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粒上雕一首词是种什么体验?东莞“藏”了个微雕大师!

在米粒上雕一首词是种什么体验?东莞“藏”了个微雕大师!
2021年05月25日 20:00 新浪网 作者 东莞时间网

  如果给你一粒米

  你能把它变成什么?

  一粒米很微小

  但是对于东莞艺术家何锐志来说

  小小的一粒米却能变成一件艺术品

  东莞本土艺术家何锐志从1983年开始钻研微雕艺术,多年来广泛学习了书法、绘画等技艺,并将这些艺术表现形式融合在方寸之间。他更创新性地把篆刻和微雕集合在作品之中,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篆刻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接触到的印章就是篆刻的一种。相对于篆刻,微雕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则相对较少。微雕是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艺术家以微小的物品为载体,雕刻出各种各样精致的艺术品。

  而何锐志能在米粒大小的骨质材料中雕刻经典诗词,也能在橄榄核上雕刻《核舟记》等文学作品。

  何锐志

  何锐志,又名何锐智,东莞莞城人,1952年出生于东莞,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承庭训,喜习书画篆刻。80年代师从邓祖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后得汪新士、王京盙等名家指授,又随胡宇基、卢秋、袁赤峰、郭建宗等先生研习国画。精微雕,擅篆刻、书画。出版有《何锐志篆刻集》、《细微之处见精神—何锐志微雕篆刻集》。

  方寸之间见功力

  近日,石龙博物馆携手何锐志与黄敬人、杜植亮三位东莞籍艺术家,共同举办“三人行——书画篆刻作品展”,以推进书画篆刻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莞邑文化艺术的平台。这次展览的作品超过三百件,其中何锐志老师展出的是篆刻和微雕作品。

  篆刻和微雕虽有异曲同工之妙,要同样做好两件事,却要花费双倍的精力。何锐志就是把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合二为一进行创作。在何锐志的很多作品中,都同时结合了篆刻和微雕。

  微雕作品通常需要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观看,而他在雕刻时,完全是靠经验“心刻”。“平时戴着一副老花镜就开始刻了,并没有用放大镜照着刻。古人也没有放大镜,全凭手上的感觉来雕刻。”何老师介绍说。

  这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何锐志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新创作的微雕作品。何锐志在36颗细小的骨米中雕刻了36首《毛泽东诗词》,饱含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

  在展览现场,我们还看到了何老师用缅甸石、老挝石、印度石、毛刷等材质的微雕作品。

  “这块印度石材质的‘荷包蛋’是在网上买的,买回来的时候发现它的硬度要比平时的老挝石、缅甸石高多了,硬度大的石头意味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雕刻。”

  耗时20多年完成得意之作

  高度集中精神的雕刻会很费神吗?对于何锐志来说,雕刻其实是一种休闲方式。“雕刻是很放松的,能够全神贯注地完成雕刻,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何锐志说。

  在展出的四大美人的微雕作品中,何老师也打趣地说道:“四大美人的形态是很美的,我也特别注意地把四大美人画成了双眼皮,如果以后出现非双眼皮的人像微雕,那肯定不是我的。”

何锐志在核雕艺术品上加工,把《刻舟记》雕刻在“小船”船底

  在众多作品中,何锐志最得意的作品是《刻舟记》。在这粒6✕3.8✕1.6厘米大小的船状橄榄核上,何锐志将《刻舟记》全文432个字雕刻在这首“小船”的船底,船窗两边还刻上一副对联,十分精妙。“相对于平时在平面上雕刻,在橄榄核上雕刻的难度更大,因为这是弧面的,很容易出错。但是刻好以后就很有成就感,因为从构思到创作完成,前后跨越了20多年,这是心里一直想完成的一件作品。”何锐志说。

  为身为东莞艺术家感到自豪

  本次的“三人行——书画篆刻作品展”在石龙博物馆展出。何锐志展出的是篆刻和微雕作品,黄敬人展出的是书法作品,杜植亮展出的是绘画作品,展品超过三百件。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的创作精品,既体现当代莞邑文化的时代风貌,又展示了东莞的地域文化,让观众感受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智慧。

  “其实我们东莞本土有很多的艺术大家,这是我们感到自豪的地方,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展览去展示东莞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让大家能够看到。”何锐志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书画艺术家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