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理故事】这些地名,地理老师都很难读对!地理老师最应该知道的几则地理小故事

【地理故事】这些地名,地理老师都很难读对!地理老师最应该知道的几则地理小故事
2024年04月17日 08:02 新浪网 作者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各位小伙伴,从今日起推送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生僻地名,每日一省,也欢迎各位小伙伴投稿给我们,投稿邮箱在文末。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境内很多古地名沿用至今,下面这些地名,你念对了吗?

  jǔ

  莒

  县

  莒县:第一个字读jǔ,不读lǔ

  莒县,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1945年莒中县改称莒县,隶属山东省滨海专区。后经过两次分划,在1992年由临沂地区划归日照市管辖。

  莒故城为莒国、城阳国都治,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

  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

  chí

  茌

  平

  茌平:茌读chí

  茌平,公元前221年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故名。

  位于山东省西部,为聊城市所辖县,是百强县中的一员。茌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为中国圆铃大枣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临

  qú

  朐

  临朐:朐读qú

  临朐县,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

  因县城东邻朐山而得名。一说朐为水名,其城侧临朐川为名。临朐自西汉置县迄今2000余年,素有小戏之乡、书画之乡等美誉。

  tán

  郯

  城

  郯城:郯读tán

  郯城县隶属山东省临沂市,是齐鲁大地与江淮地区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为鲁南“咽喉”之地,素有“鲁南粮仓”之称。

  郯城县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

  鄄城:鄄读juàn,不读yān

  鄄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因境内有鄄邑、鄄城而得名。

  三国属魏兖州东郡鄄城县,济阴郡城阳县地。其间鄄城曾两次改为县王国,西晋属兖州濮阳国、济阴郡城阳县地。

  鄄城还是古代军事家孙膑的故里,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 千年古县”。

  芝

  fú

  罘

  芝罘:罘读fú,是一种打猎用具。

  秦始皇曾经在这里立石颂德。

  芝罘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外洋通商口岸之一,因其北部的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而得名。

  “芝”即灵芝。芝罘岛的形状,恰似一株巨大的灵芝;“罘”即屏障。芝罘岛横卧在黄海之中,似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身后的沃土。

  qū

  曲

  fù

  阜

  曲阜(qū,fù)

  曲阜是山东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作为孔子的故乡,被称为“东方圣城”。曲阜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很多建筑都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临

  yí

  沂

  临沂(yí)

  临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靠近黄海,连接日照,与枣庄、济宁、江苏为邻,背靠淄博、潍坊,还是长三角和渤海经济圈的结合点。

  山东北面还有一处临邑,因读音相同,常常被弄混,山东人都称北临邑南临沂

  yǎn

  兖

  州

  兖(yǎn)州

  兖州邻近宁阳,靠近汶上,毗邻曲阜,有很久的历史,在4000多年前就被夏禹划成九州之一,山东深受孔孟影响,兖州也不例外。

  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就在这里讲学。

  shēn

  莘

  县

  县(shēn)

  莘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莘县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

  黄

  gāng

  堽

  镇

  堽镇(gāng )

  黄堽镇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城北8公里,黄堽镇是重要的粮棉油、绿化苗木和中药材生产基地,是牡丹区北方最大的乡镇。

  náo

  峱

  山

  山(náo)

  峱山是山东青州境内处于盆地中的一座历史名山,其貌不扬的峱山,其专享而奇特的名称,来源于春秋时期“齐王猎峱”的故事。

  青州附近的省道和经济区也以峱山命名。

  pī

  邳

  庄

  镇

  庄镇(pī)

  台儿庄区邳庄镇位于枣庄市区东南部,地处苏鲁两省交界,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畔。

  建国前属峄县,建国初属兰陵县,1953年撤销兰陵县。

  大

  kuǎng

  夼

  镇

  夼镇(kuǎng)

  大夼镇位于莱阳市市区东南部,是养殖、种植业大镇,获“畜牧业(肉鸡)专业乡镇”称号,以沙参、芋头、黄岑种植为主,有“莱阳沙参第一镇”、“药材第一镇”之称。

  xué

  踅

  庄

  村

  庄村(xué)

