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地理知识】30个地理冷知识,知道10条算高手!27种地理“效应”及配题

【地理知识】30个地理冷知识,知道10条算高手!27种地理“效应”及配题
2024年04月22日 08:03 新浪网 作者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1.美国和俄罗斯领土最近的地方还不到4公里。这里就是位于白令海峡中间的代奥米德群岛

  2.地球最偏僻的人类居住地是特里斯坦岛(英国的海外领地),孤立于大西洋中,方圆2000公里内无人烟

  3.如果用从山顶最高处到山脚的距离来论,珠穆朗玛峰不是世界最高峰。最高峰而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冒纳凯阿火山,它有一大半的山体被海水淹没,有专家做过测量,冒纳凯阿火山从峰顶到海底的“基座”,高差达到了10203米!

  (如果再换一个角度,以距离地球核心位置的远近来当做标准的话,接近赤道的钦博拉索山又超过了冒纳凯阿火山)

  网友锐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

  4.地球上的大部分淡水储存在冰川。世界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是南极洲,面积有1400万平方公里,这里储存了世界可用淡水的72%

  5.毛里求斯有一个奇特的“彩色沙丘”,会呈现出七种奇特的颜色,由于“玄武质熔岩”逐渐溶解入黏土矿物中,沙丘的颜色会随着天气温度变化呈现不同颜色。

  6.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原生民族中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有分布的国家

  7.捷克是欧洲无神论者比例最高的国家,接近80%

  8.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雨极并不在台湾宜兰县的火烧寮,而是在西藏墨脱县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1,060毫米。超过印度乞拉朋齐的年均降水量10,935毫米

  9.中国最南端的领土立地暗沙(不是曾母暗沙,见下篇文章分析)位于北纬3度52分,距离中国大陆广东省海岸1800余公里,距离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海岸仅80公里。是世界上离国家本土最远、离外国领土最近的岛屿之一

  10.湖北到国内任何一个省,中间最多只需要跨越2个省份(其实算热知识了)

  别再问黑龙江了......湖北到黑龙江:湖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

  11.威海离首尔的距离比离济南还近(400多公里)

  12.黑龙江抚远县到西藏普兰县的距离和抚远县到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区的距离差不多(直线均为4900公里)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13.北京最北端纬度高于吉林最南端

  14.漠河到大连的距离相当于大连到厦门的距离(1600多公里)

  15.上海到喀什的距离相当于喀什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距离(均为4300多公里)

  16.呼和浩特纬度和北京均为北纬40度,直线距离也只有400公里。但两个城市气候差异较大,一个是冬长夏短的干旱草原气候,一个是四季分明,比较湿润的季风气候

  17.距离北京地界只有100公里,北京市中心200公里的张家口沽源县冬季平均气温和哈尔滨差不多,且冬季最低温度经常会到零下40度

  18.天津到山东的最近距离只有42公里

  19.江苏省最北端的纬度比新疆最南端更高

  20.中国最大的县:若羌县,面积大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贵州、宁夏、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吉林等23个省级行政区。相当于2个韩国

  21.中国和芬兰之间只隔了一个国家(俄罗斯)

  22.甘肃省是我国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省份

  23.黑龙江与四川之间只隔两个省份(欢迎揭晓)

  24.北京有两块飞地,一块在天津,一块在齐齐哈尔

  25.吉林省是内陆省,但最东端可以看见海

  26.江西有沙漠。江西的沙漠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江西的沙漠不止一处。一处是江西南昌的厚田沙漠,一处是九江的多宝沙山。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厚田乡以及南昌县境内,南距南昌市区约30公里。厚田沙漠面积约12万亩,合80平方公里,号称“江南第一大漠”。

  27.从高空上看成都双流机场,能看到四只神态各异的大熊猫

  28.云南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B车牌的省份

  29.宝兰高铁连通了两个超级霸气的车站:“定西北”和“镇江南”。颇有武侠之风

  30.纬度52°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经度124°41′31″(倒读为1314421;一生一世只爱你),位于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北部的塔尔根镇,被许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爱情坐标”

