多病体弱的难友无药救治。侨民自治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德卫斯想与他的学生、广文中学校长、牧师黄乐德联系,以得到他的帮助。日本人监控严密,能自由出入集中营的中国平民非常少,运粪工张兴泰是其中的一个。张兴泰是附近村庄的农民,此前与德卫斯熟识,还得到过德卫斯的帮助。耿直忠厚的张兴泰利用运粪的时机,冒着生命危险将信转给了黄乐德。

  黄乐德接到德卫斯的求助信后,立即将2000元伪币让张兴泰偷带进去救急,然后领着儿子黄安慰,带上干粮到处募捐,但在战乱凋敝的时代,募得的零星款项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后来,他辗转托人疏通关系,和儿子直接到昌乐、寿光找国民党军政长官张天佐、张景月募捐。经多次陈说利害,终于说服二人,共募集到善款30多万元伪币,时值10余万美金。黄乐德将这批款项让儿子黄安慰与女儿黄瑞云分三批秘密送往中立国瑞士驻青岛代办处艾格外交官手中,再以国际红十字会的名义购买药物与营养品,分批送往集中营。正是这一批批的救命物资,才使得1500多名被囚禁的侨民度过了艰难困境,否则不知有多少侨民要在这里倒下。

  此事暴露后,日本看守大为恼火,立即追查消息泄露原因,但终无结果。

  越狱行动多方帮忙,两名侨民顺利出逃

  战争迟迟不停,获得自由的日子眼见遥遥无期。以基格神父为首的几个年轻人开始秘密筹划,准备出逃。他们商定,曾担任过英国海军上尉的狄兰和神父汉奎特被选为承担出逃任务的人员。狄兰退伍后在天津英美烟草公司任职,他的汉语很好,便于同地方游击队沟通;汉奎特是神父,更容易得到潍县百姓的帮助。集中营内教会的“权威”拉什福德神父得知了他们策划出逃的消息后,担心日本人对集中营内神职人员进行报复,进行了干涉。于是,基格和汉奎特商量重新选择出逃人员,将汉奎特换成了曾任北平辅仁中学教师的美国小伙子恒安石。

  越狱出逃需要当地抗日游击队的帮助,如何联络?他们仍选择了忠实的朋友张兴泰。张兴泰将消息传给黄乐德,黄乐德辗转找了在乐道院做牧师的王绍文,能说会道的王绍文密访国民党鲁苏战区游击第四纵队司令王尚志,王尚志答应帮忙营救。可因为四纵队在平度孙正村与日军发生激战,王尚志被俘,营救计划由原副司令王豫民继续。

  狄兰和恒安石出逃的地点,选中西墙中间的一个瞭望塔。高高的围墙,只有从瞭望塔才容易爬上去,瞭望塔建在墙的一个凹处,刚好避开来自西北角的探照灯光。看守每天晚9时换班,新上岗者按规定要沿此墙边道路巡查一遍,通常需约10分钟,在那10分钟里必须逃脱。出逃的晚上,一定要没有月亮。接应地点,选在集中营东北约3公里左右的一块墓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便于隐蔽。

  消息送出之后,经过一周的焦急等待,四纵队才经王绍文之妻杨淑兰传回答复。1944年6月9日晚上,月黑风高之夜,恒安石和狄兰两人惊险逃脱集中营,如期得到抗日游击队的接应。出逃成功,王绍文又远赴重庆找到美军驻华总部。不久,美军安排飞机将王绍文及12箱物品空投到昌邑南乡。狄兰和恒安石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活动,留在由四纵队改编而成的山东挺进军第十五纵队一年多。

  抗战胜利侨民重获自由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四位“鸭队”队员,从左至右为:吉姆莫尔、长崎中士、司太格、汉格列治。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迎来解救,欢呼的人群冲出集中营。

  1945年8月17日,美军称做“鸭队”的七人空降营救小组乘B-24型轰炸机飞临潍县上空,解救被关押的侨民。8月30日,美军驻华总部委派万伯格中校率队乘机来到集中营,代表美国在华驻军正式接管。在之后几个月里,获得自由的侨民分期分批离开潍县集中营。

  美军鸭队空降营救,侨民狂欢奏乐庆祝

  狄兰和恒安石出逃后,改变了集中营里封闭的状态,他俩将小收音机分成四片送给被囚禁的难友,好让难友能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以及战争的进展。盟国节节胜利的消息不时传来,侨民们在欣喜与焦虑中等待重获自由的那一天。