  踅庄村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西南部,村东南存有一眼活泉名踅庄泉

  常年喷涌成河流贯东西,养育了淳朴善良的百姓。

  老

  zhài

  砦

  镇

  砦镇(zhài )

  老砦乡位于山东省鱼台县的最东端,枣曹线省道贯穿境内,京杭大运河依傍而过,主要物产农业主要是优质小麦、水稻为主,境内煤碳资源丰富,随着煤矿的建成投资,老砦乡将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

  qǐng

  苘

  山

  镇

  山镇(qǐng)

  苘山镇位于文登市北部,现属于威海市工业新区

  本初子午线的确定

  1884年,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作出决定: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本初子午线,也就是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线,也是世界标准“时区”时刻的基准线。于是,格林尼治子午线成了标准的0°经线,格林尼治时间也正式被采用为国际标准时间。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制定,与英国一件争执案有关: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时钟指在上午10时6分,该郡一位法官判决一名提请土地诉讼的人败诉,原因是这位提请人在上午10点开庭时没有准时到庭。两分钟后,那人到庭,他向法官指出,按照他家乡肯柏兰郡喀来耳镇火车站的时钟,他是准时到达的。该案因此重审。由于各地经度不一样,造成英国各地时间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火车站与法庭的时间存在差异。这个事件,促使英国政府决定统一全国各地时间。

  英国是一个航海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对航海者来说,能否准确计时,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无法知道船只在海洋中航行的位置和时间。船只在海上是通过经度和纬度来推算自身位置的。长期以来,航海者只是凭航海经验推测经度,确定航向,如果推测出错,船只就会走错航线,甚至会发生搁浅或触礁这样的事故,这种情况在航海史上屡见不鲜。1707年,一支由克劳斯利爵土率领的英国舰队,因测错了经度而失事,4艘舰船被毁,两千多人葬身鱼腹。

  为解决航海经度测定问题,早在1675年,英国查理二世下令在伦敦东南泰晒士河畔的格林尼治村兴建天文台,这就是英国皇家天文台。天文学家经过百余年的努力,终于研究出了一套科学的计时法,并把确定0°经线的这个天文台所在的子午线,作为地理经度测量和计时系统的起点,全世界的航海者只要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起点,便可以在航行中准确地测出自己船只的正确位置和当时的时间。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科学研究,为繁荣海上航运事业、避免航海事故作出了贡献。

  当格林尼治天文台确定自己的子午线时,世界上有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地理条件,也确定了自己的子午线,这样就容易造成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884年10月13日,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和统一的子午线问题作出决议:“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规定为经度的本初子午线。”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上的雕塑(右边是参观证明打印设备)

  当然,这项决议的通过也很不容易,因为在会议前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0°经线,所以会议上出现了众多的声音:有人主张以意大利罗马为标准,有人主张以圣城耶路撒冷为标准,还有人主张以最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作为本初子午线的起点,等等。而更多的人希望以本国首都作为经度起点:而如美国代表希望以华盛顿为标准,法国代表希望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标准,俄国代表希望以圣彼得堡(普尔可夫天文台)为标准。我国在康熙年间开始测量大地,绘制全国地图,当时是以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作为0°经线的。

  率先放弃本国意见的是美国,美国倒向了英国一边,赞成以经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为标准,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统一了意见,其他声音就逐小了,美国和英国的意见一致是有渊源的,美国人大部分是英国移民的后代,当初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13块英国殖民地独立以后才有了美国,虽然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国家,但不少美国人还是很亲近英国人,怀旧的情绪还是挺浓的。

