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香港八大高校,内地教师比例首超当地

香港八大高校,内地教师比例首超当地
2023年10月05日 08:37 新浪网 作者 观察者网

  这几天我在香港媒体《明报》上看到一条新闻,《明报》记者在向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查询香港八大学府教师最新的籍贯资料时发现,在2022至2023学年,香港八所大学的大陆教师人数已经达到1815人,相较上一学年的1592人大幅增加了14%;而同期香港当地的老师人数则从1722人下降到了1670人,跌幅约为3%。

  所谓的香港八大学府,即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以及香港教育学院。

  如果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香港高校在国际上的排名普遍还都挺高的。放到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跻身前100的香港高校就有5所,它们分别是排名70的香港城大,排名65的香港理大,排名60的香港科大,排名47的香港中文,还有排名26的香港大学。而在这张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高过香港大学的内地高校仅有两所,那就是排名25的清华和排名17的北大。

  以比例来计算,在目前香港的八大高校中,大陆学者的比例已经增加到了35%,比香港本地学者的33%略高一点。这也是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自2017年统计八大高校的教师籍贯以来,大陆教师的人数比例首次高于香港教师。

  而按照香港八大高校各自的数据来计算的话,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这三所大学的大陆教师比例年增长幅度是最高的,三所高校的增幅均超过了15%,其中香港理工大学的增幅是最高的,达到了近30%。而在香港八大高校当中,目前大陆教师占比最高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其中有48%的教师均为大陆学者。

  对于香港高校中大陆教师人数反超香港本地教师这一现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亚太工商研究所名誉教研学人李兆波表示,香港八大高校的大陆教师人数之所以会超过本地的教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陆的学者现在出国搞研究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受中美角力影响,大陆学者办理赴美欧的签证存在困难,所以不少人就跑到了香港来高就。再加上香港的低税率,以及特区政府推出的招揽贤才的措施,也吸引了不少海归学者落港。

  对于大陆教师和海归的内地学者纷纷选择来港高就一事,李兆波总体持积极看法。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担忧,长此以往,香港高校的教员来源可能会变得单一,进而造成比例失调,而这恐怕会影响香港的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

  对于李兆波的观点,我的个人看法姑且先按下不表。看完《明报》这则新闻,我倒是想起了大约10年前看过的一桩新闻。

  2013年,辽宁省姑娘刘丁宁凭借着668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辽宁的文科第一名。为了招揽这位优秀学子填报本校,当时国内的诸多名牌大学均向刘丁宁伸出了橄榄枝,而这其中也包括了当时的QS世界大学排名比北清都要高得多的香港大学。为了能让刘丁宁这只孔雀东南飞,港大在当时还为她开出了高达72万元的高额奖学金。

  世界排名比北清还高,而且又有高额的奖学金,面对着双重诱惑,刘丁宁的父母最终劝说她选择了港大。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港大入学就读仅一个月之后,刘丁宁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退学回去辽宁复读。据刘丁宁后来解释,她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当初之所以拒绝了继续留在港大读书,其原因就在于自己想要追求更为纯粹的国学。她觉得北大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她在那里也能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

  作为能被港大相中而且不惜花重金也要招来的人才,刘丁宁的功力自然非同寻常。虽然自己是在港大待了一个月之后才回去备战2014年高考的,但是刘丁宁在二战中依然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以666分的成绩梅开二度,再度折下辽宁省2014年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桂冠,成了辽宁乃至是新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的,卫冕省文科高考第一名的超级学霸。

  再度考到了辽宁省文科第一的刘丁宁这一回自然是如愿成为了北大中文系2014届的学生。尽管这样的成绩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但是刘丁宁的选择在当时的网上仍然引起了巨大的争论。那个年代我们网络上的舆论氛围是怎么样的,经历过的网友应该都清楚。对于刘丁宁“退港大,考北大”的选择,当时一些社交媒体上的网民是这样评价她的:

  “不读港大读北大?孩子,你可知道港大的世界排名要远高于北大?这说明你很可能进了一所举全国之力办学、可办得并不怎么样、但是夜郎自大地认为自身很牛X的高校!”

  “不懂得珍惜资源,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的名额被白白浪费了。”

  “倒是个学霸,就是不晓得将来她会不会为自己曾经所做的决定后悔。”

  刘丁宁后来有没有后悔,我不知道,不过就我能查询到的资料来看,她在北大的求学经历应该还是挺愉快的,2018年本科毕业之后,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当年北大中文系免试研究生的资格。

  如果她当初选择留在港大的话,凭她的水平,要在香港考研那应该是手拿把攥的。不过要是那样的话,最后当了港大的研究生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在2019年的夏天,以香港大学为代表的香港高校都经历了些什么。

  如果刘丁宁以内地研究生的身份留在当时的港大继续就读的话,那么我想她恐怕免不了也得被裹挟进去。就算有毅力能够不被蟑螂们同化,到头来也难免被它们啐上几口口水,虎落平阳被犬欺。

  对于香港的高校来说,2019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一年开始,香港的高校基本上就很难再招揽到内地的顶尖学子了。除了2020年因为历史偏科而被北清拒收的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白湘菱之外,再也没有内地高考“状元”愿意填报香港的大学了。而白湘菱是个极其特殊的例外,如果不是因为偏科而被北清拒收,港大经管学院也不可能捡得到她这个漏。

