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万圣节来袭

万圣节来袭
2017年11月01日 15:30 法治周末作者:法治周末

  万圣节来袭

  图为指点未来儿童画院辅导老师的万圣节装扮。  资料图

  法治周末记者管依萌薛洪涛

  轩轩戴上巫师帽,随即向妈妈做了个鬼脸。

  “南瓜主题的巫师帽和披风,还有一盏南瓜灯。”这是妈妈陆瑶送给6岁儿子的万圣节礼物。当她假装被轩轩幼稚的鬼脸吓到时,轩轩却笑得无比开心。

  近日,各类鬼怪妆容开始占领公众的朋友圈,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扮鬼的这些主角多是年龄不大的孩子。

  除此之外,据陆瑶透露,很多商场和便利店的货架上都出现了儿童版的万圣节主题服装、帽子以及道具。很多餐厅也纷纷针对儿童推出万圣节主题的用餐优惠,例如某连锁快餐厅推出了“8岁以下小朋友及家人任意消费即送玩具车一辆”。而最为典型的当属肯德基推出的万圣节日桶。

  一时之间,万圣节的气氛笼罩着人们的日常,其热闹程度和影响力增强,“当真是活见‘鬼’了。”陆瑶笑着说道。

  体验西方文化的一种方式

  万圣节是西方节日,节日期间,家家户户以及公共场所都会布置一些具有节日特色的装饰。其中,最经典的装饰非南瓜灯莫属。

  类似于中国传统的“拜年”,万圣节当日,孩子们会穿着各种装扮,拎着南瓜灯挨家挨户地讨糖吃,只是“过年好”被替换成“Trick or treat”。

  在西方,万圣节也被称作“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其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这时,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既是为了吓走鬼魂,又是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不知何时起,万圣节在中国一些地方也流行起来,时尚的年轻人会盛装打扮参加各种扮装晚会;同样,不知是何时,孩子们也开始在万圣节的氛围中活跃起来。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的傅添曾留学美国多年,他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万圣节与诸多文化符号联系在一起,如刻着鬼脸的南瓜灯笼、化妆面具与服饰以及一些在西方文化里与鬼怪联系紧密的东西,如死神、巫婆、幽灵、蜘蛛、骷髅、蝙蝠等。

  从文化史上来看,这些符号具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宗教渊源,但流传至今,万圣节连同所有的这些文化符号,已经变得高度世俗化和娱乐化了,成为了人们、特别是儿童一起玩闹、搞怪和表演的节日。

  傅添认为,小孩子需不需要过万圣节,取决于我们希望儿童从过这个节日中获得什么。节日是人类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载体之一。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儿童能够在当下的全球化社会里尽早了解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那么正确引导他们来过洋节,包括万圣节,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体验。

  “万圣节其实是属于孩子们搞怪和撒欢的节日。”陆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就连幼儿园、学校都会迎合节日布置一些作业,举办一些小活动。

  轩轩的作业内容是手工制作一个有关万圣节的作品,或是南瓜灯,或是帽子,又或是一幅万圣节主题的画。陆瑶从朋友那里得知,商场有专门的万圣节主题手工制作的柜台,于是便带着轩轩前去体验。

  几张彩色剪纸、一把剪刀、一瓶胶水……纸质南瓜灯的制作便开始了。在陆瑶看来,制作一个纸质南瓜灯可谓是轻而易举。可是对于轩轩,制作的过程便没那么简单。

  “橙色的纸剪成长方形,绿色的纸剪成圆形,再把他们粘到一起……”轩轩认真地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制作过程,而当被问起用了多久才完成作业时,轩轩的回答是,“只用了两个小时。”

  陆瑶在轩轩身旁笑着,似乎在说“我只需要十五分钟”。可不管怎样,对于轩轩来说,万圣节最吸引他的不是各式装束、玩具以及手工艺,而是父母的陪伴。

  靠参与感和趣味性吸引儿童

  同轩轩一样,4岁的橙橙也制作了一份有关万圣节主题的手工艺品。“我画了一幅万圣节的画。”橙橙边展示自己的画作,边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自己所画的内容,“这是月亮,这是树,这是树上挂着的南瓜灯……”