  1884年10月23日,也就是大会进行10天后,以22票赞成,1票(多米尼加)反对,2票(法国、巴西)弃权,通过决议,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式建议,采用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子午线,强大的大英帝国首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拿到了这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荣誉。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确定后,0°经线就被世界所公认,把它作为计算地理经度的起点和世界“时区”的标准,格林尼治国际标准时间从此诞生。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格林尼治时间”时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市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工业城市。战后,格林尼治地区人口剧增,工厂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极为不利。于是天文台有了搬迁的想法,加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飞机对英国的空袭也使天文台破坏严重。二战后的1948年,天文台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观测条件好。迁到新址后的天文台仍叫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

  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但是,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址后,天文台并不在0°经线上了,地球上的0°经线通过的是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后来成为英国航海部和全国海洋博物馆天文站,里面陈列着早期使用的天文仪器,尤其是子午馆里壤嵌在地面上的铜线——0°经线,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到这里的游人都喜欢双脚跨在0°经线的两侧摄影留念,象征着自己同时脚踏在东西两种经度。

  日界线趣事

       在日界线两侧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的故事,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去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换货币时,遇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过期(兑奖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捶胸顿足,非常难过。这时,走来一位身穿笔挺西服的中年人,他“关切”地对老太太说:“请不要伤心,我愿用3000美元买您这张废票(奖金为8000美元),您老同意吗?”老太太一愣,自忖这张废彩票反正已无任何价值,就同意了。这件事令吕萨好不纳闷。

     飞机起飞了,在空中飞行了一段时间,忽然耳边飘来航空小姐甜润的播音:“亲爱的旅客们请注意,现在是4月9日10时4分,我们将于11时抵达美国檀香山机场……”吕萨奇怪,上机时明明是4月10日,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难道时光可以倒流?吕萨正想回头与后排乘客对表,一瞧,咦,这不正是起飞前购买老太太过期中奖彩票的那位中年人吗?吕萨问:“先生,请问,现在怎么变成4月9日了?那你刚才买的废票不是又有效了吗?”“是的,兑换后我可以净赚5000美元。”中年人得意地笑着说。

  后来,那位中年人果然拿着那张中奖彩票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换了8000美元的奖金。那张中奖彩票怎么死而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更换日期,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

  地球形状的故事之漂浮大地的传说

  在古代,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象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这片海的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这些例子充分反映了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人们只好按照自己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到的一些零碎不全的客观现象,来想象大地的形状。这些认识有共同的特点,认为大地在外形上是一个相对扁平的、被海洋所包围的陆地。

  大陆漂移魏格纳

  脚下的陆地会漂移?

  一位有名的气象学家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市。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

  1904年的11月24日,刚满二十四岁的魏格纳获得柏林大学的天文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这个时期奠定了他对气象研究的基础。工作期间,他还参加古登尼特的高空热气球竞赛,创下了滞留高空52.5 小时的世界纪录!在飞行中,魏格纳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他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有了这次的高空飞行经验以后, 具有冒险精神和强烈求知欲的他止不住心中那股冒险犯难的精神。1906年夏天,魏格纳随丹麦的一个探险队去格陵兰考察。坐在热气球中由空中往地面下看,发现覆盖在岛上厚重的冰层一块块地滑到海中,分裂开成一座座的冰山,然后随着海流漂走,这个景象开启了他日后开创大陆漂移学说的重要基础。

  一次偶然的发现

      1910年12月的一天,魏格纳静静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他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恰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他不由地猜测,大西洋两岸的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块,后来才破裂漂移分开的呢?

  一个突破性的假说

      1911 年的秋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在某一本书中竟然发现了化石的证据——在大西洋两岸的两个不同地方竟然可以找到的相同的化石。很显然,巴西和非洲这两块陆地应该曾经相连过,这两块陆地就好像一张被撕开的报纸,两边的文字和字体都是相同的,只是被外力撕开罢了。于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相同的文字和字体会不会是巧合呢?

