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巨儒艮、漂泊信天翁……这位90后研究员用日历讲述“物种故事”

巨儒艮、漂泊信天翁……这位90后研究员用日历讲述“物种故事”
2020年12月01日 12:10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哈利波特》的书迷都知道一位卢平教授,那是哈利三年级黑魔法防御术课的老师。而果壳网的粉丝们口口相传的,也有一位以优美的笔触讲述物种故事的“卢平教授”。不过,与小说中那位沧桑而伤感的教授不同,“日历”背后这位以“卢平”作为笔名的教授是一位阳光的年轻学者。

  他就是中科院90后研究员邹征廷。今年9月,刚刚应聘进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成了该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他在日历上书写的,不是魔法,而是一只鸟、一条鱼、一朵花的故事,是这个星球上最“平平淡淡”又充满“惊奇”的故事。

  与生物学“相见恨晚”

  邹征廷从小在山海之城烟台长大。对于故乡,他最深沉的记忆都在幼时。每逢暑假,姥姥会牵起他的手,一同走进含烟叠翠的山林间散步,来到恬静潮湿的海岸“赶海”。

  林间的蝴蝶、甲虫,海边的贝壳、鱼、蟹,自然界的花草、鸟兽、昆虫,构成了他对美丽家园的“初识”。

  2001年,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图完成,邹征廷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从央视新闻中看到这个消息时的心情。“那时我只有11岁,完全听不懂‘基因’、‘碱基’这样高深的名词。但我第一次清楚地感知到,原来我所熟知的生物,有着‘神秘’的结构和机制,这让我充满求知的渴望。”

邹征廷

  高中二年级,生物课本中开始出现遗传学的相关知识,这打开了邹征廷的眼界,令他有了“相见恨晚”的惊叹。“我所喜爱的这些动物和植物,是什么让它有了眼前的模样,是什么决定了它如何实现自己的行动?原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底层机制’竟然如此复杂。”

  2009年,他如愿走入心仪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学科方向。直到今年,他入职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成了该所动物分子进化研究组组长。可以说,这种“神奇”的感叹一直驱动着邹征廷的人生选择。

  从中学起,“哈迷”邹征廷的网名就叫“卢平”,那是他在《哈利波特》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书中的卢平教授是伤感的、书生气的、温柔待世的,当时我就觉得他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说。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卢平”之名成了命运向邹征廷兑现的诺言。如今,他也成了一位老师,有了自己的学生。

  从猫科动物说起

  邹征廷的微信头像是一只雪地抻腰的“大猫”胖虎,而他与《物种日历》的缘起,也要从“猫”说起。

  本科开始,邹征廷跟随北京大学的罗述金老师进行猫科动物分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那时起,他就对这样一种为“捕猎”而生的精灵痴迷。

  猫科动物是自然界“顶级掠食者”的代名词。无论是威严的老虎、狮子,还是矫捷的雪豹、猞猁,它们都是各自迥异的栖息地里最高效的捕食者。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猫科动物每一寸躯体都在呈现纯粹“捕食者”的姿态。华丽的外表,强悍的生命力吸引着年轻学者好奇的目光。

  2016年,邹征廷开始将自己对猫科动物演化过程的梳理和研究集结成文,分享在果壳网的博客平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现在他看来有些不成熟的小文,引起了果壳编辑的注意。10月的一天,他收到了来自编辑的信息,邀约他作为科普作者,为2017年的《物种日历》撰文。

  “接到这个邀约我很兴奋,我愿意跟更多的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我想也没想就一口答应了。”邹征廷拿着2017年《物种日历》的“选题本”,一次就勾选了二十多个物种。它们几乎全是当时他正在着迷研究的猫科动物。

  “猫科动物共有三十多个物种,看上去都是那么美丽,而它们的细微构造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有的“猫”肌肉特别壮硕,有的“猫”却身材特别纤细?为什么有的“猫”牙齿粗壮可怖,而有的“猫”牙齿却相对细小?为什么有的“猫”尾巴细长,有的“猫”尾巴很短,有的“猫”却长着蓬松的大尾巴?……他想把这些与猫科动物有关的常识、冷知识,通过自己的书写,以有趣的、引人遐思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年伊始,一位耳尖顶着“激萌”小毛簇、项上围着黑白相映“大毛领”的“萌物”——伊比利亚猞猁,打头阵登上2017年1月1日的《物种日历》。

