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关注】变味儿的教辅APP

【关注】变味儿的教辅APP
2019年10月18日 16:32 新浪网 作者 法治周末

  【关注】变味儿的教辅APP

  “应该把选用教育类APP的权利交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熊丙奇认为,这样教育类APP会重视提高质量,来赢得学校与学生、学生家长的信任。这也是避免推荐变强制推荐,“自愿”变“被自愿”的基本机制。

  原文首发于488期《法治周末》3版

  每天下午5点,陈粒都要准时打开手机里一款用来学习打卡的APP,不过,这只是她手机里若干教辅APP中的一款。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陈粒手机里便多了很多APP:有的接收通知、有的考勤签到、有的提交作业、有的来学习打卡……

  “每天都要紧盯APP上的信息,生怕错过重要信息影响孩子的学习。”陈粒对法治周末记者说,有一次因为遗漏了一条APP信息,导致女儿没有完成当天的一份作业,第二天被老师批评,陈粒赶紧联系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让陈粒很苦恼,除了要顾及自己的工作,还要为提醒、监督孩子落实APP发布的学习任务而头晕脑胀。

  本来是新鲜的学习体验,怎么变了味儿呢?这让家长们苦恼不已。

  除了家长打卡,女儿还要做老师在APP上的“班级群”里布置的作业,不过,时间长了,她发现,除了作业,女儿还经常尝试这款APP里的闯关游戏,甚至为了争第一名偷偷地充值。

  这让陈粒很不放心,一问其他家长,发现大家都对这个问题深有同感:暗藏网络游戏,诱导学生进行游戏分值、电子宠物的比较,甚至有的APP还有强制收费的内容。

  家长们的担忧,也引起了媒体的重视。

  央视曾报道过关于“一起教育”旗下的“一起小学学生”APP。在该APP里,孩子们可以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一定的分数,分数可以兑换虚拟货币,从而购买道具或者饲养电子宠物来和同学进行PK。

  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直接在“商城”中选择付费来购买游戏的道具。有学生家长在孩子的要求下不到两个月进行了13次购买,花了1200多元。

  此外,央视调查还发现,一款名为“互动作业”的APP中出现“手工DIY”“美图专区”“十二星座碎碎念”等大量与学习无关的内容。

  而该APP的微信公众号“最新游戏”版块有超百款游戏,无需实名注册就可使用,此外,该公众号还利用游戏引导中小学生进行社交,其中甚至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诱惑内容。

  有专家表示,为了走进校园,不少教育软件提供商也是以“免费服务”为敲门砖,通过搭建免费作业平台,在增加美誉度占领用户后,开始研发衍生产品,进而增加盈利能力。

  陈粒就向记者透露,女儿暑假期间通过APP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但用到一定程度就被提示需要付费才能继续使用。

  “目前学校在教辅APP这块的管理制度也还存在欠缺。”河北省一所重点小学的英语老师王璐(化名)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她们学校就在统一推广使用一款英语学习的APP,学生可自愿使用,但是老师会统一布置作业并检查,不使用APP的话,只能另行单独检查,使用APP完成的作业占比达到50%。

  不过在实际检查和与学生的交流中,王璐也发现,学生会出现APP使用时间过长,群内发布不妥言论,借机用手机玩游戏等各类问题。

  今年9月初,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将覆盖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APP。

  实际上,此前教育部已经针对教育类APP泛滥开展过相关整治行动。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就曾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并对中小学学习类APP乱象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后,大量严重违规的APP下架,仅苹果应用商店下架的学习类APP就超过1.5万个。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教辅类APP作为一种新事物之所以能够进校园,归功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推动。但他强调,这类软件必须把握好“教育工具”的核心定位,尽量减少学生和家长使用的成本或者门槛。

  目前也有一些地方教育部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学校老师用APP布置作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觉得这样做并不是个好办法。

  “因为有的学科(如英语)用APP布置作业,是可以提高作业效率的,应该把选用教育类APP的权利交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熊丙奇认为,这样教育类APP会重视提高质量,来赢得学校与学生、学生家长的信任。这也是避免推荐变强制推荐,“自愿”变“被自愿”的基本机制。