      那如果内容相同而且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就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因此魏格纳决定找出这两块大陆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 

      魏格纳把搜集好的资料,整理出一套前所未闻的新理论——大陆漂移说,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对大陆漂移假说作了论证: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一些有力的证据

      由于当时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大陆漂移假说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地磁学、深海探测和大地精密测量等研究,都有力证实了大陆在“漂移”,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图形证据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互对应。大陆漂移的理论,首先来自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相互对应: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凹进部分,分别与非洲西海岸的凹进、凸出部分相吻合。

  地质证据

  古地层的相似性。例如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美国曾组织科考队到南美洲的巴西去寻找类似的岩石界线,并果然在两大陆拼合预料的地方,找到了这两种岩石界线。并发现,南美洲岩石中的纹理也恰好与西非岩石纹理一致。

  生物及环境证据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一直探索的问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为什么大陆能漂移?    

      魏格纳在大陆漂移假说中曾试着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地球自转会造成两种分力——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原本像船一样漂浮的泛大陆破裂,并与底下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分离,分别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但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这两种力实在太微弱了,根本无法驱动大陆在洋壳上滑动,所以大家并不认同他的解释。

      随着地球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地质学家逐渐开始意识到大陆漂移的驱动力可能来自地壳之下。

      科学家把板块的漂浮动力归于软流圈的对流(软流圈内部存在密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其内部物质可以对流,带动上方的板块移动)。浮于流动的软流圈之上的大陆板块,自然就象浮在海洋上的冰山,这样大陆的漂移就不难理解了。

      但真正认识大陆漂移的动力远不这么简单,我们对大陆和洋底的变化和运动研究,以及对地球内部的研究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借东风与季风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突然间,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东风”,并应允借东风相助。周瑜为什么“欠”东风呢?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攻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气候规律性。

       而所谓“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短时间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而已。由这则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风、气候、天气等概念。

  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一架“C132”客机正在晴朗天空中飞行,突然飞机坠落入海,机上27人全部丧生。1973年3月,一艘摩托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瞬间船沉于海,船上32人无一幸存。以上海难仅是发生在百慕大群岛附近三角形海区的其中二例。这里,因舰船、飞机屡遭劫难而被人们称为“死三角”。一时间,众说纷纭,种种疑问,令人百思不解。

      “死三角”海区位于大西洋西侧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大安的列斯群岛东端的波多黎各岛之间。大部分位于北纬20°~30°之间,属于北热带。这里全年主要受热带气团控制,盛行东北信风。夏秋多热带飓风,狂风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墙,此外,还经常可以遇到海龙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几千米的高空,给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阴影。

       总之,“死三角”海区洋流复杂,势强流急,遇难的飞机、船只即使不沉入洋底,也会被强大的洋流冲得无影无踪了。给人以一点残骸不留、神秘失踪的假象。还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马尾藻海的一部分,海面布满了以马尾藻为主的褐色藻类,不利航行。

       如果我们充分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再根据每次失事的具体情况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那就对“死三角”海域所发生的事件不会感到神秘莫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什么超自然的现象。至于一些学者提出的各种假说,如百慕大三角失踪事件都是飞碟干的,自然激光会使船只、飞机化为乌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火烧葫芦峪与气旋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牛郎织女与星空图

  民间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过着男耕女织的自由生活。王母闻讯后强行将织女带回天宫,牛郎挑选着孩子追上天,狠心的王母又用金钗划出一道天河(银河)把他们隔开。仰望夜空,天琴座的织女星与邻近两颗较暗的恒星组成三角形,很象织布的梭子,天鹰座的牛郎星与两颗暗星组成“一”字状,像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银河的走向与牛郎织女星的连线相垂直,就象把他们分隔在“河”两岸。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再去观察星空,就容易辨认出这两颗恒星和几个星座。

  海湾战争与自然带

  在美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都打出了空军王牌,但结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两地自然环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处热带季雨林带,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岖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美军用电子监听等高科技手段来确定轰炸目标,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与科威特大部分地区是热带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极少,面对多国部队“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战斗力严重损伤,注定了吃败仗的结局。由此可见,自然带与地形,对于空袭战,起了不可小觑的客观影响。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生于热那亚共和国。那时,热那亚共和国是与威尼斯齐名的地中海强国,势力范围遍布地中海和黑海,海上贸易繁荣。