  焚风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地理帝配题】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是当地气候的显著特征,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为冬季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示意图。

  (1)指出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图示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的形成过程。

  (3)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气团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3)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绿洲效应

  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地理帝配题】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和附近沙漠某时间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回答。

  1.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CAC

  解析

  第1题:此题侧重考查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克服“读图恐惧症”即可轻松解答。

  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到: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并不是最大(见下图),15点左右才是最大,A错;傍晚绿洲降温速率(看斜率)小于沙漠,B错;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看斜率)接近,正确;长波辐射跟地面温度和气温有关,此季节该绿洲地表温度全天都比周围沙漠低,长波辐射也应该弱于沙漠,D错。

  第2题: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肯定跟白天温度低有关,必须选①;没有①的B和C两项可以排除;大气逆辐射强意味着保温作用强,夜间温度会较高,排除④;最后得出选A(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夜间植物也会有蒸发或蒸腾作用)。

  第3题:此题有两个方法可以解答:第一、直接看图(见下图),纬度和海拔都较高的甘肃,温度如此之高,只能是夏季;第二、可以把夏季大陆温度高于海洋的知识迁移过来(沙漠相当于大陆,绿洲相当于海洋)。

  盆地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

  【地理帝配题】

  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指出青藏高原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完成第1~2题。

  1.青藏高原热岛效应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天气晴朗 

  B.青藏高原空气稀薄     

  C.下垫面大面积抬升 

  D.青藏高原距太阳近

  2. 青藏高原热岛效应可能会导致其与同纬度山脉相比

  A.垂直自然带数量多 

  B.森林的分布上界低

  C.雪线海拔高

  D.相同自然带海拔低

CC

  狭管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如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通过天山南北向的峡谷地区时,由于“狭管效应”,列车遭遇到13级狂风,列车被掀翻,造成车辆脱轨,大量人员伤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9小时。如我国的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叭管,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会出现大风。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两座毗邻的高楼之间,也会出现“狭管效应”。科学家实验发现:平地3—4级风,通过高楼之间,经过“狭管效应”可放大达10级以上。

  【地理帝配题】

  材料一 :河西走廊特色农业绽放“三朵金花”,即种子繁育、高原夏菜和葡萄美酒。

  材料二: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 2008年8月,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但由于现有电网输配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风电场的风机无奈暂停,“弃风”现象严重。目前河西走廊的风电发展还存在大量中小风电企业盲目开发,电力质量难达标准,市场距离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风电产业的发展。

  1.河西走廊号称“风电走廊”,请分析其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2.说明河西走廊出现“弃风”现象的可能原因,并针对“风电走廊”的发展现状提出合理建议。(12分)

  答案:1.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由于地形影响导致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强盛。(1方面2分,共6分)

   2.原因:电网网架薄弱,电网输配能力不足;夏季风力相对较小;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影响;本地用电量需求少;发电设备落后,电力质量难达标;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较远。(每点1分,任答4点,共4分)

   建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输电能力;整合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规范风电开发建设秩序,避免盲目开发;更新风能发电设备,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风电质量;延长产业链,引入高耗能产业,就地消费等。(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

  温室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近代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热量截留在温室气体内,同时大气自身气温也在升高,又以大气辐射射向地面,因而对地面有类似于温室玻璃所起的保温作用,所以叫“温室效应”。有的学者认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时,地表气温将相应升高2.3℃左右。目前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

  阳伞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导致大气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能减少,因而使地面降温;另一方面,吸湿性的烟尘又作为凝结核,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作用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之为“阳伞效应”。如1991年菲律宾皮奈图博火山大爆发,就曾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强劲的全球变暖趋势得到了遏制。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应是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大量的沙尘送进大气中,使地球大气变得乌烟瘴气。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气温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称为“核冬天”。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6500万年前地球上恐龙的突然灭绝,就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巨量烟尘造成“核冬天”的结果。

