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91岁郑小瑛再挥《土楼回响》,“好的作品不需要评委来评价”

91岁郑小瑛再挥《土楼回响》,“好的作品不需要评委来评价”
2021年04月17日 08:46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继“80后”卞祖善之后,4月16日,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舞台上又迎来了一位“90后”,91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的这场音乐会上,她独自指完下半场,带来了长达5个乐章的《土楼回响》。

郑小瑛执棒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第七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牛小北/摄

  面对音乐,郑小瑛的激情与专注,总是让人忘记她的年龄。今年年初,在上海演出时,“91岁硬核奶奶在沪指挥交响乐”在几天内冲上上海同城热搜榜第一位。此前,在“一平方米”朗读亭节目直播里,聊到年龄,董卿问道:“91岁还需要工作吗?”郑小瑛快言快语:“不工作干什么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音乐是郑小瑛一生的事业。她是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是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历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我国第一个志愿者乐团“爱乐女”室内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现任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这次来到国家大剧院,郑小瑛的话语听得旁人有些伤感,“《土楼回响》这部作品,我恐怕是最后一次向首都观众汇报了,现在有点干不动啦。”一丝遗憾转瞬即逝,她又继续神采飞扬地谈起来。

  《土楼回响》由刘湲作曲,首演于2000年,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器乐作品金奖。这些年里,郑小瑛带着它走过了12个国家,演出了70余场,创造了我国大型交响乐演出场次的最高纪录,那是她的“土楼环球梦”。

  郑小瑛始终记得,2000年《土楼回响》首演时,在福建龙岩的那座体育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位客家代表安安静静地听完了40分钟的全曲,有人沉思,有人落泪。“很难得,一部新的交响乐作品引起了观众内心的回应。”郑小瑛很喜欢《土楼回响》,西方的作曲技法和中国的音乐语言找到了彼此的平衡。那时,“音乐的可听性”是各界都在讨论的话题,“我觉得很可笑,音乐本来就是用来听的,不可听的还能叫音乐吗?作为指挥,我有责任把这样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推广出去。”

  作曲家刘湲在《土楼回响》运用了一首经典的客家山歌:“你有心来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还有造桥人。”在台湾,乡愁深种的观众听得潸然泪下;走出国门到达德国,外国观众也跟着用跑调的方言认真跟唱。郑小瑛既感动,还有点骄傲,“从前都是我们用半生不熟的德文唱《欢乐颂》,现在竟然有一首中国的小段子能让他们跟着我们一起唱了。”

  在郑小瑛眼中,“交响乐的生命力在于让观众越走越近,好的作品并不需要评委来评价。”不过在国内,要把《土楼交响》带出福建,困难很多。观众们偏爱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奏响的那类小品,大部头的交响乐让人望而却步。“推广交响乐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只有台上辉煌的一刻。”台下的郑小瑛四处奔走,为《土楼回响》争取演出机会,“我们要在观众能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元素,逐渐让大家开阔眼界。”郑小瑛的心,一头牵着观众,一头牵着作曲家,“作品要演,才有生命力。”

  郑小瑛同时呼吁,能有更多人关注交响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跟随她来到“中国交响乐之春”的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是一支基层的地方院团,经费是最发愁的现实问题。在郑小瑛看来,地方院团的职责就是为市民音乐素养的提升做贡献,而这依赖于大量的日常训练。“我们要给这些地方的艺术家足够的物质支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外,哪怕是以“音乐之岛”闻名的厦门,交响乐的起步都不算早。要进一步发展交响乐,“眼光应该向下走。”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艺绽| 记者 高倩

  编辑 王广燕

  流程编辑 刘伟利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土楼回响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