         作为家中长子,哥伦布从小就在自家作坊里帮忙,在港口招揽生意。长期的劳动实践培养了他的耐心和极强的动手能力,这为以后出海和绘制海上地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热那亚港口停泊着许多船只,他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水手,听水手们讲航海经历和传奇故事。在他们口中,东方是个神秘而富饶的地方,有数不清的香料、丝绸、瓷器、珠宝,遍地都是黄金……港口的香料贩子、埃及粮商、君士坦丁堡的瓷器和丝绸批发商都足以证明东方的价值。

  当梦想照进现实

        1470年,哥伦布下海当上了船员,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后来,从船员跳槽当了热那亚富豪的商业代理人的学徒,学习海洋贸易。

        1476年,热那亚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把大批乳香送到里斯本、英格兰等地去销售。船队中有一艘叫“贝查拉”号的船,哥伦布也在其中。

        1476年,这支船队由诺利起航向西进发,顺利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同年8月,“贝查拉”号被一支法兰西和葡萄牙组成的联合舰队击沉,哥伦布落入海中,好在他抓住漂浮在海面上的长桨,安全到达了葡萄牙。在这里他结识了亨利王子的老航海家部下、圣港岛总督——佩雷斯特雷洛。

        1478年后,他经常参与非洲几内亚的航海探险和贸易活动。但是想寻找东方,需绕过整个非洲大陆再向东航行,路途遥远且风险极高。

好望角航线示意图

        当时,许多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葡萄牙的航海家认为沿着大陆海岸航行的方式会更加安全。但随着收集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哥伦布逐渐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直到1492年,哥伦布被伊莎贝拉女王召见,开始了他寻找东方的探险之旅。

  地平说:海洋的尽头是巨大无比的瀑布,而瀑布的下面便是无尽的虚空。

        为了得到葡萄牙王室的资助,哥伦布举家搬回里斯本。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虽然没有同意哥伦布的计划,但为防止哥伦布投靠其他国家,特意派人看着他。这位未来的探险家在1485年出现在了卡斯蒂利亚的帕洛斯,并在教会的引荐下,见到了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女王和费迪南国王。

        哥伦布在卡斯蒂利亚等了三年之后,终于等不下去了,他回到了葡萄牙,打算再跟葡萄牙国王说一下自己的航海计划。但不巧的是,1488年12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回到了里斯本,带来了他发现非洲最南端的消息。现在,葡萄牙人只需要绕过好望角,就会找到通向印度的航线。这时候,在葡萄牙王室看来,东方仿佛触手可及,哥伦布的航海计划自然被束之高阁了。

         接连碰壁后,哥伦布又派出了自己的弟弟巴托洛梅到法兰西和英格兰碰运气,但毫不例外地都被拒绝了。于是,哥伦布又等了三年。1492年,卡斯蒂利亚终于结束了和摩尔人的战争,哥伦布再次被伊莎贝拉女王召见。蹉跎半生之后,哥伦布终于开始了他寻找东方的探险之旅。

  踏上探险之旅

         01 首航美洲(1492年——1493年)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和他的船队从卡斯蒂利亚出发。由一艘大型克拉克帆船“圣玛利亚”号,另外两艘是小型卡拉维尔帆船“平塔”号和“尼娜”号3艘船和90名船员组成。

  哥伦布首航航船

        刚出发,哥伦布就发现“平塔”号有些损坏,于是先到加那利群岛休整。日志记录:“当地人没有武器,仅用50人就能将这里完全征服。” 哥伦布以为自己已经到了亚洲(实际是美洲),以为这座岛就是印度,于是将当地人称为“印第安人”(印度的人)。直到逝世,他都一直坚持认为他到达的就是印度。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再次出发,开始了横渡大西洋的航程。到达瓜纳阿尼岛后,将该岛改名为圣萨尔瓦多岛(“拯救者”之意)。在发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之后,“平塔”号脱离船队私自去探险,“圣玛利亚”号触礁沉没。哥伦布只能让船员在海地岛上建立据点,他在“尼娜”号上办公。

