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师从梁启超,教出季羡林,他的上课讲义出成了书,豆瓣9.4

师从梁启超,教出季羡林,他的上课讲义出成了书,豆瓣9.4
2020年09月20日 22:29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最近,小筷子被一本书迷住了。

  地铁公交上、中午吃完饭以后、晚上睡觉前......经常一看就忘记了时间。

  读过一遍还不过瘾,又反复读了好几次。

  它不是小说,不是杂志,不是漫画。

  它是一本教材。

  是的,上学的时候多看一眼都烦的教材。

  一本值得每个中国人反复读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叶圣陶、姜亮夫审校。

  没有好看的装帧,没有唬人的书封(比如“大师力作、名人推荐”之类),放在书架上,只是积灰的下场。

  但,就是这么一本平平无奇的书。

  被一位出版行业的朋友,很郑重地送给了我。

  他留下了这样的评价:

  一本书,知中国文化脉络。

  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

  1961年出版,近60年来修订过4次,2008年修订版,豆瓣评分9.0。

  2014年第4次修订,加入了插图,评分9.4。

  评论几乎全部是5星好评+长评。

  偶尔看到4星,先向作者致敬,再表示这是一本好书,最后再从学术角度上,表示自己的疑问。

  甚至还有高中生评论:看完这本书,语文(文言文部分)极少失分。

  小筷子读完后,特意在商店上架,今天推荐给大家。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原价60元

  粉丝特惠价42元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01 豆瓣评分9.4,大师之作

  中国古代文化,有多美?

  论含蓄委婉,看《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论豪迈洒脱,看《唐诗三百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

  论视野格局,看《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

  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这样的智慧在古籍中比比皆是,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然而,对现在很多人来说,学古文却比学外语还难。

  60年前,有一位老先生认为:

  “其实学古文并不难,觉得难,是死记硬背难、生搬硬套难。先熟悉古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古人的常识,自然一通百通。”

  这位劝人“学常识”的老先生,叫做王力(1900~1986)。

  10个中国人里面,9个没听过这个名字。

  但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尊称他一声“老师”。

  他是中国语言学的奠基人。

  1900年出生在广西博白,26岁,进入清华国学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学习语言学。

  此后一生,笔耕不辍,专著有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内容几乎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开启了我国近代最早的语言学研究。

  他是汉语拼音的制定者、《新华字典》的主要编写者。

  通过他的研究,我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制定了汉语拼音、普通话的规范,完成了《新华字典》的编写,迅速搭建起了中国语言学的框架。

  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在语文课上学的诗词歌赋文言文,都离不开他的贡献。

  同时参与汉语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评价道:

  “王力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语言学的天才”。

  1961年,61岁的王力先生,时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学》一课。

  为了避免晦涩难懂,在课本前写了两章通识(基础知识),作为讲义,没想到因为通俗易懂、旁征博引,被学生喜爱。

  遂出成书,叫做《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此后60年,修订4次,再版数十次,成为各大高校历史、文学、语言学的入门教材。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02 掌握古代人的常识,就打开了古文的世界

  为什么现代的人,总是觉得古文难呢?

  王力先生认为,不是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我们对古人的知识学习缺乏体系化。

  学《出师表》,老师就一个词一个词讲翻译,学生也是一个词一个词的学习,等到学《岳阳楼记》,又是全新的词和意。

  久而久之,学了忘,忘了学,越学越觉得古文难懂。

  但古人认识的事物,表达的情感,和我们不同吗?

  其实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为什么大部分人,能自如生活、学习、交流,靠得是现代社会的常识。(比如太阳东升西落,一天有24小时,什么可以食用......)

  而古人也有他们的常识,掌握了他们的常识,再看古文,就和我们看现在的小说、散文一样了。

  于是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应运而生。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第一感受,全面。

  274页,不算薄,但也不算厚,可目录罗列很多。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饮食、衣物14章,无所不包。

  乍一看,会让人担心贪多嚼不烂。

  但看看书名,常识,是值得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这样的知识并不多。

  14章,王力先生从14个不同的角度讲述古代文化,希望给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立体的古代中国。

  虽然章节多、篇幅少,但在王力先生的笔下,以点及面,由一及万,寥寥几句便把事情讲得无比清晰。

  整个过程“原来如此”“竟然是这样”的惊叹,连绵不绝。

  第一章讲天文,而在第一页,王力先生在“天文”两字下面放了一张文物图。

  汉魏彩锦护膊,1995年新疆出土。

  是不是很普通?

  凑近看,上书8个繁体大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字的周围,有龙环绕。

  嗯?!难道穿越是真的!

  有人回到在2000年前,留下了这个预言!

  这时,即便是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也有了好奇心。

  而翻过这页,解释来了。

  这里的“五星”:是先秦所谓的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萤惑(火星)和镇星(土星)。

  所谓“中国”:在古代泛指中原地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史记·天官书》就有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有理有据,有出处可考,寥寥几句,用“人话”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厉害!

  而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把读者好奇心勾起来以后,正文开始,更见王力先生堪称“恐怖”的知识储备量。

  讲金星:

  “金星古曰明星,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别强,又名太白。”(蛋姐旁白:原来太白金星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古语云:“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这里的明星,就是指我们所知的金星。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见于西方,叫长庚。

  所以《诗经》说:“东游启明,西有长庚”。

  讲天相:

  古人善把自然万物人格化,《广雅·释天》中提到:

  “云师谓之丰隆,雨师谓之,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联想到《雨巷》诗人的戴望舒,这个名字也瞬间优美了起来。

  讲历法中的习俗节气:

  人日:正月初七是人日,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日。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正月十五。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讲宫室: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

  《孟子·告子下》:“傅悦举于版筑之间,”所谓版筑说的就是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

  句句有新知,字字有新意。

  每一段文字,都会和小筷子之前的知识相印证,再不断拓展出新的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作者就好像站在你面前,每一句发生的疑问,都会马上得到解答。

  正如豆瓣评论中的一句评语。

  “这对王力教授是常识,对现在的学者,都是学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原价60元

  粉丝特惠价42元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03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在小筷子看这本书的时候,用“这是一本多好的书呀!你一定要读一读”,给很多朋友推荐过,但反应平平,很多人都问?

  为什么我们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呢?

  或者换个问题,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本书的意义是什么?

  小筷子的回答本应该有很多,比如“这是我们的根”,“中国人就应该关注中国历史”,“了解过去,才能展望未来”,但都很难说服人。

  直到看到豆瓣网友“”的长评:

  从内容上来说,它关注的是一种文明的过去,而这种文明又凭着它力撼千军的生命力和众多的因缘际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终未断绝。

  长达五千年的寿命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而身处传奇当中的我们,对于传奇伊始以及传奇是如何成为传奇,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传奇里发生过的,如今仍在发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原价60元

  粉丝特惠价42元

  来源|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梁启超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