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2020年07月12日 22:43 新浪网 作者 视觉志

  作者 | 山野

  提起「智能手机」,你会想到什么?

  疫情期间,

  它能通过定位追溯病毒的传播链条。

  极大提升防疫效率,

  为我们的生活回到正轨,上了一道安全锁。

  当然,科技是有两面性的。

  对于“低头族”年轻人来说,

  解锁手机,打开微信,

  搜索小程序,刷新健康码......

  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可在那些没有智能机、

  或无法熟练操作微信的老人眼中,

  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新鲜科技,

  恰恰成了一道难题。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

  其中能熟练运用手机电脑的为少数。

  大多数老年人与「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无法接近,仿佛活在平行时空。

  他们被束缚在「隐秘的角落」里,

  备受掣肘,举步维艰。

  (点我👇👇👇)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01

  要不是这条新闻,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老年人竟活得如此「窘迫」。

  6月19日深夜,浙江台州。

  一位货车司机忙完工作准备返程。

  结果一位大爷招手拦住了他。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大爷虽然衣衫褴褛,

  但却十分礼貌地询问:

  “师傅,咱们离城里还有多远?”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仔细了解才得知,

  大爷是安徽人,无儿无女,

  这次从家乡来到浙江,是想投奔亲戚打工。

  大爷先是从淮南坐火车到杭州,

  然后从杭州要么搭顺风车、

  要么徒步走去黄岩投奔亲戚。

  很多人会问,这不是可以坐火车?

  因为后面寻找铁路局证实,

  只要有火车票且体温正常,就可以乘坐火车。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但整个过程为何如此一波三折?

  答案让人如鲠在喉——

  因为大爷没有智能手机,

  更无法出示「健康码」。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货车司机见大爷可怜,

  带大爷吃了饭,想为其开房留宿。

  大爷掏出20块饭钱道谢,

  也婉拒了司机的好意。

  或许因为住酒店也需要健康码,

  大爷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决定独自找个公园风餐露宿。

  就这样,

  大爷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看着他朴实的笑容和落寞的背影,

  心中仿佛遭到一击。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科技,就像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照亮了现代人的生活。

  殊不知,

  与时代脱节的中老年人,

  却活在被光明投射的黑影之中。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02

  遇到善良的司机,是大爷的幸运。

  那被旁观者轻蔑无视,

  则是大多数老年人无法挣脱的宿命。

  3月20日,江苏镇江。

  公交车上,一些老年人因为拿着老年机,

  无法出示健康码。

  出于规定,司机也没办法开车。

  有的老人急的满头大汗:

  “我不是不给钱,你看我有钱。”

  “我这是老年机,不能扫码。”

  任由老人如何解释,

  他终究无法撼动「冷静理性」的乘车规则。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几分钟后,

  车上乘客开始躁动不安。

  有的抱怨老年人不懂规矩,

  有的愤怒于他们的迟钝,

  耽误了自己宝贵的时间。

  于是这样的声音出现了:

  “快下车!”

  “再不下车就报警!”

  “对!报警!”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声势浩大的讨伐声中,

  那位想要争辩的五六名老人,

  纷纷沉默了。

  他们无力辩解,也不知如何辩解。

  在效率至上的数码时代,

  正确与错误看似一目了然,

  但,人情味却成了最为稀缺的东西。

  如果说被赶下车,

  只是让老人感到狼狈和屈辱。

  那因为没有健康码而被恶狠狠揍了一顿,

  则是每个老年人出门在外,

  最可怕的噩梦。

  3月20日,黑龙江五大连池。

  一名老人在出入小区时,

  被防疫的工作人员阻拦。

  他解释着,

  自己用的是老年机,扫不了码。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面对这一特殊状况,

  工作人员既不帮忙解决问题,

  也不想办法协调沟通。

  而是机械地放着大喇叭:

  “出入请自觉扫码。”

  “出入请自觉扫码。”

  “出入请自觉扫码。”

  老人面对的,仿佛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一台毫无感情的机器人。

  奈何你如何解释,

  对方给予的回应都那么的合理,

  却也刺耳。

  接着出现了最悲哀的一幕:

  老人执意离开,

  工作人员出手将其推倒。

  在互相推搡中,

  老人的头被打出血了,

  手机也摔碎了,被送去医院治疗。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老人被打后,

  难以置信地质问工作人员:

  “你干啥啊?