  法治周末记者在APP Store上输入“答案”关键词,出现了“快对作业”“上学吧找答案”“学子斋答案”等数十个APP,“你想要的试题和答案这里都有”等宣传语也吸引了大量的下载量。

  其中,“快对作业”APP达到了28.5万的下载量,页面顶端设置有扫条形码的功能,通过扫描或者输入书名等多种方式显示整本教辅的参考答案。

  陈粒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以“作业神器”著称的学习类APP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搜题为主,例如“小猿搜题”等APP能直接拍照搜题;另一种则以搜书名为主,例如“快对作业”等APP是查找全书答案,不具备直接搜题的功能。

  在拍照搜题的软件中,除了提供解题思路,有的会提供考点分析,有的会有题目点评。

  “作业帮”采取的是学生互答的模式,用户上传不会做的习题,由其他用户来解答;“小猿搜题”则是用图像识别的拍照搜题模式,即拍下题目由系统自动检索,给出答案。

  而以搜书名为主的软件,则提供海量练习册和课本答案,只需扫描书籍二维码或搜索书名即可查询。在搜索结果中,往往直接呈现参考答案,无解析过程。

  在评论区,有用户留言称“自己的作业基本上都能找得到答案,就是答案内容应该再详细一点,很多题目只有最后答案没有过程”。

  不过,陈粒很担忧,“万一孩子依赖了答案却什么也不会,怎么办”?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这些以提供已出版教辅书籍答案为主要功能的APP是否合法取得了授权?

  法治周末记者在“快对作业”的《用户服务协议》中发现,第四条“知识产权”中提到:“快对作业”用户的言论侵犯了第三方的著作权或其他权利,第三方提出异议的时候,“快对作业”有权删除相关的内容,提出异议者和用户之间以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了争议后,以此为依据,“快对作业”在得到有关申请后可以恢复被删除的内容。

  “如果是有版权的教辅资料,这种上传形式其实是侵权的。”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首席律师徐新明分析指出,这些APP的声明试图引用避风港原则来为自己免责,但上传人都是学生,基本上可以断定不是原作者或者权利人,并且某些科目的主观题还涉及原创性答案,在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趋向于严格的司法政策环境下,这种免责声明具有很大的法律风险。

  当前,除了中小学生,大学生也不堪各类校园教辅APP之扰。

  今年4月8日,微博博主“庄里事儿”发文称,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强迫学生使用运动校园APP进行晨跑,且与学分和期末成绩挂钩。

  据其介绍,该学校每天早上限速定点跑两公里,学生需边跑边看APP,无视学生具体情况如满课和生病等,一天不跑一次扣0.25分,周一到周五学校会检测。

  同时,有学生称兰州交通大学强制要求学生下载某款校园APP。该APP注册要填写详细的个人和家庭资料,堪比调查户口。除了个人信息外,银行账号、个人健康及病史、联系方式、QQ、微信、邮箱手机号等都要填写。

  据该校园APP官网显示,其合作院校已超过20所,其中包括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等,主要提供校内外内容资讯、付费教培课程、校园号及校内实名朋友圈等服务。

  有学生质疑,这是在变相收集学生信息,其中还涉及大量个人隐私。

  近日,有媒体面向全国各地高校的600余名大学生和毕业生发起关于校园APP使用情况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45.01%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曾引进过1-3种校园APP供师生使用,44.08%的被调查者所在高校曾引进过3-10种校园APP,还有3.71%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曾引进10种以上APP。

  其中,59.75%的学生对校园APP并不满意;81.91%认为校园APP功能有限,不能提供让人满意的服务;72.86%认为校园生活所要使用的APP数量太多,占用手机内存;51.76%认为APP的使用体验太差,还有32.66%认为APP操作起来有技术难度。

  有学生在论坛里表示:“如果是辅助教学的APP,我觉得一个就够了,但常常是不同事项要用不同的APP,操作非常繁琐。”

  “高校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让师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但如果这些APP中含有大量广告,且高校强制使用,那么,这样的导向就显然是不妥的,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必要进行引导和规制。”储朝晖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教辅学生家长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