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2020年05月02日 16:06 新浪网 作者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要求。

  袁孝亭教授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高考题考查最多的是地理演变过程。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语言太啰嗦,甚至逻辑混乱、无从下手等情况,导致失分严重。

  一、试题分析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选取的素材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以区域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融汇地理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规律、演变的趋势。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和探讨,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统计

  •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2019年Ⅱ卷36题(2)题 

      河流冲淤的地貌过程

      区域环境演化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地形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   天津卷

      2019年3~4题

      2019年12题(1)题 

      2019年13题(3)题 

      影响天气变化的气压场

      影响岩石破碎过程的自然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   北京卷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   2014年8~9题

      2014年11~12题

      2014年36题(2)题

      近地面风向的形成 影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   2015年11~12题

      2015年36题(2)题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二、典例分析

  下面以2019年1卷37题为例分析自然地理过程性试题。

  1、原题呈现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2、解题思路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3、试题评价

     该题以里海及周边地区山脉、湖泊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依托,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材料,用现在的地理事实反演和重构里海地区湖泊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地理过程。第(1)—(3)小题为解释过去,第(1)小题需要学生循着“海洋”—“湖泊”—“内陆湖”的路径阐释里海的形成过程,第(2)(3)小题从气候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里海一度成为淡水湖和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第(4)小题需要学生抓住里海从海到湖演变中的关键因素即板块运动,并迁移运用到黑海、地中海未来变化的预测中。该题立足较大尺度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既有长时间尺度的由海到湖的宏观演变,又包含着较小时间尺度的湖水咸淡演化。从影响自然地理过程的因素分析,既有关键因素(板块运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效应,又有多个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整体效应。

  4、核心素养进阶

  在我国地理高考的三大功能中,导向教学功能,对学校地理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深入分析地理高考态势,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当前地理课改与教改,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1)综合思维的突破

  •   要素综合

      时空综合

      区域综合

  •   两两综合

      各要素综合

  •   山脉隆起对里海的影响

      里海淡化的原因

      里海咸化的原因

      黑海、地中海未来成湖的必要条件

  分清地理情境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利用主导问题与主导因素,引导时空结合的综合思维。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随着时空情境的演变,思维的路线和结论都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类地理问题情境有利于打破时空情境固化的要素综合思维定势,培育灵活创新的思维品质。板块相向运动造成地质学上的“地中海”演变为内陆湖泊的过程,结合全球气候的演变,不同阶段的水文变化方向截然不同。这就需要将时空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打破要素综合的常规思路。里海成湖早期,要把控好气候转暖的程度,认准淡水补给与蒸发之间的平衡点,抓住气温虽升但仍低的关键,得出补给大于蒸发的结论,而随着进一步转暖,要认准随补给类型转换河流带来的水分与盐分之间的平衡点,以及补给与蒸发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得出湖水由淡转咸的逆向结论。

  (2)区域认知的权衡

  •   区域特征

      区域联系

      区域决策

  •   里海地理特征

      里海与河海关系

  认清区域特征是为了认知区际联系。区域特征是由于地理差异性造成的,囿于区域特征的认知,思维就固化,思路就封闭,不能解决地理问题。所以要引导培育开放理念和联系观念,从地理整体性出发,将对区域差异的考虑,提升到区域互补的层面,做出正确的区域决策。分析里海的地理特征也要考虑到里海的外部区域。考虑到区域与外部的关联,则区域特征只是一时的,随对外关系的改变而变动。

  5、知识迁移

  (2011山东卷)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设问立意:本题考察学生的动态思维及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大盐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可知,其深居温带内陆的特点导致降水少,蒸发强。而东西两侧均为山脉更加深了其干旱的特点。其附近的沙漠可以帮助验证这一观点。大盐湖与河流的关系可看出该湖是内流湖,只有流入没有流出导致了盐分的积累。图中文字资料表达了两点:一是其曾经是接受冰川补给的淡水湖;二是目前冰川已消退。