  你这是干啥啊?”

  一字一句,尽是无奈。

  后来,相关工作人员受到了处罚,

  但这件事引人深思。

  如果说科技让老人有些喘不过气,

  那旁观者的漠视和恶意,

  就是压垮老年人尊严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健康的社会,

  不仅要高科技地活,也要有尊严地活。

  不仅要高效率地活,也要人情味地活。

  03

  在这个年轻人人手一台智能机,

  凡事追求移动互联网的社会。

  老年人正在各个领域丧失主动权。

  疫情期间,口罩供不应求。

  年轻人可以网购口罩,

  或想方设法找人从国外代购。

  可老年人呢?

  一位大妈在火车上被发现没戴口罩,

  被发现后,她十分尴尬,

  手忙脚乱用衣领遮住口鼻,

  随后崩溃,掩面哭泣。

  因为她根本买不到口罩,

  现实药房里缺货,

  网络上蹲点抢货的手速也慢,

  恨自己没用,只能硬着头皮出行。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试想一下,

  大多数老人都不会用网购软件。

  如何下单?

  如何填写地址?

  如何使用网银支付?

  好不容易买到了,

  或许还会被放在电子快递柜里,

  想要取货,需要验证码或二维码。

  这些完全融进年轻人生活的步骤,

  对于认知和行动力衰退的老人来说,

  像一场艰难的考试。

  想起一家老小感染新冠,

  无奈去微博求助的77岁的老苏。

  为了给年幼的家中小孩争取床位,

  老苏用手机下载了微博,

  摸索着怎么发布消息,

  随后用特别传统、得体的语气,

  敲下「你好」两个字,按下了发布键。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老苏是一名退休教师,

  知识素养是有的,

  可面对复杂的软件流程,

  「你好」两个字,已经是极限了。

  最终他还是让家里的晚辈,

  在微博代替自己发了求助文章。

  毕竟要上传各种照片,

  还要写清楚家庭情况和来龙去脉。

  这些我们以为是小儿科的技能,

  对他们来说真的挺难的。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是啊。

  现在去医院看病,

  都要先关注医院的公众号,

  注册登录后,才能预约挂号。

  到医院做完各项检查后,

  检查结果还需要去机器自助打印。

  交款也大多是手机支付。

  这些步骤,年轻人都觉得繁琐。

  更何况老年人呢?

  曾看过想要买火车票回家的老爷爷。

  一次次去窗口买票,

  却被告知没票了,

  身材佝偻的他,

  在售票柜台来回折腾了6次。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老爷爷实在没办法了,

  甚至想要下跪求票。

  真的挺心酸的。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毕竟现在买火车票,

  都是下载购票软件,

  注册好身份信息,

  绑定好银行卡,

  筛选乘坐车次和座位才能买票。

  否则去火车站买的时候,

  需要的票可能早就在网上被抢光了。

  老人想要打车,也越来越难了。

  以前的出租车很多,招手即停。

  现在许多出租车,

  哪怕写着空车,也不停下来载客。

  想要打车,就要下载打车软件。

  打车时要人脸扫描,

  视力欠佳的老人,

  模糊地看着屏幕上的提示:

  点头、摇头、眨眼、张嘴......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

  人脸验证就超时失效了。

  智能手机、网购、预约挂号、打车......

  科技的进化,

  呈几何态势提升了效率,

  方便和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

  可没有受过电子教育和熏陶的老年人呢?

  张泉灵曾说:

  “时代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打。”

  这话放在优胜劣汰的语境下理解一点也不假。

  可面对用了整个青春

  去创造了这个时代的老年人们,

  我却怎么也不忍说出口。

  毕竟——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让老年人在信息时代活得有尊严,

  才是一个社会最高明的「黑科技」。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04

  2.5亿不单单是一个数字。

  它意味着一部分老年人群体,

  在网络世界的缺席。

  就像有人说,

  我们在街上很少看到残疾人,

  并不是这个世界没有残疾人。

  而是便利的残障设施太少了,

  他们不愿意出门。

  于是,这个世界仿佛只剩下四肢健全的人。

  同样,我们在网络上很少看到老年人的身影。

  是因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障碍,

  实在太多了。

  操作繁琐的智能手机,

  五花八门的应用软件,

  不可抗力的脑力衰退......