        1493年年初,找回“平塔”号,宣布返航。半个月后,哥伦布回到卡斯蒂利亚。随之被女王和国王召见,成功获封海军提督兼总督。

         02 再次航行(1493年—1496年)

        为了在哥伦布认为的亚洲大陆建立永久性殖民统治,1493年9月25日,哥伦布从西班牙加的斯港出发,开始了第二次前往“印度”的远航。这次他的船队规模空前壮大,共有17艘帆船和1500人。

        该船队于当年11月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岛、安提瓜岛和维尔京群岛,没有仔细探索,沿着波多黎各岛南部继续航行。当他到达海地岛南端时,发现之前建立的据点已经被当地人夷为平地。于是哥伦布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名为“伊莎贝拉”的殖民点。1494年,因粮食短缺等原因,大部分船只和人员返回了卡斯蒂利亚,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继续航行,直到1496年,他才返回了卡斯蒂利亚。

         03 第三次尝试(1498年—1500年)

        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帆船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开始了第三次航行。航行途中,哥伦布率领其中3艘帆船于8月5日在委内瑞拉的帕里亚半岛登陆。此后不久,葡萄牙打通印度航路的消息传来,哥伦布再次鼓起勇气,打算去寻找《马可·波罗游记》里的东方。

         04 第四次航行(1502年—1504年)

        哥伦布坚信在古巴岛南岸有一条通往印度洋的海峡,穿过海峡,他立刻就能到达东方。这是一条比葡萄牙人的航路更近的捷径。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帆船和约150人从加的斯港出发。当船队在10月初到达哥斯达黎加时,哥伦布不仅患上了风湿病,还损失了一半的帆船。1504年9月,哥伦布返回了卡斯蒂利亚,他再也没有精力和时间跟大海搏斗了。

  改变世界的发现

        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同时,以欧洲为世界市场中心地的雏形开始显现,经贸开始繁荣昌盛。

  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证明大地球形说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船队开始了远航,从而最终第一次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1519年9月20日晨,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外港桑卢卡尔港,隆隆的炮声送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奇异的远航。

  当欧洲人把大西洋走得不再陌生时,他们还不知太平洋的存在,这个比大西洋古老得多的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卧伏在亚洲之东、美洲之西的巨大海盆上,那时还不曾有一个欧洲人闯入过。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家从巴拿马西岸的高山上,发现了新大陆和亚洲之间,有一个宏伟的大洋,欧洲人叫它“大南海”。

  远航之梦

  第一轮的探险热开始了,欧洲的探险家们纷纷吵嚷着要去美洲寻找通向大南海的海峡,他们相信一定有一条这样的海峡存在。在那些跃跃欲试的人中,有一位名叫麦哲伦的葡萄牙军人,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跟随远航舰队到达过马六甲海峡,并在夺取这个东方交通命脉的战斗中,为葡萄牙建立过功勋。因为这些忠臣的欲血拼杀,葡萄牙最终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和马六甲城。但是,当麦哲伦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时,除了身上的战伤和一个跟随他的马来亚奴仆亨利外,一无所有。他来到国王面前,讲述自己的远航知识,希望效力于国家并得到重任,可曼纽尔国王傲慢地拒绝了。

  麦哲伦想组建船队去东方寻找香料群岛,传说那里神奇的热带风光十分美丽,还有数不尽的财富。他思忖香料群岛的位置,它在东方海洋之东端,按地球是圆形之理论,哥伦布向西航行的路线应是正确的,只要在美洲找到那条通向大南海的海峡,进入神秘的大南海,再向西一直航行下去,就能到达香料群岛。麦哲伦为自己的计划欢欣鼓舞,他带着这个伟大的西航计划来到邻国西班牙。西班牙国王立刻答应为这个被他的祖国抛弃的葡萄牙人组建远航船队。麦哲伦被授予海军上将、舰队统帅和未来他所发现的全部岛屿与大陆的总督之职。