  美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罗兰德·杜林在1945年9月7日的《解救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工作报告》中写道:“经过选拔和训练的七人空降营救小组称做鸭队,于8月17日上午9时30分,乘B-24型轰炸机飞临潍县上空,目的是解救乐道院集中营内关押的1500人。由于高空景象模糊,难以确定地点和目标,于是飞机便降至两千英尺高度,发现并无来自地面的炮火,遂继续下降盘旋搜索。领队司太格少校,只知有围墙的集中营在潍县城外不远,但不能判明它的确切位置,遂令飞机继续降至500英尺低空搜寻,终于发现了目标。因见一大院中有数百人向空中招手,集中营的位置便确定了。”

  当时9岁的潘理达仍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听到空中传来嗡嗡的飞机马达声,由远而近,接着天空出现一架巨型飞机,飞临集中营上空。当飞机俯冲下来时,他们连驾驶员的面目都看得清清楚楚。突然,飞机底部两扇铁门打开,铺天盖地地空投下来许多食品和衣物,同时还跳下来多名美国士兵。

  “侨民非常开心,就像刚出笼的鸟四处奔跑。”李兆贤当时也见证了此刻的情景,侨民高举双手呼喊着向前狂奔,有的摔倒了仍向前爬,有人高兴地大哭起来,有的喊哑了嗓子。人群经过岗兵,奔向营外的农田……突然的变故让日本看守不知所措,呆傻地站在一边,任由侨民潮水般冲出集中营大门。

  在集中营北面的田野里,7名伞兵被赶来的侨民发现。兴奋如狂、快乐如痴的侨民,争相将他们抬起,扛在肩上。

  几个年轻人爬上高高的钟楼楼顶,将一面事先准备好的美国国旗展开。人们欢呼着将伞兵抬回集中营,集中营侨民的救世军乐队已列队奏起早已排练好的由美、英、中、苏四国国歌重编而成的胜利曲。

  美机空投各种物资,附近村民帮忙运输

  美军的飞机在之后的几天里又连续空投,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送来。

  乐道院里的外国侨民有的欢笑跳跃着祝贺胜利,有的忙着往院子里搬运食品箱,住在李家庄村的李兆君也参与到“搬食物”的队伍中。李兆君出生于1936年,他说所投物资中有各种食品、药物及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儿童玩具。数量最多的是“定量军粮”,全部用纸箱包装用蜡密封。还有特制的压缩饼干、肉、鱼罐头、奶酪及刮脸刀、香皂、香烟火柴等。食物和日用品空投到潍县集中营东南方向的田地上,由于侨民没有交通工具,村民用马车帮忙将食物运送到集中营内。侨民为了感谢,会把一些食物分给他和村民。

  “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罐头。”李兆君说,肉罐头是铁皮装的,对于当时的他来说,这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

  1945年8月30日,美军驻华总部委派万伯格中校率队乘机来到集中营,代表美国在华驻军正式接管。此后的几个月里,重获自由的侨民分期分批安排回程,离开潍县集中营。

  对集中营的幸存者而言,这段特殊的经历,已成为他们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他们相互联络,组织乐道院集中营营友会,撰写回忆录,建网站,进行纪念。

  如今,潍县集中营遗址陈列馆内保存着张兴泰父子的画像。可惜,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集中营的幸存者以及他们后人再来拜访恩人时,张氏父子已经去世多年,他们的这些英雄事迹也未与后人多说,如此施恩不图报的情怀让恒安石等外国友人肃然起敬。

  奥运冠军利迪尔,受人爱戴可惜病逝

  令人遗憾的是,集中营里受人爱戴的利迪尔没能等到这胜利的一刻。1945年2月21日,利迪尔患脑瘤病逝。

  1942年利迪尔进入集中营前,已经在天津的一所中学里当了近20年教师。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李爱锐,苏格兰人,1902年出生在天津。利迪尔之所以成为集中营内的名人,不仅因为他是1924年第八届奥运会上400米金牌得主,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正直、爱心、乐观,帮助和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

  利迪尔是自治委员会康乐小组的负责人,经常组织各种球队,安排各种比赛,激发大家的热情。在孩子们心中,“爱锐叔叔”就是快乐和光明的化身。

  利迪尔还监管着两栋住着200多人的男女宿舍,每天早晚他要保证所有人参加集合点名。他还做很多琐事,如打水、搬煤、倒垃圾、清扫房间,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功课。

  利迪尔头部常常剧烈疼痛,但他只一心关怀别人,安慰别人,把欢乐带给别人。吉尔基曾这样描述这位可爱的难友:“当我在集中营的晚上走过娱乐室时,经常看见利迪尔俯身在棋盘和船模型旁工作,或者在指导人们跳一种社交方格舞。他总是全神贯注,又兴致盎然地捕捉那些被囚禁者的想象力。他充满幽默感和热爱生命的热情,他的热心和魅力,使大家适应了那段苦难的日子。”