  据橙橙的母亲周丽介绍,这是绘画兴趣班的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绘画作业,要求提炼万圣节元素和色彩,运用综合材料制作万圣节之夜场景,而这也让橙橙第一次知道了万圣节。

  “这是南瓜灯么?”周丽略带惊讶地问道。她表示,起初她并不知道这是南瓜灯,更不知道这是万圣节,“以橙橙的年纪,不可能有这种认知。”周丽说道。但是,当橙橙告诉周丽这是从兴趣班学到的时候,周丽才意识到,“万圣节来了”。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孩子对万圣节并不陌生,不少小孩被这个外来的节日迷住了。傅添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本来就对我国青少年儿童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种影响力和吸引力体现在文学、影视、音乐、游戏、体育、时尚潮流、科技、饮食等方方面面,对青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影响巨大。而“洋节”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典型载体,同上述各种西方文化的表现方式是浑然一体的,自然也深为一些青少年儿童所熟悉和喜欢。

  另一方面,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洋节”对于儿童来说往往具有远为强烈的参与感和趣味性。在我国传统节日的仪式中,几乎完全忽略了儿童这一群体的独特需求,更没有为他们设置专属的、富有乐趣的活动。

  儿童在很多传统节日里更是完全被“成人化”了的,如扫墓祭祖、辞岁迎新等。而相比之下,“洋节”往往会特别照顾到儿童这一群体的快乐需要,如万圣节的南瓜灯、化妆派对和讨要糖果、复活节的彩蛋游戏、圣诞节的圣诞老人等,自然更容易受到儿童的喜欢。

  虽然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万圣节活动目不暇接,但是在山东菏泽农村的一些教师直接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我们这里不过万圣节。”

  据记者了解,不仅乡村学校不过万圣节,就是县城里也很少有人过万圣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万圣节这个西方的“洋节”。相比而言,他们比较重视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会在重阳节举办活动或者布置作业。但是山东青岛市的一些学校则重阳节和万圣节一起过,学校会布置和这两个节日相关的作业。

  对此,傅添表示,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面对“洋节”,如果进行明令禁止,是一种简单粗暴、不负责任的行为,也起不到学校想要的禁绝效果。应当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节日,并以此为窗口了解其背后的异国文化和习俗,这就是很好的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机会。

  辅导学校的万圣节狂欢

  10月28日、29日这个周末,天津指点未来儿童画院的老师们都累坏了,这家少儿美术艺术培训机构在28日,29日晚上接连举办了两场万圣节狂欢活动。画院组织这样的活动并不困难,因为前来学习绘画的都是3岁至12岁的少儿。画院的老师们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艺。

  据介绍,画院的万圣节活动在天津的河西和武清两个校区展开,约120组家庭参加。活动包括游戏闯关、艺术创作、神秘活动、品味美食和T台秀。

  画院的老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画院开展这样的活动,仅仅是想提供一个机会满足孩子的游戏心态。孩子们在这样的场合下可以摆脱平时的约束,自由地搞怪和捣蛋,在活动中也会了解到节日文化的积极意义,并学会分享,学会交流,获得快乐。

  傅添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万圣节这样的“洋节”在中国的流行,本身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表现,标志着中华文化具有足够的选择性和包容性,对外来文化会经过自动的筛选、批判,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万圣节在我国流行的只是“外表”,也就是给青少年儿童们提供了一个化妆搞怪、嬉戏玩闹的机会,以弥补我国传统节日之不足。但万圣节的“内核”,也就是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宗教渊源,却很少有人在意。

  在画院的老师看来,孩子天然活在游戏的世界里,有时候作为大人的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模仿孩子的样子和游戏心态,或许一些大人会认为这样很是幼稚,但确确实实的,大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拿到了通往孩子游戏世界的钥匙,因为只有这样,大人才能更贴近孩子的心。

  而在一些家长看来,每一个节日都值得被庆祝,因为这是一个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借口,节日对于家长们来说,就是利用这个机会用心陪伴,这样的陪伴也能让家长和孩子留下一个共同的回忆。此外,万圣节的传统意义有可能会有一些恐怖因素,但可以正好借此机会告诉宝贝,世界上没有可怕的事情,勇于去探索挖掘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