  漫长的征程

  麦哲伦的船队由5艘舰船组成,共256人。在最初几天的航行中,海上风平浪静,他们利用轻快的东北信风和赤道海流航行。两个月之后,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巴西。

  麦哲伦站在南美海岸,苦苦思索着那条神秘海峡,它应该在南美的某个地方,他久久地遥望着那长无尽头的蛮荒的海岸线,似乎听到神秘海峡的召唤,那鲸歌一般悠扬苍凉的召唤声就在远天飘摇着。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起航沿南美海岸南行。船队一连走了几个月,所到之处仍然是坚固的陆地,根本没有海峡的影子。而麦哲伦的固执简直令人不可理喻,他命令船队放慢速度贴着海岸航行,不放过一个海湾,对它们进行仔细地勘测,想在冬天来临之前找到海峡。冬天就在这缓慢的航行中到来了,吼叫的寒风连同翻卷起的刺骨的大浪一起击打着舰船,海岸荒凉得不见一只野兽。

  船员们渐渐失去了耐心,在南纬49度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麦哲伦决定停止航行,在此过冬。船队中埋伏的奸细认为时机已到,便四处煽动起来,说麦哲伦找这条海峡,就像哥伦布在大西洋里找中国和印度一样荒唐可笑。面对众多的反对声,麦哲伦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后退半步,除非我死了,我一定要找到通往大南海的海峡,到达香料群岛。”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场叛乱开始了,麦哲伦方寸未乱,他凭着军人的果敢和机智迅速平定了叛乱。他将为首的分子或处死,或驱逐,但宽恕了参与叛乱的水手们。如此一番整治,船队里再没有谁反对他了。

  春天到来时,船队向南开拔,人们默默无言,不知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行到南纬52度,船队进入一个深远的海湾,船员们的眼前一亮,半年以来,他们看到的一直是荒寂的海岸,凄冷昏暗的海湾,而这里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两旁起伏的群山覆盖着皑皑白雪,显得壮丽无比,这岩石峭壁夹持的昏黑的水道是通向大南海的入口吗?麦哲伦站在甲板上,整个人沐浴在冰雪气息之中,他仿佛又听到那鲸歌一般悠扬的召唤声,船队踏上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路。他们在那处大海湾里走了一个多月,1520年11月22日,一条海峡闪现在前方,这就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神秘海峡,后人称它为“麦哲伦海峡”。

  船队平静地驶过海峡,他们的眼前忽然出现了一片巨大的水域,一片开阔无比的大洋,这是欧洲人从未莅临的地球上的另一个海,最大最古老的海。舰船升起西班牙国旗,向着大洋鸣礼炮致意。从这一天起,人类终于弄清了自己星球的模样,在这颗星球上,世界大洋都是相连的,陆地不能也不可能分割它们。麦哲伦船队驶入一望无际一无所知的大洋,海上风平浪宁,多么太平的一片大洋!麦哲伦于是亲切地将这片大南海称为“太平洋”。这便是太平洋名称的由来。

  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了许多日子,一天,他们在一个岛上抛锚,面对岸上聚集的大量土人,麦哲伦命令自己的马来亚奴仆亨利先上岸去打探一下情况,亨利走到土人中间,这是海洋探险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亨利竟然听懂了岛民们的话语,那是他本民族的语言,这些土人都是他的同胞,亨利扬起头,泪水在他的面颊上流淌,从多年前离开苏门答腊,跟随麦哲伦从印度到欧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他整整绕了地球一周,回到了家乡。之后不久,也就是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在与菲律宾群岛中的马克坦岛土著人冲突时,中箭死去。1522年9月8日,船队中的维多利亚号回到桑卢卡尔港。

  这就是著名的麦哲伦环球航行。麦哲伦——文明人类中最坚强的一员,完成了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旅行,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在人类还没有从外太空观测自己星球的时候,这名葡萄牙军人在500年前就用勇气和意志弄懂了地球的形状。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山东省
来自于:广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