  在三年囚犯生活中,利迪尔为集中营难友们的学习、生活、文体娱乐活动等作出大量贡献。

  重游故地续写中西友谊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逃出集中营的人员与救助过他们的中国人以及部分难友合影,左起依次为:未知、恒安石、张兴泰、狄兰、未知、雷震远、刘腾云、霍伊楚。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潍坊市博物馆资深研究员孙敬明教授。

  乐道院集中营关押过一批国际知名人士,他们中有献身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赫士,有对中美关系作出贡献的恒安石等。这些知名人士增添了乐道院的神秘色彩,让她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恒安石:多次来潍,为中美友谊作出贡献

  成功越狱的恒安石192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他父亲是位汉学家。8岁时随父回美国读书,后返中国在北京辅仁大学男附中教英文。珍珠港事件后,他被日军押往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成功出逃后他在潍河两岸的抗日根据地潜伏下来,向重庆美军驻华总部取得联系,空投下武器和电台,为解救集中营的外国侨民作出贡献。

  恒安石1949年回到美国,后来进入美国国务院,开始了职业外交官的生涯。1981年至1985年任美国驻中国大使,为中美友谊作出过贡献。在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他多次造访潍坊,还到他当年越狱逃到昌邑的游击区参观。他退休后,仍非常关心美中关系的发展。

  他生前说过:“直到今天我都对中国感到很亲近,有机会就去中国看一看,一般每年都去一次。我很能理解中国人民面临的问题。”

  2001年2月6日,恒安石在美国华盛顿逝世,享年80岁。

  赫士:致力中国教育62年,放弃回国机会

  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是美国宾州人,1882年到登州办学,在文会馆教授数学、天文、地质、理财等课程,并编写出数学、声学、光学、热学、天文等大量教材。

  1901年,在全国废除科考、举办现代教育的声浪中,他出任山东大学堂总教席。他们沿用文会馆的办学方法、规章制度、采用文会馆师生编译的教材和研制生产的教学仪器,只筹备了一个多月便招生成功。

  珍珠港事件后,赫士被日军关进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在日美首批交换战俘时,本来优先让年事已高的他回国,他却推辞说:“我立志献身中国的教育事业,现在年近九十,而且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不如把生还的机会让给青年人。我自愿葬身异国。”194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病死在集中营里,永远沉睡在乐道院的外国侨民墓地。1500多名外国侨民自发为他送葬。他的儿子约翰·赫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汉学家和医生,曾与父亲一起被日军关押在潍县乐道院集中营里。

  赫士博士在中国办学62年之久,将毕生贡献给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百年乐道院影响深远

  百年沧桑乐道院,时光荏苒,虽然当年的风光不再,但是乐道院产生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无论是从医疗教育,还是作为一个传教圣地还是革命摇篮,乐道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乐道院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据史料记载,1925年中共潍县支部建立后,乐道院一直是我党收藏秘密文件、召开党团员会议、研究革命工作的基地。

  孙敬明教授表示,乐道院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潍县活动的重要基地。庄龙甲领导的齐鲁大地上第一个县级地方党组织——中共潍县支部就把乐道院作为重要活动基地,向附近村民、爱国学生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1925年秋,乐道院的电工牟光仪被发展为乐道院第一名共产党员。1925年初,中共潍县党支部建立后,乐道院一直是我党收藏秘密文件、召开党团员会议、研究革命工作的重要基地,陈少敏等一大批革命进步分子相继加入共青团、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团支部、党支部,组成马列主义读书会,革命活动十分活跃。

  乐道院的革命活动,记录了潍县党组织从准备到诞生至成熟的全部过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她为党、为革命、为人民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潍坊近代史上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和显赫地位。

  难友相约旧地重聚

  乐道院也是国际主义合作的典范。它是日本侵华历史和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重要见证,是二战期间国际侨民与中国人民团结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正义斗争及国际主义精神的象征。与遗存在世界各地的法西斯集中营遗址一样,都是人类伤痛的记忆,它的存在可以教育世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珍惜和平,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矢志构建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

  在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活动中,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位曾经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难友及后代共80多人赶来旧地重聚,一起庆祝抗战胜利重获自由的日子,其中包括奥运冠军利迪尔的两个女儿、参加救援集中营行动队的队员王成汉。美国花旗银行前董事长司马雷的夫人沙德拉二战时期出生在潍县集中营,为表达对出生地的怀念以及对教育的关心,用自己的积蓄,在潍坊二中设立奖学金,司马雷夫妇被聘为学校名誉顾问。