  如今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看,我们可以说刘丁宁是幸运的。她未必能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事情,但她还是凭着自己敏锐的直觉,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最正确的那条道路。

  在查阅有关刘丁宁的资料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她当年在港大就读时的一些细节。香港老师们的上课风格和内地的截然不同,整体而言比较偏西式化。而且在香港的校园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要么是讲粤语,要么就是讲英语。虽然刘丁宁的英语水平也很出色,但是她并不喜欢这种沟通方式。

  明明是在自己的国家,明明周围都是和自己一样长着黑头发和黄皮肤的同胞,明明自己渴望学习的是中国的古典文化,为什么到头来如果不使用一门异国的语言就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呢?刘丁宁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校园生活,她深深地热爱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她决心为钻研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奉献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但她所渴望的这一切,在香港大学全都找不到。这里只是看着像中国,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并不中国。与其说像中国,倒不如说更像西方。

  所以,在经历了仅短短一个月的体验期之后,她最后选择了从港大退学,回去辽宁复读报考北大。这一次她终于在北大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随着陆港两地高校实力的此消彼长,即便是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北清最后也成功超越了港大,成为了华人世界里QS排名仅次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顶级学府。

  不知道当初那些在社媒上讥笑刘丁宁“目光短浅”的人,在看到如今这一幕之后,心中会作何感想?

  在了解完刘丁宁的故事之后,再回过头来咀嚼李兆波这些香港学者对于“香港高校中大陆教师人数反超香港本地教师”一事的观点,我们就能从中品味出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了。

  我不知道这些香港学者在表达自己的担忧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他们想要的国际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国际化?他们所谓的国际排名又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排名?如果只能以西方的标尺来衡量我们中国的大学,那么我想我们的“国际化”水平恐怕永远也跻不进他们的世界前十。这不是因为我们的讲师在学术领域不够优秀,也不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出色,而是因为我们长得不够像他们,我们在他们的眼中永远只能是排在他们后头的异类,仅此而已。

  西方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那是用来维护西方的既得利益的。高等教育是西方文化霸权的核心组成部分,人家凭什么让你一群长着黑头发和黄皮肤的亚洲人进来出风头呢?

  我们为了在他们的排行榜上能排得靠前一点,所以就得多聘几个美欧的教授,少请几个中国的学者?决定一所高校水平高低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难道不应该是讲师们学术水平的高低吗?为什么最后要落到以肤色和国籍来论英雄的窠臼里来?这说白了不就是在请别人来PUA自己,心甘情愿地让人家文化殖民吗?

  这种为了所谓的国际化而国际化的观点,我恕难认同。我觉得这不叫力争上游、锐意进取。我觉得这应该叫邯郸学步、削足适履。

  香港的大学招不到内地的顶尖学子不是没有原因的,教育方式和风土人情的差异还是次要原因,根子还是出在香港的教育体制和香港老师们自身的水平上。平心而论,我认为很多所谓的香港本地讲师的水平,可能还比不上要听他们上课的那群内地顶尖学子的。如果此前刘丁宁在港大课堂上课时也是这种心情的话,那我总算能够理解为什么她当初宁可放着好好的港大学位不要,回去辽宁复读备考了。

  因为说穿了,在这种以出身而非学识论英雄的学术环境里,早已习惯了西方那套规驯方式的香港教师们,恐怕还真没多少真东西能教授给刘丁宁这样的内地顶尖学子的。鹓鶵得往北飞,北海有鲲,北境有麟,北空有鹏,鹓鶵得和它们待在一起才能取得更大的造化。练实醴泉虽好,吃喝不过一时,如果只顾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到头来恐怕也只能落得个泯然众鸟矣的结局。

  所以,无论从各种意义上讲,我觉得香港高校积极引进内地教师,对香港教育和香港学生来说都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不是所有的鸟儿都能从南海飞到北海去的,所以孔雀东南飞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好在香港八大高校的领导层还是拎得清轻重的,没有受某些香港本地学者发的牢骚的影响就因噎废食。

  香港的教育界犹如一艘装满了沙丁鱼的渔船,需要有那么几条凶猛的鲶鱼才能盘活,否则时间一长那就是一群死鱼。引入良币就是为了驱逐劣币的,竞争不过的人应该多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遇到点什么挑战就出来放那些没味的怪屁。

  香港的高校和香港的学者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说到底也不过是几百所中国高校和千万中国学者当中的太仓一粟而已。为什么一提到国际化就是我们要融入西方、适应西方?为什么国际化就不能是他们融入我们、适应我们?身为中国的高校,香港的大学理应和内地的名牌学府一样,为了跻身世界第一而奋斗,而不是仅仅当个西方排行榜上十几、二十名开外的伪一流就沾沾自喜了。

  要当非梧不栖的鹓鶵,而不是看到鹓鶵从自己眼前飞过就生怕自己嘴里的死老鼠被人家给抢走的鸱,那样是没有出息的。老鸱带不了小鹓鶵,飞不动就从高枝上下来吧。现如今南下的孔雀多的是,个顶个比你飞得高。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