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阴谋论?

为什么我们会相信阴谋论?
2024年11月28日 10:17 新浪网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从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混乱,到 15 世纪大航海带来新世界,再到 17 世纪欧洲陷入无休止战争,一支失落的神之子部落救世传说在不同时期疯狂流传。18 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一战结束后欧洲的状况,以及 20 世纪初期德国的发展、二战后的美国等不同历史阶段,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

  从共济会、光明会的阴谋论,到纳粹的超自然文化,再到外星人的传说,《伪历史》直击阴谋论和都市传说的社会根源,指出这背后是普遍的焦虑情绪和渴望被拯救的绝望哀鸣。

  

  《伪历史 : 不存在的未解之谜与阴谋论》

  作者:[美]罗纳 德·H.弗里兹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1 泛滥的阴谋论

  在欧美国家,伪历史、神话、伪科学和阴谋论可谓泛滥成灾。其中,英国女王被说成是蜥蜴人的说法尤为离奇。这种说法源自英国前足球运动员、绿党政治家大卫・艾克。他在《最大的秘密》一书中将世界各国的领导者都说成是变形蜥蜴人。据说有上千人曾看过女王 “变身”,还有人声称在女王 90 岁大寿上看到女王露出绿色爪子和黄黑色爬虫动物眼睛。尽管这一传闻听起来荒诞不经,但在社交平台上却闹得沸沸扬扬。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也曾遭受阴谋论的困扰,这些阴谋论质疑他的真实身份。一个版本声称他是敌基督,另一个版本则说他是一个穆斯林秘密特工。还有一种说法是,奥巴马并非出生于美国,所以没有资格担任美国总统。此外,美国国内以及国外很多人相信所谓的 51 区神话,认为那里有坠毁的外星飞碟和飞行器,甚至有人坚信美国的航空航天技术都取自于此。2019 年,美国媒体还组织了一场实地造访 51 区的炒作活动。

  《伪历史》一书中指出,阴谋论往往是垃圾知识、垃圾思想的堆积部分。受众一旦接受阴谋论的思维方式,即使一些阴谋论被打假,也不会改变对尚未被完全证伪的阴谋论的信任。

  2 为什么人类会相信奇怪的事情?

  作者弗里兹认为这一问题的背后其实会涉及进化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原因, 而“人类喜欢好故事”就是他的基本主张之一。

  人们往往会对神秘、离奇的故事充满好奇与向往。就像欧美国家那些关于蜥蜴人、51区神话等伪科学和阴谋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爆炸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迷茫。人类害怕真实世界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很多人也不喜欢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而伪知识通常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正好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

  书中提到的阴谋论思维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伪知识的接受。一旦人们形成并接受了某个信念或观点,即使一些阴谋论被打假,他们也不会轻易改变对其他尚未被完全证伪的阴谋论的信任。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容易陷入伪知识的陷阱。

  同时,人类总希望自己是 “被选中的”。自负、傲慢、自卑、固执等情绪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负让人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断,傲慢使人拒绝接受真正的科学知识,自卑则让人渴望通过一些特殊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固执则让人们坚守错误的观念不愿改变。

  3 希望与恐惧

  《伪历史》英文版原名为《HOPE AND FEAR》,精准揭示了伪历史、阴谋论等垃圾知识得以广泛传播的核心原因。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正是抓住了俗世之人内心深处的希望与恐惧。人们在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往往会寻求一种解释、一种寄托。伪历史和阴谋论便如同黑暗中的微弱光芒,虽然可能是虚假的,但却给予了人们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当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时,一些关于神秘力量、超自然现象的说法便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有人会相信占星术能够预测未来,因为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希望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一丝确定性。这种对希望的追求,使得他们容易被伪历史和阴谋论所蛊惑。

  同时,恐惧也是人们容易陷入伪历史陷阱的重要因素。当人们面临威胁或危险时,往往会寻求一种解释来缓解内心的恐惧。例如,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阴谋论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和对未知的不安。他们希望找到一个 “罪魁祸首”,以此来减轻自己的恐惧心理。

  书中提到:“一个好的历史研究者非常擅长抓住看似合理的材料背后的逻辑漏洞,而仔细检视‘垃圾知识’的逻辑漏洞、从可信的历史记录里寻找线索、从而暴露有心之人炮制垃圾以利用良善的无知之人对世界的恐惧或不满并从中得益的真实嘴脸。” 或许我们不具备跟历史研究者一样的专业能力,但可以努力保持理性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不被希望与恐惧所左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