  参考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三、教学启示

  1、以直观手段为依托,增强认识

  地理图表能简明形象地表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揭示地理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反映地理事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主要包括景观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借助图表等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积累丰富的表象,便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自然界中很多演变过程是人们难以看到的,尤其是时间尺度较长的渐变型演变过程,如海陆变迁、岩石的风化过程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和 Google Earth 、GIS、3Dmap 等地理学科特色的计算机软件演示、模拟自然地理现象、过程。通过真实再现,多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很多无法呈现的宏观的自然地理过程、瞬息万变的自然地理过程可以通过虚拟动画来实现,使难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呈现”在眼前。实施直观教学,化难为易,增强感性认识。

  2、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加深理解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要落脚于特定的区域中。因此理解自然地理过程要结合本区域的地理条件,要从区域各要素的实际特征出发,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及成因,并借助综合思维来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自然地理过程。从多个维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自然地理过程不仅要考虑时间维度的变化,而且强调空间过程,是地理事物时空统一的二维演替推移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作为事实性地理知识(感性地理知识),通过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感知自然地理过程,加强感性地理知识和理性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提升地理理性知识。

  3、以教材为载体,实现建构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以教材为载体,合理地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然地理过程。同时教师要善于将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巧妙结合,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使所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

  4、以试题为牵引,促进迁移

  根据课程标准,将课标中有关自然地理“过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专题。如地球运动的过程;大气运动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各种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等。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试题共同讨论,分析自然地理过程中的逻辑联系,厘清地理事物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挖掘其中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把握地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通过典型试题(高考试题)的训练,检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和思维品质。然后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变式训练,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总之,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体会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的特点,把握命题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实施精准教学,借助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全面理解自然地理过程,提升地理学习能力。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具体运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或方式需要根据教师个人的能力和风格、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问题本身的特点等情况来确定,只有方法得当,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命题特点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模板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题】(2014·北京卷)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北京晨报2019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解析】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题】(2019·攀枝花市12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 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图1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图2

  (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解析】

  (1)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举一反三】(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解析】

  (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

  (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模板三】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例题】(2019·合肥一模)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解析】从台风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举一反三】(2018·新课标卷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解析】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答案】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模板四】水循环的过程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例题】(2019·江苏常州模拟)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析】从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举一反三】(2015·广东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解析】该问主要考查陆地水循环。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山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模板五】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例题】(2017·湖北模拟)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答案】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区域河段穿越二、三级阶梯交汇处(或长江出巫山山口),长江出巫山山口,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举一反三】(2018·西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害在下游”。长760多千米的下游形成了宽3-20千米的地上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有人建议在下游将河床往下挖60多米,以彻底清理黄河沉积的泥沙。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1)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地上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原因。

  (2)分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的形成原因。

  (3)有人反对通过深挖河床的方式改变地上河,请简述理由。

  【解析】(1)抓住沙源;(2)地上河+无支流;(3)难度大,效率低,无法根治。

  【答案】(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崎岖,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加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为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2)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

  (3)土石方挖掘工程量大,投资大;挖沙量大,堆放困难;新泥沙沉积量大,清理效率低,见效慢;改变地上河的根本是治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

  【模板六】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例题】(2018·盐城模拟)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解析】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集。

  【答案】影响:导致土壤盐碱化。发生过程: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举一反三】(2019·宁夏银川模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l)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

  (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从对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灌溉或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还可以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答案】(1)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

  (2)加剧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水盐碱度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成活;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3)合理灌溉,实施喷灌、滴灌;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覆盖地膜减少蒸发的影响;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

  【模板七】湖泊的演变过程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例题】(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

  (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

  (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

  (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举一反三】(2019·舒城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

  【解析】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四个环节。湖泊逐渐干涸,要从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来分析: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的补给量小;该地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支出多,因此常年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答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例题】(2009·安徽卷)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举一反三】(2019·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考试技巧】解读高考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专项突破:地理过程类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解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大盐湖太阳辐射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