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思:有些人试图“摧毁”《雄狮少年》,这并不合适

柯文思:有些人试图“摧毁”《雄狮少年》,这并不合适
2022年02月22日 11:49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 讯)去年底,国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上映后,口碑迅速两极分化。影片最大的争议点,并不在剧情,而是片中人物的“眯眯眼”形象。对此,英国著名导演、两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获得者柯文思先生(Malcolm Clarke)也在随后不久,发布了观影后的想法。他坦诚自己作为一个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网友会发出这种质疑。

  观察者网近期专访柯文思时,再次问到这一话题。在他看来,《雄狮少年》是一部完成度高,颇具娱乐性的电影,幕后有很多工作人员为之付出心血。他不同意部分从主观出发,对人物造型的批评,但他尊重这些批评。

  “我们可以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某个部分,但要试图‘摧毁’它,这似乎并不合适。”

柯文思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观察者网:近期,有关《雄狮少年》“眯眯眼”的话题,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争议。您为此拍摄了一部短片,支持《雄狮少年》。请问是什么让您决定为《雄狮少年》发声?

  柯文思:我这样说可能有点争议,但在我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很少有像《雄狮少年》一样出色的电影。哪怕按照国际标准,这也是一部完成度很高,很具有娱乐性的电影。

  但我听说《雄狮少年》被批评后,觉得有点难过。当然,观众可以用任何理由批评电影,我也没觉得《雄狮少年》完美,对它有所批评。但我对电影的制作过程略知一二。在每部电影的背后,可能有一两千人为之付出心血,让电影变得更好。《雄狮少年》潜在的收益,以及他能带给人们的快乐,被一个实际上的主观小细节削弱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同意这些批评,但尊重这些批评。

  我的看法是,由于网络的力量很强大,批评电影这一小部分的人,实际上是在伤害这部构想、执导和故事都很出色的电影,也伤害了那些为之付出心血的幕后人员。《雄狮少年》给很多观众带来了快乐,也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因此,那些试图损害这部电影的举动,让我很难过。

  我觉得,我们要变得更加包容,更加开放一点。我们可以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某个部分,但要试图“摧毁”它,这似乎不合适。

  观察者网:网上围绕《雄狮少年》“眯眯眼”争议,大致有两方观点。一方观点认为,“眯眯眼”是影片为了迎合西方刻板印象。另一方观点认为,中国人可以定义自己的审美,需要更加自信一些。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的西方导演,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柯文思:我认为,中国有很多民族,每个人看起来也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眼睛细一点,有些人眼睛可能大一点,但他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该长什么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都是中国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中国人内心不应再有不安全感,不用再担心西方人怎么看待自己。

  毛泽东曾经说过:‘百花齐放。’我们需要接受所有的声音、审美和观点。电影的种类、风格繁多。比如有些电影,我自己并不喜欢,但票房却非常高。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想: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但实际上,我没错过任何事,只是我的品味不一样,这无可厚非。

雄狮少年剧照

  在我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我不想一直拍摄类似的电影,我想做一些不同的东西,探索不一样的审美。

  法语中有个说法叫“Idee Fixe”(意思是固定观念,观察者网注),延伸到电影上就是一部电影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但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我认为我们应该欢迎电影的多元化。不管是惊悚电影、爱情电影、卡通电影,还是“民族主义”电影,他们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我认为,当我们不断缩减电影主题和风格,这不仅是在损害电影创作者们,也是在损害我们的观众。但最终,观众会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他们喜欢一部电影,就会去看,反之则不会。同时,市场也会被迫作出决定。因此,我们(电影创作者)要尽可能探索更多选择,这非常重要。

  观察者网: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至今仍有针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而西方媒体不管有意无意,似乎也在加深这种刻板印象。您如何看待西方媒体在其中的作用?

  柯文思:我特地留在中国,就是为了拨开中国身上的迷雾,向外更浅显易懂地展示中国,反击刻板印象。毋庸置疑,关于中国有很多刻板印象。但我认为,西方媒体会使用任何借口和理由来打压中国。

  自从我2013年来到中国后,这种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糟。那时,我们正在拍摄一部关于中美关系的电影(《善良的天使》,观察者网注),然后我就看到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我当时在想:如果这个人当选了,我的电影会有麻烦,中美关系也会遇到麻烦。我不是一个顶级天才,但能预见到这种情况。

  特朗普一直在针对中国,把中国当做“替罪羊”。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朗普虽然对美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政治灾难,但他却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和沟通大师。很多人听信了他的叙事,对中国的好感度一再下降。我认为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不会在短期内回升,因为美国现在遇到了麻烦。它不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但已经相距不远。现在,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团结的国家,有两个“美国共存”。而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日俱增。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雄狮少年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