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西方对俄制裁推动中国摆脱美元#】今年,中国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比例创下历史新高。英国《金融时报》8月29日称,欧美对俄制裁及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加强了中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依赖的努力。
报道援引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称,今年7月,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支交易中占比达53%,高于2021年同期的约40%。该数据显示了银行代表非银行客户进行的跨境转账,主要是贸易结算。
对此,德国智库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亚历山德拉·普罗科普科分析表示:“美西方对俄制裁的形势,同样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发展自主的金融体系。”
报道称,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不断增长,也得益于北京与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蒙古在2023年开设或续签的货币互换额度。这些国家都是拥有中国所需商品的大宗商品生产国。自2022年以来,老挝、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巴西和塞尔维亚也建立了新的人民币清算银行。
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也推动了贸易伙伴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如果你的货币疲软,你就不能去印尼、泰国和韩国说,‘嘿,让我们用人民币而不是美元交易吧’,”总部设在香港的金融服务公司Gavekal的CEO路易斯-文森特·盖夫表示,“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有一个稳定的货币。”
《金融时报》还提及,由于美西方国家不愿使用人民币贸易,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提升可能会受限。人民币广泛使用的长期障碍,例如支持使用美元的强大国际网络效应,也会限制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以外的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人民币在贸易融资方面仍远远落后于美元。国际支付网络SWIFT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球支付中,人民币份额上升至4.74%,创下历史新高,但仍低于美元、欧元和英镑。
不过,研究数字支付的咨询公司FXC Intelligence主编露西·英厄姆表示,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其他私人网络等替代支付系统,使得仅仅依靠SWIFT来全面了解全球货币交易变得不那么可靠。
纽约梅隆银行驻香港的高级亚太市场策略师Wee Khoon Chong表示:“从我们的客户群来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民币)支付活动。”他补充说,人民币的使用尚未达到无法取代主要货币的“关键转折点”,“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美国雪城大学教授、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丹尼尔·麦克道尔同样认为,中国“并不寻求推翻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因为这通常意味着“随之而来的更多的责任和风险”。他说,中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是保持自主和韧性”。
香港科技大学专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教授黎麟祥也说,中方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的不在于与美元竞争,而是“不希望自己受美元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