  “‘猞猁’之名,因其眼球后方反光强烈的脉络膜而得,这个词源于原始印欧语中‘光明’的词根。”文中,邹征廷娓娓道来,向读者介绍了这个虽无比可爱却一度沦为全球最濒危猫科动物,又在保护工作者努力下恢复生存希望的物种,讲述了它们曲折可叹的身世故事。

  这是他的《物种日历》“处女作”,也是他科普写作的开端。

  “日历”上的灵魂叩问

  “在广袤无垠的南印度洋上,逆着经年不息的强劲海风,一个棕色的身影展开超过三米的巨大双翼,带着它不到一岁大的主人第一次遨游海空,开始了它六十年飞行不息的一生……”

漂泊信天翁

  2020年9月15日,邹征廷讲述了一个他今年最想讲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着浪漫而忧郁的名字——漂泊信天翁。鸟如其名,漂泊信天翁拥有世间最大的翅膀,一生飞行的距离相当于往返月球11次。诞育后代后,鸟儿将告别终身的伴侣,御风而去,回归漂泊,等待两年后的重会。

  邹征廷用充满诗意的笔触,将关于漂泊信天翁的几乎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强烈共鸣,而“举重若轻”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知识储备。

  “不少人认为科普‘大V’都是无所不知的博学者。其实,作为动物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也都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话语权’。风趣幽默、旁征博引背后都是严肃、严谨的文献查阅和考证。”邹征廷说,这篇隽永的小文便是数篇严谨学术论文的沉淀和升华。

  而更多的时候,邹征廷在选择科普对象时,更希望在普及知识之外,还能表达态度,发出呼声。

  2020年4月10日,《物种日历》是“黑白”的,因为这一页“日历”的主角——巨儒艮已经消逝在这个世界。这种重达10吨、海牛目有史以来最大的物种,被邹征廷描绘为“与世无争的胖子吃货”。而这种曾在1741年被丹麦探险家斯特拉在白令岛上发现的沉默巨兽,最终在27年后,消失在北太平洋“海路皮草大贸易”的巨浪之中。

  “人类的科技文化已远超斯特拉时代的今天,三十年内灭绝一个物种的巨儒艮之殇,是不是可以不再重演了呢?”这一天的“日历”最后,邹征廷发出灵魂叩问。

  “科普文章要传递正确的自然观。”邹征廷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推动读者乃至社会,去认识环境,了解野生动物,看到它们的美和珍贵。

  日历有终 演化不息

  “现在,《物种日历》陪伴你的最后一年,来了。亲爱的朋友们,欢迎你登上《物种日历》熄灯号。请扶稳坐好,我们此次的旅途将精彩纷呈。”

巨儒艮

  2020年,9月17日,《物种日历》宣布“熄灯”,纸本日历将止步于2021年。众多读者在留言中追忆《日历》曾向他们分享过的千姿百态、万物有灵的七年,并许愿蓝星上的亿万物种永不熄灯。

  邹征廷当然也是伤感的,“从二十种猫科动物,到弓头鲸、狼、巨儒艮,物种日历一直是我科普的‘固定项目’,也是我的试验田,伴随着我的写作一点点成熟。”最后一年的《物种日历》以博物馆为主题,象征着妥帖收藏和永志不忘。其中,当然也会有邹征廷撰写的文字。

  “这是一个交代,但不是一个结局。日历有终,演化不息。物种的长河没有尽头,我们终将在自然中相遇。”“临别”之际,他在朋友圈写下了一行余味深长的话。

  而同样是在这个9月,邹征廷结束了在美国密歇根大学长达7年的研学之路,凭借在动物分子进化领域突出的科研能力,成功应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了该所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也许人生的旅途就是这样吧,马不停蹄地告别和拥抱,关上一扇窗,打开一扇门。

  带学生,给科研项目开局,一切对于邹征廷来说都是崭新的开始。虽然现在他的大部分精力用在起步不久的科研工作上,但他同样不会放弃一直热爱的科普写作。

  “就像白居易作诗力图‘老妪能解’一样,好的科普文章也是向社会大众传递前沿科技成果最好的方式。”邹征廷希望能通过自己感性的笔触,将科学的探索和思考,讲述给更多人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科院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