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东营市东营区:驱盐化碱变良田 盐碱地治理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东营市东营区:驱盐化碱变良田 盐碱地治理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2025年04月01日 19:19 新浪网 作者 闪电新闻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日讯 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通过良田、良种、良法 “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多措并举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越来越多的“不毛之地”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蝶变成一块块丰收田。

  在东营区六户镇一处农田内,200亩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期,长势良好。农业技术人员正仔细查看小麦长势情况。

  “前期我们对地块进行了深耕深翻和旋耕处理。我们选用的耐盐碱济麦22号品种进行播种,目前来看长势还是非常不错的。”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农业工作人员亓超告诉记者。

  由于土壤盐分高,种出来的麦田里会出现一块块的空白,农民把它们比喻为麦田里的斑秃。出现斑秃的地块不仅仅麦苗弱小,甚至会造成土地干裂、颗粒无收。

  “出现空白可能是土壤的疏松度不够,盐分就上来的多一些,出现了局部反盐,所以下一步我们还得把斑秃这一块,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让它把结构改善一下,减少盐分往上运移。”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农业工作人员亓超告诉记者。

  盐碱地摇身一变成耕地,土壤改造的新技术同样功不可没。农作物“四情”智能决策系统的出现,为耐盐碱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们通过建立智能化在线实时定位监测系统和人工规范化采样相结合的方式,种植户在家中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根据分析数据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实现监测点的苗情、墒情、虫情、灾情全方位立体化监测。下一步,监测点的数据将接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实时可视化展示与汇总分析。”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副镇长魏笑告诉记者。

  近年来,东营市东营区聚焦不同盐碱类型和立地条件,通过“三良”一体化治理措施和土壤、耕作、水利、品种等技术集成,探索形成了一批适用的盐碱地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目前,已治理盐碱耕地1207亩,耕地后备资源982亩,新增耕地687.4亩。如今,盐碱滩正重新焕发出新生机,逐渐变成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2024年,山东实施黄河三角洲地区356万亩中轻度盐碱地改造,到2035年实现新增耕地24万亩、改造提升盐碱耕地410万亩。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宋瑞星  东营区融媒体中心 王凯旋 刘浩正 东营市东营区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东营市
来自于:山东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