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民谣》上海首发 异质性小说中的乡村历史旋律

《民谣》上海首发 异质性小说中的乡村历史旋律
2021年05月09日 21:04 新浪网 作者 深圳特区报

  5月8日下午,鲁迅文学奖得主、长江学者王尧携长篇小说处女作《民谣》做客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作家、评论家孙甘露,程永新,走走以及众多读者一起分享这部打破文体界限,将个人经验文学化、民族记忆个人化的新小说。

  《民谣》的故事始于1972年5月,少年的成长精神史,村庄的变迁发展史,民族的自我更新史,演绎于记忆中大雨弥漫、麦子发霉的5月,这是王尧对一代人关于历史、生活、情感、思想和人性的记忆。据了解,《民谣》在2020年最后一期《收获》杂志发表后,得到了莫言、苏童、麦家、程永新、程德培等多位作家与评论家的盛赞,入选2020《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扬子江文学评论》2020年度文学排行榜等专业榜单。近日,经译林出版社出版后,《民谣》以超过9.5的高分迅速登上豆瓣新书速递,并被选为虚构类特别推荐。

  在新书分享会上,几位嘉宾都表示,《民谣》堪称一部极具异质性的小说,它在记忆与虚构中穿梭,带读者重回难以叙说的历史现场。作家走走指出,布克奖组委会近日公布了入围2021年国际布克奖的短名单,评委称入选作品“正在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缘写作”,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布克奖今年的倾向与《民谣》的写作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对记忆的处理,对家族史的追溯,以及多种文体的混杂等等。

  《民谣》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这是王尧苦思冥想多年酝酿出的一句精彩开篇。他在分享会上说,自己已为这本小说准备了二十余年,几乎是一次马拉松式的写作,而促成他完成创作的契机是突发的新冠疫情。“庚子年来了,我体验到了一种死而复生的感觉。和许多朋友一样,这段时间的精神史可能是我们重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环节。” 

  “民谣是关于乡村历史的一种旋律,一种声音。”王尧如此解释该书取名《民谣》的原因。在新书发布会上,他特别谈到自己在写作中对结构的重视。《民谣》在写法上独树一帜,突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文体结构上,它分为主体四卷和杂篇、外篇,借鉴《庄子》内篇、杂篇、外篇的篇目,构成了奇妙又意味深长的结构,赋予文本更高的延展特性与阐释空间。叙述技巧上,少年到中年的多重视角切割,学生到知识分子的多种身份转换,建构文本到解构文本的多维叙述尝试,以具体而微的个人成长史呈现宏阔酷烈的时代命运,重新探索与历史的复杂关系。

  为呈现《民谣》兼具诗意和先锋的文学品格,译林此次邀请屡获“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设计师周伟伟打造该书的视觉效果。书的封面以黑金两色为主色调,意境渺远,黑与金的色彩撞击带来流金岁月之感。河面粼粼波光,一位敏感多思的少年背影伫立远眺,重溯记忆之长河。值得一提的是,《民谣》书名由作家莫言亲笔题写,墨色浓烈,典雅庄重,与整个封面设计相得益彰。

  据译林介绍,接下来王尧作品还有系列出版计划,即6月份推出四十余万字的口述史巨著《“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这是国内迄今唯一一部当代文学的口述史著作;下半年,将推出他的两部非虚构作品《沧海文心:战时重庆的文人》和《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沪记者 匡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文学民谣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