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

《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
2020年04月10日 03:04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浪潮中,首都北京贯彻中央要求、紧跟时代发展,在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的同时,出台《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充分彰显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加快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近日,就《意见》《规划》有关内容,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记者:首都北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出台《意见》《规划》,对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文件和规划起草的主要考虑。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文化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文化样态中,无时无刻不接触着文化产品,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文化的繁荣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首都文化资源富集、人才荟萃,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理应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第一,贯彻中央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建设发展,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时代课题,并对首都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化了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比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指出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强调老城不能再拆了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需要我们着眼长远,完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工作机制。

      第二,紧跟时代发展,努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上一个关于首都文化建设的意见,是2011年市委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制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2020年。首个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五年规划是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发展目标也是定位在2020年。近年来,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部署、人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文化建设自身的形势和任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都文化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高涨,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有必要出台《意见》《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文化作出顶层设计。

      第三,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思路和措施开创首都文化发展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二届党代会以来,市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和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个文化”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形成了很多宝贵经验。比如,推进老城保护,腾退出的文物古迹日益成为群众流连忘返地;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去年建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成为全国网红打卡地。这些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方法、政策等,有必要及时吸收到首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体现在市委文件和市级重大规划中,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谋划,进一步指导推动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

      记者:这次《意见》《规划》同时作为首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发布出台在北京尚属首次,有哪些考虑?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意见》《规划》以姊妹篇的方式,把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把十二届市委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谋划、实践成果、规律性认识予以系统表述,二者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意见》按照“四个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基本格局来展开,侧重思想性和宏观层面,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四个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新时代繁荣兴盛“四个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规划》按照“一核一城三带两区” (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侧重实操性和中微观层面,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比如,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游船通航工程,三山五园地区重点文物腾退保护修缮工程,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保护工程、南海子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建设等。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两份文件都是面向中长期的顶层设计,时间跨度大,这在首都文化建设出台的文件中也是首次,请问有哪些考虑?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进入新时代,即将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期,我们加强了长周期科学谋划,以未来16年发展为时间跨度,延伸到30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不仅把握历史延续性,也注重时代开创性,既立足当前工作,又着眼长远趋势,所以,长周期的《意见》《规划》既绘制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现在的画像,更勾勒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未来的美好图景,为未来一段时间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方向,明确任务、规划、路径。

      此外,《规划》是“四个中心”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落实新版城市总规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规划》注重做好与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规划的衔接。同步推进、一体谋划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城三带两区”各专项规划。《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实施规划》《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和《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已印发实施。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意见》《规划》对此是如何部署的?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意见》《规划》分别用重要篇幅作出部署:一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高峰,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实施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艺术名家名作推介工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记录新时代精品视听工程等,推出代表首都水准的优秀作品,在国家各类评奖中始终走在前列。以重大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和青少年题材、北京题材等为重点,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活跃网络文艺创作,推动网络文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文艺评论,改进文艺评奖,引领创作方向。二是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全覆盖、高品质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健全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优化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实体书店等文化设施的布局,融合贯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办好各类品牌性文化活动和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构建首都文化服务品牌体系。三是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建设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构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北京在设计、版权、影视、演艺、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听、图书、旅游、会展、艺术品交易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消费,整体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记者: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意见》《规划》作为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请简要介绍两份文件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要求。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北京作为首都,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发端地、各种观点思潮激荡的交汇地,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坚决承担起首都责任,在《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高地”“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同时,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红色传统视角规划红色文化建设,提出“突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主题保护”;首次提出“发挥首都通过重大活动激发爱国热情的独特优势”,将通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激发群众热情的经验常态化、机制化。《规划》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首都文化建设”放在分论起首章,充分阐述要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营造弘扬主流价值的良好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强调老城不能再拆了。我们在《意见》《规划》中认真贯彻落实要求,既注重谋划空间布局,又注重谋划功能布局,精心保护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风貌。《意见》提出新时代传承发展古都文化,要坚持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内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统一、保护传统和融入时代相协调,不断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规划》提出大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强化独特壮美的空间秩序,打造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标杆。依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记者: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意见》《规划》发布后如何确保落实落地,成为指导首都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市委宣传部负责人:我们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加强对两份文件的落地实施保障。总的来说,一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全国文化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之一,落实好《规划》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北京市在这方面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自2017年成立市推动全国文化中心领导小组以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通过高位推动、统筹协调、专题调度,切实解决了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更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今后,将通过积极盘活壮大文艺资源、构建有利于出精品的平台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文化单位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创意、创新活力;还将通过完善政府购买和志愿服务,健全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凝聚广大市民的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是加强文化协同创新。辐射带动是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北京要当好龙头,积极推动全国文化联动发展。比如,争取更多像国家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国家“文化重器”落户北京,切实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依托北京丰富的博物馆、剧场、公共空间、会馆、名人故居等资源,为全国各地优秀文化成果提供在京展示展演、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北京要发挥好“一核”的作用,推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营造京畿特色、多元活力的跨区域文化体系。比如,三条文化带建设就是联通京津冀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沿大运河,整体塑造沿线风貌,打造水上旅游精品线路;沿长城,统筹做好沿线生态保护、环境提升和城乡建设;沿永定河,以生态涵养和文化驱动为主题,联手打造全国流域治理的“永定河样本”。

      三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健全的实施机制是保障规划落地的重要基础。为把规划落实好,全市将编制实施系列行动计划、年度计划,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要求,拉出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清单并逐一落实。比如,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保障重大文化项目实施,2020年拟安排投资约9亿元,比过去三年年均投资增长了将近一倍。

      还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比如,规划提出建立文化融入机制,强化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加强重要功能区、重要城市空间、街区空间改造中的文化设计,逐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的艺术品位,切实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在全市推进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试点项目中,设计环节就特别强调把文化品质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特色风貌元素,体现人文关怀气息。目前第三批试点已经完成征集遴选,初步确定了32个项目,打算今年抓紧推动。

      四是推动规划落到基层。为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要特别强调基层基础作用,通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区级融媒体中心与政务服务中心贯通发展,通过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打造有机融合的基层工作平台。还要加大力度,加强市民身边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五是还要坚持强化规划监督考评。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常态化的评估体检机制,健全全方位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及时发现规划实施遇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更好推动规划目标实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规划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