  他们虽是时代的开拓者,

  却输在自己不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

  于是连登上信息社会这艘大船的船票都没有。

  只能任由科技和信息浪潮的吞噬,

  销声匿迹,「沉默」在海底。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换位思考一下:

  身为年轻人,

  我们也有过落伍的恐慌感。

  还记得前段时间很多朋友都在玩动物森友会。

  看着朋友圈的人热闹讨论着,

  我也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游戏怎么安装?

  需要什么设备?

  操作是否简单?

  我自嘲自己像个智障,

  如今冷眼旁观,

  仿佛也看到了几十年后自己的下场。

  等我们老了的那一天,

  会不会也被时代抛之脑后?

  05

  科技是无罪的。

  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我们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在进化。

  科技和软件也在飞速升级迭代。

  事实上,互联网产品一直在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同时,崇尚极简。

  无论是使用微信,

  还是视频聊天,

  又或者是健康码,

  它们的学习成本并不高。

  许多中老年人,

  往往也是在家中晚辈的简单指引下,

  学会了使用这些功能。

  为了让75岁的奶奶学会用智能手机,

  一位年轻人将使用步骤截图打印下来,

  做成了一本小小的手册。

  上面标记了每一步该如何操作,

  简洁明了。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整个制作过程,

  不过半天的时间。

  可奶奶看到手册的那一刻如获至宝。

  在老人家眼里,

  能不能学会似乎没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她感受到了晚辈对自己的关心,

  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活得有尊严。

  还有一个女孩,

  因为奶奶健忘,

  同样手绘了如何使用微信视频聊天。

  每一步都画在了纸上,

  老人家如何操作,一目了然。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此情此景,

  让人想起我们读书认字的时候,

  大人们也是一字一句、一笔一划、不怕重复地教我们。

  每次父母或老人问我们如何操作时,

  有的人会不耐烦,

  推脱说自己很忙,让他们自行研究。

  也有人会匆匆帮忙操作一番,

  帮老人解决了问题,

  却还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互联网并不是老人缺席的原因,

  人们的观念和行动才是。

  每天回到家,

  你是否愿意主动教父母一个手机小技巧?

  你是否会热情地帮老人解决不会操作的问题?

  你是否会脱离自己的手机屏幕,多关注一下身边的他们?

  我们不忍他们望尘莫及,被悄然折叠。

  所以在奔跑的同时,

  请不要任由老人被甩在身后。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06

  如此看来,

  解决智能机使用问题的本质,

  关键还是要看「人」会怎么做。

  就像这位徒步寻亲的大爷,

  后来被接回家乡。

  微信团队给大爷配了智能手机,

  并和当地工作人员沟通,

  帮助老人学会了用微信视频和健康码。

  大爷已经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

  那一刻的笑容,真的很欣慰。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很多城市的社区知道老年机不能扫码,

  会提前给老人打印好健康码,

  让他们随身佩戴,方便坐车。

  许多老人看到纸质版健康码后,

  心中的石头落地了,笑得十分开心。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有的老人不会熟练操作智能机,

  子女也会录制成小视频教程,

  老人忘记的时候,

  就打开视频看一看。

  这些贴心的举动,

  其实是在把老人拉回我们的世界。

  并告诉他们:

  你们不应该被时代抛弃,也不会被时代抛弃。

  曾看过两位七旬老人,

  学会了用电脑视频聊天。

  小小的屏幕,

  让相隔千里的他们隔空划拳饮酒。

  那一刻,仿佛回到青春岁月。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发现了吗?

  「老年人」和「高科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

  会被热心的陌生人、

  耐心的家人、细心的工作人员轻松化解。

  技术的光亮,

  只有我们对弱势者的扶持下,

  才能照到「隐秘的角落」。

智能机,难不倒2.5亿中国老人。

  如果你的父母已经年迈,

  如果你的家中有老人,

  面对他们关于怎么操作手机的问题,

  不妨多教教他们。

  哪怕说完就忘记,

  哪怕三番五次地提问一个问题,

  也请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就像小时候,

  我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

  曾经年轻的他们也在我们身上,付出百倍心力。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他们是我们的指路人。

  如今,他们老了,

  我们也该成为老人进入「数码时代」的引路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