  大气的保温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基本是透明的,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地面又把热量向外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穿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都被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综上所述,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地理帝配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热岛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等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再加上柏油路面、各种混凝土建筑物、城市绿地和水域的减少,使城市的“体温”一再升高,使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种现象,如同出露水面的岛屿,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此效应谓之“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中心,气温一般比周围郊区高1℃左右,最高可达6℃以上,特别是当天气晴朗无风的夜晚,城市热岛强度更大。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往往给城市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环境质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干岛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到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水份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雨岛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气环流较弱时,由于城市中存在“热岛效应”,增强了空气对流,城市中上空悬浮颗粒物较多,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凝结核,故城市降水比郊区多,而且易形成局地暴雨。对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发现,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地理帝配题】

  1.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雨岛效应”成因主要有 (   )

  ① 工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困难 

  ② 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③ 城市化挤占湖泊河道,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④ 空气污染严重,凝结核充足 

  ⑤ 高大建筑物密集,风速减小,降水云系滞留

  A. ①②⑤⑥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一季节降水量(单位:mm)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该季节应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关于图中市区400mm等降水量线以内的降水量数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400mm以上,原因是雨岛效应    

  B.在400mm以上,原因是热岛效应

  C.在400mm以下,原因是雾岛效应    

  D.在400mm以下,原因是晴岛效应

  BBA

  城市浑浊岛效应

  是指由于城市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比郊区多,凝结核也多,低空的热力湍流和机械湍流又比较强,因此造成城市的日照时数减少,太阳直接辐射大大削弱,其能见度也小于郊区,此现象谓之“城市浑浊岛效应”。

  雾岛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自然条件外,城市雾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伦敦近年来进行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湿岛效应

  指城市水气压的平均值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如上海市市区夜间经常出现凝露湿岛,天气稳定又无低云,风速较小的夜间,郊区降温快,结露多,空气中水汽大量析出,水汽压即迅速降低,而市区因热岛效应,气温较高,结露量较少,空气中水汽压高于郊区,形成“城市湿岛”,凝露湿岛以8月最强。雨天湿岛是降雨时及停雨后,因市区热岛效应使蒸发量比郊区大,空气中水汽含量比郊区多,雨天湿岛以四月最多。

  湿度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大气中的湿度会影响人们对温度的感觉。高温时人体散热通过汗液将热量排出体外。如空气湿度较大,汗不易挥发,人就感到闷热,感觉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高。所以在高温条件下,地面河湖众多,水面面积较大会使空气湿度增大,进而影响人们对气温的感觉。湿度的这种影响称之为“湿度效应”。如号称中国“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和28.2℃,其形成与拥有众多河流或湖泊有一定关系。

  【地理帝配题】

  我国华北某地西北靠山,东南面海。下图示意该地15日11时至16日11时近地面气温和相对湿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2题。

  1.据图推断,该地近地面空气中水汽量最多的时刻是(  )

  A.15日14时     B.15日23时  

  C.16日0时       D.16日11时

  2.该地15日23时至16日0时受阵风影响。该阵风的风向与性质是(  )

  A.西北风;暖湿   B.西北风;暖干

  C.东南风;暖湿   D.东南风;暖干

AB

  A.气温越高,饱和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多;B.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是暖干

  湖泊效应

  是指人类修建大型水库而产生的相应库区周围的气候变化。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大面积的水域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夏季, 库区气温比库区周围岸上气温低;而冬季则比库区周围岸上高,年较差比库区周围岸上小,年平均气温较高,日较差亦较小。由于库区的蒸发作用,使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增多,在一般情况下,夏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少,冬季库区降水比库区周围岸上降水多。这种现象谓之“湖泊效应”。

  【地理帝配题】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左图为美国五大湖区等积雪厚度线示意图(1971---2000年),右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题。

