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清陵探秘,清西陵之雍正帝泰陵初探

清陵探秘,清西陵之雍正帝泰陵初探
2020年08月11日 07:40 新浪网 作者 老猪的碎碎念

  从北京向西南方向开车120公里的永宁山,一百多年前还是一片禁地,古树参天,上风上水,秀色可餐。北有依峰峦叠翠的山麓,南有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这里便是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位于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其中清泰陵规模最大,位于陵区中心。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吧故宫比作成营盘,那么明清的皇帝们就像流水的兵一样。谁也没能将故宫作为自己的唯一。但皇陵却具有了其唯一性,犹如皇帝个人的豪华私宅,不像故宫,太多的重复性,每一个帝陵 ,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都有一件费解的谜团,让人无比神往。

  此次坐标:清西陵之泰陵(雍正皇帝)

  作者/拍摄:老猪的碎碎念

  *因微博设置,老文重发以馈新来的朋友

  

  卫星图 非常直观展现规制地形

  按照先例,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界内,与其父亲康熙为伴。因此,他曾经把东陵九风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但雍正并没有在那里建陵,而在易州另辟陵区。对此事后人众说纷云,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这种说法和史实是不相吻合的。但他为什么要迁陵呢?据《工科史书》记载,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他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士又带砂石,实不可用。”所以,派和硕怡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倬另选陵址。

  

  王陵之地,果然不同凡响 刚刚到了正门,便被一个谜团困住了。

  唯有清西陵,在大红门外建了三座形制一样的石牌坊,正面一座,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而且还在大红门外设了两个石麒麟,而在其他的陵寝,比如明朝十三陵,清东陵全都是一座石牌坊。为什么清西陵的石牌坊是三座?门外还有两个石麒麟呢?

  小道消息解释:雍正帝在当皇子时,曾长期居住在雍和宫。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牌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喜欢独特创新的雍正帝认为自己能够当上皇帝,与自己居住宅院的风水有重要关系。于是将自己居住的阳间宅院的样式搬到了自己死后居住的阴宅,在清西陵大红门处修建了三座石构造牌楼门和两个石麒麟。

  

  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石牌坊之谜小道消息二:镇压水怪。此地原为一个大水池,居住着已经修炼成正果的老乌龟,而当人们为了施工填埋大水坑的时候,为了镇住越来越多的水,当地州官把大印投入水里才镇压住,为了长治久安地镇压水怪,特意多修建了两座石牌坊,每座高12.5米,面阔31.85米,五门六柱十一楼,完全用巨大的石料采用木结构雕刻和构造方法而成。

  

  精美的浮雕皇家石刻,精细程度叹为观止,

  注意看是五爪金龙,帝陵专享。龙的形象雄浑有力,霸气十足。

  

  其他任何陵寝都没有的石麒麟,历经几百年,仍然矗立在原位,实打实的真正皇家文物,实属不易。

  

  华表亦称桓表、表木或诽谤之木,是中国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

  

  神功圣德碑楼,亭内树碑,用以彰显皇帝的功德 。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基座上。每面檐强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

  

  这个是赑屃,喜欢驮重物。所以石碑下面都是他的造型。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往前走就是各种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

  

  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

  

  泰陵七孔桥北、神道两侧安设石像生五对。分别是“狮子、大象、骏马、文臣、武将”。雕刻拙朴,突出各自神韵。

  

  

  文臣和武将排排站,有没有感觉很萌的表情。

  

  这个是有名的望柱,清代的石雕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望柱的雕刻也越发精美,眼前这两根 云柱上的云饰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此的手笔和气度恐怕只是皇家的宫殿园林才能够作到。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建置了五对石像生,其间引起了他与臣工抵牾的波折。

  

  走到尽头,就是龙凤门。

  龙凤门:清代陵制,牌坊式建筑。由六根石柱和四段琉璃墙壁组成的,有三个门,是火焰式牌坊。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

  

  来一张直观的卫星图,大家更容易理解。

  

  

  龙凤门后又是一道三孔石拱桥,至此进入泰陵陵区主要部分,再行数百米,可见三路三孔石拱桥和小碑楼,小碑楼后即是隆恩门前广场,广场东西各有朝房、班房两座。分别用来祭祀时制作面点、甜食和值班守护之用。在广场东侧,有一坐东朝西的院落,是为神厨库,顾名思义就是厨房仓库。神厨库院内包括北、东、南三个神库和东南角一座宰牲亭。在神厨库墙外南侧还有一座井亭,便于取水。

