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瑞士银行巨头“败走”中国?19只产品关闭17只,仅剩50名员工还要再裁三分之一

瑞士银行巨头“败走”中国?19只产品关闭17只,仅剩50名员工还要再裁三分之一
2024年04月26日 21:23 新浪网 作者 华夏时报

  上海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33号花旗大厦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耿倩 胡金华 上海摄影报道

  瑞士最大的商业、私人银行瑞银集团宣布裁员。据报道,瑞银集团将于2024年6月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五轮裁员,本次整体裁员比例为20%—30%,主要针对投行业务部门和财富管理部门。据分析师估计,瑞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裁员3万至3.5万人。

  其中,亚洲区裁员比例相对较大。市场传言称,瑞银集团将对2016年以来在中国推出的19个股票和债券私募基金进行深度调整,至多可能关闭17只,计划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称“瑞银资管上海”)将把50人的团队裁员约三分之一。

  但奇怪的是,在被传裁员的同时,瑞银却在中国源源不断地招新。在瑞银集团中国官方人才招聘微信公众号——“瑞银招聘”中,截至4月26日最新信息,标注工作地为上海的社会招聘职位共有27个。

  一边被传大裁员,一边开展招聘,网传瑞银资管上海裁员三分之一的消息究竟是否真实?带着以上疑问,《华夏时报》记者多次拨打瑞银官网公开的瑞银资管上海联系电话,但均未被接通。随即,记者来到瑞银资管上海办公地——上海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33号花旗大厦,通过大楼安保人员联系到了公司前台,但该名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接到任何来电,并在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后直接离线。

  一边被传裁员,一边开展招聘

  质疑起源于瑞银集团全球市场大裁员的消息。

  4月21日,据媒体报道,瑞银集团当天宣布,将从今年6月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五轮裁员,预计此次裁员将影响瑞银集团全球投资银行部门的100多个职位,超出了对表现不佳人员的例行裁减。据了解,本次瑞银集团整体裁员比例为20%至30%,主要是投行业务部门和财富管理部门。

  传言称,总共有50%到60%的前瑞士信贷员工(下称“瑞信”)可能被裁,预计总共可节省120亿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950多亿元)的成本。事实上,去年6月,瑞银集团宣布完成对瑞信的收购,成为总资产达1.6万亿美元的超大型银行,全球员工数量增加了约4.5万人,达到约12万人。收购瑞信之后,瑞银成为欧洲管理规模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消息如果属实,这将是瑞银集团在收购瑞信后的大型裁员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裁员亚洲区比例相对较大。市场传言指出,瑞银集团将对2016年以来在中国推出的19个股票和债券私募基金进行深度调整,至多可能关闭17只,计划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瑞银资管上海将把50人的团队裁员约三分之一。

瑞银资管上海所在花旗大厦

  大裁员消息放出后不久,瑞银策略师就发表观点,表示看好中国股票未来盈利表现。4月23日,瑞银全球新兴市场股票首席策略师苏尼尔·蒂鲁马莱发表新兴市场股票策略观点,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至超配。苏尼尔·蒂鲁马莱表示,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至超配的主要原因在于MSCI中国指数的每股盈利(EPS)表现较佳。“我们一直将MSCI中国指数视为类消费指数,其互联网和消费行业合计占比达55%,房地产占比不到5%。事实上,在过去18个月房地产行业明显承压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EPS增长23%,消费行业增长2%。这些并未体现在传统的指数EPS增长数据中。”苏尼尔·蒂鲁马莱说。

  此外,苏尼尔·蒂鲁马莱还对未来中国股票的盈利表现持更加乐观的态度,原因在于消费回升的早期信号正不断显现,这主要体现在年初至今强劲的节假日消费数据,以及上市消费企业的良好表现上。消费者信心的反弹也意味着家庭储蓄可能进一步流向市场。

  与此同时,瑞银还在中国源源不断进行招新。在瑞银集团中国官方人才招聘微信公众号——“瑞银招聘”中,截至4月26日最新信息,瑞银集团在中国放出了33个社会招聘职位,其中标注工作地为上海的就有27个。

  一边被传裁员,另一边,瑞银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至超配,还在中国继续开展招聘。真相究竟是什么?