  1.图中因大湖效应而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DA

  海洋沙漠化效应

  主要由于油船事故、海上井喷、输油管道漏油、沿海工矿企业和城市排放石油污水,船舶排放石油污水等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石油在海洋上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热量的转移,导致海水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失去了调节气温的作用,从而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如在比较封闭的地中海、波斯湾、波罗的海、日本海等海面油膜的影响要比广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表现得更明显。如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次战争使100多万吨原油流入波斯湾,黑色的油膜覆盖了珊瑚岛礁,使鱼虾失去了赖以生存繁殖的场所,沿岸海洋藻类和甲壳类生物大量消失,波斯湾内海有1/3海鸟死亡。再如,日本近海是世界海洋中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平均每年有50吨以上的废油排入到这个海域。据观测,日本伊势湾受油污染的海面要比洁净海面的水温高3℃.近年日本台风登陆的次数明显减少,有人认为可能与海水污染有关。

  【地理帝配题】

  说明海洋荒漠化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说明海洋荒漠化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答案:分布地区:世界主要海运航线、海上采油区(或海上钻井平台)附近海域。

  影响:油膜抑制海水的蒸发,海面上的空气变得干燥;进而使陆地气候也变得更加干旱;油膜阻碍热量的转移,从而引起海水温度升高;油膜抑制氧气的溶解,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

  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会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就叫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这一效应对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尤为明显。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小麦和水稻的施肥效应可以达到25%,而对大豆可以达到40%。

  地形的屏障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高大山系或面积较大的高原,他们往往对冷空气或暖空气移动起到阻碍作用,从而影响不同坡向的温度高低。如青藏高原往往阻碍了冷空气南下,使北部地区气温远比受到屏障作用的印度半岛北部气温低的多。如  东西走向山脉:天山等对冬季风有屏障作用,使天山南坡冬半年各月平均气温高于北坡。如  古诗咏大庾岭的梅花,有“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之句,这就是山地屏障效应的体现。

  科里奥利效应

  ▲图片来自网络

  大气中空气流动的方式并非单纯南北向,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会驱使北半球移动的物体或流体沿运动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则向左偏。

  地理滞后效应

  又称地理滞后作用、地理迟滞效应,是指地理系统对输入因素的非及时反应(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内可以立竿见影的。社会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对发展经济的效应,要经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见端倪。经济建设中和规划工作中,不少争论的难题,往往与地理滞后作用有关。短期行为的表现是忽视地理滞后作用。

  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雨影效应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 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干旱. 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冷岛效应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著要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理帝配题】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1.“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2.“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

  A.年降水量增多    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    D.地面风速增强 

  3.图3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BBD

  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地理帝配题】

  问题: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答案:①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②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③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城市水文效应

  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水库水文效应

  指水库与其水文因素和它们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指水库蓄水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称“水库水文影响”。水库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一定用途(目标)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木材浮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水文效应①首先表现在对水文地理条件,即水象网的影响。水库兴建后,湖泊率与水网密度普遍增大,库区原有森林、耕地、草场、沼泽、村落、道路等发生淹没和浸没,水体水文地理特性渐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转变。②同时,地区内淡水贮量明显增多。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水库实际上成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体。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过程发生急剧变化。

  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变化十分复杂。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 (1)库区 (2)下游影响区(3)引水区和受水区。

  ⑴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库区由于水面辽阔,蒸发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库区降雨、渗漏、气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⑵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

  ⑶引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引水量、引水距离及引水方式。规模较大的引水,对引水沿线及受水区水文条件将产生较强烈的影响。

  【地理帝配题】

  下图为我国某水库最高控制水位及多年平均水位的海拔随季节变化图(单位:米)。最高控制水位是指综合水库灌溉、发电效益及水库运行安全等因素,允许蓄水的上限水位。死水位是指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水库消落的最低水位。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水库5—7月的最高控制水位较低是因为该时段( )

  A.上游灌溉需水多        B.下游防洪压力大

  C.流域内降水量少        D.库区内蒸发量大

  2.该水库可能位于(  )

  A.青海省东部        B.浙江省西部        

  C.甘肃省北部        D.云南省中部

  B    B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广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