  

  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这里将又是一个传奇。

  泰陵是雍正的陵墓,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泰陵曾被认为被盗掘过,于是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不过沿着盗洞口发掘了2米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因而也就没有继续挖掘下去。曾经有传说,雍正皇帝的暴卒并且尸体无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疑难案件,甚至有传闻说陵墓中是一颗黄金做的头颅,但这一切在目前仅仅是一个猜想。一切揭开谜底只能是考古发掘了。

  

  这是一座神道碑亭,内有谥号碑。碑面镌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再往北是隆恩门,门内,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隆恩殿是陵区内最大的有三间暖阁,中间为明间,设神龛仙楼,挂帷幔、供奉帝、后牌位。西暖阁内安置宝床,床上设檀香宪座,供奉妃嫔牌位。皇帝谒陵时,帝、王、公皆素服,行大飨礼时,皇帝穿朝服,陪祭的王公百官亦穿礼服参加祭拜。

  

  左右两侧焚帛炉分别是烧纸用的。

  

  进入隆恩殿,抬头被繁琐的天花板吸引了目光。

  

  恩,下面是雍正的cosplay时间。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在功绩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来的“人丁税”,实行了有利于贫农的“摊丁入亩”,这个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出的雍正帝朱批。现代俗称红头文件。

  

  出隆恩殿,两座铜桌文物经历几百年风雨依旧矗立。

  

  近看细节感人,皇家的东西就是不惜工本。

  

  

  大清乾隆年制铜缸一对,消防之用。

  

  徐徐步入后院。。。

  

  这个是后寝院门,视死如生,和故宫的建筑质量是一样的。

  后寝院内还有、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地宫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把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这个便是二柱门,清代陵制,位于陵寝门以北不远的正中神道上。有两根四棱柱形的石柱和一个夹楼构成。石柱顶部是望天吼。此建筑虽名为门,实际上棺椁不从此处过,谒陵者也不从次通行,是纯礼制性的建筑,没有实用价值。

  

  石五供之一。

  

  石五供祭台之北,屹立着方城、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穿过券门,看到了传说中的哑巴院。

  哑巴院或是月牙城这种建筑形制虽创自明初,但名称却不见任何明朝官修档案。清朝官修档案中也只字未提。明确记载其名称的还是在样式雷绘制的清朝皇帝陵寝设计图中,如咸丰定陵《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就有这样的标注“月牙城至方城院当进深三丈一尺三寸”,“穴中至月牙城外皮进深十三丈一尺九寸”,“自大槽底至哑叭院上皮通高二丈三尺三寸”。《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不知道因为失误还是其他原因哑巴院中的“巴”字被写成了“叭。”

  从这份《遵照呈览准烫样并按平子合溜尺寸埋头砖灰中立样》中分析月牙城和哑巴院似乎是两种建筑名称,那哑巴院命名的根据是什么呢?有许多专家学者引用民间传说,说朝廷担心泄密地宫入口,就用哑巴在这里干活。无论是明陵还是清陵,其陵寝都有重兵把守,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进入陵区。况且参与陵寝设计、建筑的人非常繁多,如果真想防其口舌,恐怕也是防不胜防。

  明陵研究专家胡汉生先生认为哑巴院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因为这是一个封闭且进深的很小院落,人们从方城甬道进去,随即被带有琉璃影壁的墙体挡住,在也不能直行,就好像咽喉被堵塞,哑巴不能说话一样。

  

  明楼内有石碑一统,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精美的龙纹石刻,处处打造着皇家威严。

  

  从宝城向外望,全是珍稀的树种围绕着陵寝。几百年了如今已经成为参天巨树。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从卫星图可以一窥巨大的宝顶,四爷果然气度不凡。

  

  泰陵全景图。

  泰陵的建筑历时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条宽达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通贯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粗大的线条,勾划出人物和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的线刻,表现细节、花纹。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独到的雕刻技法。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回望泰陵,主要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鳞次栉比,煞是壮观。

  探古思幽,

  这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

  旧物是一袭月光,透着平静的气息。

  烦恼的时候,抚摸旧物,

  一种类似出脱的心境油然而生。

  时间洒在旧物上,也洒在我的心上。

  谢谢观赏,泰陵the end。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