  对此,瑞银集团表示,中国仍然是瑞银的一个关键市场,将继续进行战略性投资。但未对关闭产品和裁员事项予以明确回复。

  瑞银资管办公电话形同虚设

  事实上,早在1964年,瑞银集团就成为第一家在亚太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的瑞士银行,主要开展财富管理业务。随后,在1985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为中国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至今,瑞银在国内拥有多个业务牌照和实体企业。旗下拥有为国内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的外商独资法人银行——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提供投行业务的中国首家外商投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中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牌照的外商独资私募基金公司——瑞银资管上海;服务于境内外投资者的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和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投瑞银”)。

  官网介绍,瑞银资产是一家大型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具备涵盖主要传统和另类资产类别的投资能力和投资风格,包括主动策略和被动策略以及全面的可持续策略投资产品。瑞银资产管理的中国业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面向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瑞银资产管理新加坡/香港拥有QFII及RQFII额度,可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投资中国国内市场的股票、固定收益和多元资产;第二种是境内客户海外投资,主要通过国投瑞银拥有QDII额度,以及瑞银资管上海持有的QDLP额度进行投资;第三种是境内客户国内投资,主要通过合资公司国投瑞银的公募基金产品,以及瑞银资管上海的私募基金产品进行投资。

  天眼查显示,作为瑞银境内的证券私募管理人,瑞银资管上海成立于2015年08月19日,实缴资本3.45亿元,注册资本5.2亿元。法定代表人为FRANK YONGHUI WANG,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由UBS Asset Management(Hong Kong)Limited全资持股。

  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的信息显示,截至4月22日更新,瑞银资管上海在2016年8月15日完成登记,管理规模区间在20亿元至50亿元,成立以来共运作19只产品,其中有5只产品已清算。此外,根据记录,公司全职员工人数有47人,取得及金融业人数有44人。

  以上数据跟传言中提到的裁员数量刚好对上。市场传言称,瑞银集团将对在中国推出的19个股票和债券私募基金进行深度调整,瑞银资管上海将把50人的团队裁员约三分之一。

  但与此同时,伴随裁员传言而来的却是增资的消息。天眼查显示,近日,瑞银资管上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4.45亿人民币增至5.2亿人民币。

  如果要裁员,那为何还要增资?为探究瑞银资管上海裁员三分之一的消息是否属实,《华夏时报》记者多次拨打瑞银官网公开的瑞银资管上海联系电话,甚至高达13次,但均未被接通。随即,记者来到瑞银资管上海办公地——上海浦东新区花园石桥路33号花旗大厦,通过大楼安保人员联系到了公司前台工作人员,但该名工作人员表示从未接到任何来电,并在记者表明采访意图后直接离线。

  为能够联系到瑞银资管上海相关负责人,《华夏时报》记者多次拨打了位于北京的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瑞银官网预留的联系电话,无一例外,还是未能拨通。同时,本报记者又根据瑞银集团官网采集的投资者信息途径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但截至发稿依然没有收到任何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时报》记者发现,瑞银资管上海旗下产品对外披露率极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对公司标注了两大风险:“投资者定向披露账户开立率低”以及“存在长期处于清算状态基金”,前者指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信披备份系统定向披露功能中为投资者开立查询账号的比率低于50%(不含50%),后者说明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提交清算开始后超过6个月未完成清算的私募基金。

  同时,在私募排排网上,记者查询瑞银资管上海旗下产品,发现其在运行当中的16只产品中只有1只有公开披露信息。公司在排排网的数据披露等级为C,说明该公司数据披露程度低,信息透明度低。且那只产品业绩一塌糊涂,该基金为“华润信托-瑞银多元策略”,自2022年8月16日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为-5.14%。已披露业绩的产品表现尚且如此,不知道其他未披露的产品业绩如何。

  近期,一位接近瑞银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公司业务开展难度很大。

  在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看来,外资机构进军中国市场面临诸多难题。“有的外资机构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国内外市场投资者结构等存在较大的不同,若照搬海外投研模式进行投资,策略有效性可能会面临大幅下降的风险。此外,外资机构还面临募集困难的挑战,因为国内外投资者风险偏好等完全不一样,募集渠道也不一样,若对当地市场投资者风险偏好以及渠道不够熟悉,募集资金过程将比较困难。”

  外资机构要想发力打开中国资本市场,应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姚旭升建议,在投资策略上,外资机构要结合A股市场投资环境进行优化,提升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结合本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产品上进行创新;积极研究中国市场的发展规律,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本地化策略;同时,加强跟各类持牌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提升资金募集能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北京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