  乐道院推动了西方医学、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潍坊对外开放、与世界产生联系的证明。

  全新姿容讲述百年故事

  「人文潍坊」乐道院的前世今生

  当年的医护人员宿舍将被打造成售票处和办公区。记者 李楠

  2019年,潍县乐道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先后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项殊荣。目前,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工作正在进行着,预计6月底正式完工。市博物馆全球巡展的工作正在积极筹备着。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面对未来。

  连获两项国家殊荣,完成目标仅用半年

  2019年5月市委作出决定,“理顺乐道院产权体制,乐道院所属建筑划归市博物馆统一管理”,并提出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总目标。

  2019年9月16日,潍县乐道院·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成为山东省2019年唯一一处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0月16日成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天荣获两项国家殊荣。从目标的提出到实现,前后仅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聚焦人们的视线。

  潍坊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吉树春介绍,在市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下,经过市委宣传部多次协调调度,以及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潍坊市博物馆抢抓时机,迅速组建了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工作小组,第一时间进驻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展开“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筹建工作。先后与市人民医院、广文中学等单位进行对接协调,完成了乐道院7处历史建筑资产移交、文物文献移交、相关国有资产移交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房屋腾空、办公场地等一系列工作难题;并坚持高点站位、顶层设计,邀请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有关专家,对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提升改造方案,借鉴世界各地集中营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对标奥斯维辛集中营等世界文化遗产,用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从提升高度、拓展广度、增加深度、注重温度四个方面对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提升改造提出了宝贵意见;邀请省文旅厅、省古建院为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进行全面测绘,为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两块国字招牌的分量可谓沉甸甸。在此之前,山东省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仅有17处,潍坊市尚为空白。此次乐道院能获此殊荣,正是靠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国际影响力。潍坊市博物馆目前已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项国家级金字招牌。利用这三项国家级金字招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强化宣传教育功能,讲好潍坊故事,积极参与打造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保护维修不舍昼夜,预计月底正式完工

  目前,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的升级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自2019年11月正式动工,预计2020年6月底正式完工。

  近日,记者前往正在升级改造的十字楼进行了探访。施工人员正在忙碌着,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十字楼的升级工作共有三层,包括地下一层和地面两层。其中,地面两层将全新打造成为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改造方案按照“一个房间一个故事”的模式,一层包括23个房间,二层包括26个房间。一层主要是从乐道院建设之初开始讲述,包括当时老潍县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等。二层主要讲述乐道院集中营时期以及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集中营时期外国人的生活,中国老百姓的帮助以及红色革命时期的作用等。

  十字楼北侧的两排平房,当年是医护人员宿舍,也在升级改造中。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开馆之后,这里将打造成为售票处、办公室等,游客可从这里进入十字楼参观。

  下半年将择机开馆,积极筹备全球巡展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潍坊市博物馆将借此契机,于今年下半年择机举行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开馆仪式,同时邀请中宣部相关领导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揭牌;邀请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相关领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揭牌;邀请潍县集中营幸存者及其家属参加开馆仪式,提高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知名度和美誉度。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还将走出国门。经过多次沟通协商,目前市博物馆已与美国华盛顿华人博物馆达成初步展览合作意向,拟定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美国华盛顿华人博物馆举办“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全球巡展首站展览。展览结束后,计划在以色列、波兰、新西兰、日本等国家进行巡展,进一步拓展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的国际影响力。

  除此之外,潍坊市博物馆将着眼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景区的高度,高标准实施旧址维修保护和博物馆筹建工作;深入挖掘潍县乐道院和西方侨民集中营的历史文化价值,注重对于真人真事的收集和研究,生动诠释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温度,力求打造成具有民众亲和力、社会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文物保护利用典范案例。

  确定未来三年目标,申请国际和平城市

  潍坊市博物馆遵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安排,计划利用3年时间,以乐道院·潍县集中营旧址为基点,联合发掘坊茨小镇、大英烟厂等潍坊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向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提出申请,将潍坊打造成国内第二家、山东首家“国际和平城市”。

  下一步,市博物馆将积极推动“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加入“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成为山东省第二家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会员单位,国内第二家、山东首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城防与军事遗产委员会会员单位。

  在潍坊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实施潍县乐道院旧址整体复原保护和民生街、和平广场等建设项目,将乐道院历史街区与坊茨小镇德日建筑、大英烟厂英国建筑、早期铁路遗迹等整合联通,构建富有历史底蕴、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有效发挥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和宣传教育作用,为弘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李楠 隋炜凤 李宜龙

  本期图片由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提供(署名除外)

  编辑:杨柳青

  收藏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博物馆日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