  万圣节经济升温

  正是在轩轩做手工的那天,他看到了后来自己身上所穿的那一套“南瓜装”。“做了一个南瓜灯,正好再买一身南瓜装。”陆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近日,因万圣节的气氛逐日变浓,有关万圣节的各类商品的需求持续升温,销量持续走俏。一些商场、超市甚至是饭店纷纷在万圣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在北京的一些超市,与万圣节有关的商品都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如鬼面具、蝙蝠衫、巫婆服等。“鬼面具销量最高,有的款式甚至都没货。”超市导购表示,万圣节确实吸引了不少孩子、学生以及家长前来购物,甚至有的孩子前来购物的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鬼面具。

  除了线下的实体店铺,购物网站上关于万圣节的道具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在淘宝上搜索“万圣节”,然后将各式宝贝按销量排序,法治周末记者发现,一款名为“万圣节儿童服装女巫披风斗篷”的商品的销量竟达到2.1万件。

  更有甚者,某淘宝店铺成人版的巫师披风系列竟已售罄。由此可见,万圣节带来的盛宴远远还处于火热的状态。同样火热的还有各式餐厅,打折、特价菜、送礼品等促销行为也趁着万圣节的升温一波紧接着一波。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四环附近的一家连锁快餐店门口,商家推出了万圣节的活动。“活动持续两天,只要带领儿童前来用餐,便会获得精美小火车一辆。”该店店长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除此之外,此店还推出万圣节前夜充值返现的活动。

  其实,万圣节期间最火热的商家还属各大商场的儿童乐园、儿童手工店等专门针对儿童服务的线下店铺。

  “大家跟我一起喊‘不给糖,就捣乱’。”一名“身着白衣的女鬼”正位于亦庄某商场举办的“万圣节舞台活动”上向孩子及家长们介绍活动内容。“很多孩子都前来体验万圣节的氛围。”这名工作人员下台后介绍道。

  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带领孩子体验万圣节文化。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孩子们坐在场地中央齐声喊道:“不给糖,就捣乱。”此外,孩子们还绘制了“心目中的万圣节”,周围的家长则欢笑不止。

  “活动收费150元。”一名家长表示,正好趁此机会让孩子感受一下国外的节日,让他们知道西方不仅有圣诞节,还有万圣节。更何况,活动收费也可以接受,便带孩子前来参与。

  还有家长表示,万圣节大热的背后不排除与商家炒作有关,普通百姓对于万圣节知之甚少,于是商家便盯上了儿童群体。一是因为孩子们好奇心强,喜欢娱乐;二是因为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自然而然地舍得给孩子们花钱。

  与此同时,有过出国经历的家长大都认为,国内的万圣节肯定需要各类商家的参与。“万圣节并不是我们的节日,因此,大家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去享受万圣节的氛围。”这名家长表示,西方的万圣节并没有太多商家的刻意参与。

  一家儿童手工店的负责人也将万圣节元素加进了自己所售卖的手工玩偶内,“现在的孩子看的动画片太多了,很难再有可以给他们足够冲击力的视觉感受,但是一些他们平常很少见到的,比如南瓜灯、女巫那些,他们会觉得很新奇”。对此,他解释道,有时候生意不景气,因此商家都会盯住为数不多的节日进行宣传,以此来增加收益。

  链接

  万圣节的起源: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

  万圣节,起源自天主教教会。每年的11月1日,是天主教庆祝诸圣的节日All Hallows Day或All Saint’s Day。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Day)。

  万圣节是西洋鬼节,这一天他们会把自己打扮的鬼模鬼样,到处举办狂欢派对。

  而在万圣节前夕,每年10月31日的前夕是塞尔特族人的年度丰收祭典,象征着一年的结束以及新年的开始。

  节日主题:前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魔怪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节前夜拉上关系的事物有鬼魂、食尸鬼、巫婆、蝙蝠、黑猫、猫头鹰、小妖精、僵尸、骷髅、南瓜头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僵尸和科学怪人,南瓜灯(西方的南瓜和亚洲的不同,外壳坚硬如木头所以就好像在木头上雕刻一样)。

  黑色和橙色是万圣节前夜的传统颜色。现代万圣节前夜的产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征。

  庆祝方式: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西方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如今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光,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