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播下创新“种子”,北京科技力量助力精准脱贫

播下创新“种子”,北京科技力量助力精准脱贫
2021年06月16日 17:05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扶志、扶智、扶技、扶业”,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资源优势,通过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建立技术转移工作站、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引进农业科技企业、组织技能培训、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对接电商销售等方式,形成了“创新驱动、平台支撑、人才下沉、产业链接”的科技扶贫“北京模式”,助力帮扶地区精准脱贫,科技的“种子”在帮扶地区开花结果、开枝散叶。

  小土豆变“黄金豆”,乌兰察布刮起脱贫“龙卷风”

  要脱贫,产业先行。产业强,才能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彻底“拔穷根”“摘穷帽”。

  “以往,眼前这片地是狼进来刨蹄蹄的沙板地,种啥啥不长。如今,已经改造成马铃薯专业生产基地。家门口就守着马铃薯加工厂,还不愁销路。这多亏来了北京的大企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红富村村民曹旺喜滋滋地感慨。

  2015年,在北京市科委的协调和支持下,凯达恒业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政府签订投资建厂协议。目前已投资近31亿元,建设了薯条加工厂、马铃薯研发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以及50万吨仓储交易中心,成为察右前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预计到2021年底,年产值达43亿元,年利税达4亿元,可带动50万亩种植基地及3万户农民参与种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人脱贫持续致富。

  几年来,凯达恒业一跃成为乌兰察布市土豆深加工企业中的领头羊,也使得“中国薯都”土豆产业链得到有效延长。

  撕开一袋来自乌兰察布的薯片休闲食品,把一片脱水土豆片放进嘴里,吃起来嘎吱嘎吱爽脆可口。据了解,从超市或者淘宝网店购买的一些知名厂家的低温薯条,大都来自京蒙合作下的乌兰察布企业所产。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既能保证健康和营养元素不流失,还能既好看又好吃,具备高端食品的要素。

  几年来,北京科技企业从源头助力,提升了当地种植马铃薯的标准。让普通的小土豆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户脱贫致富的“黄金豆”。

   “北京研发 赤城转化”,探索科技扶贫模式

  河北赤城一产比重大、二三产比重小、缺乏先进适用技术,根据这一现状,市科委聚焦科技促进产业提质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将北京“科技扶贫套餐”送到赤城乡村田间地头,逐步形成了“北京研发 赤城转化”的科技扶贫模式。

  目前,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内已示范种植了96个果蔬优良品种,示范应用了新型水肥一体机、二氧化碳施肥器、臭氧植保机、弥雾机等一批现代化、实用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展示了有机无土栽培技术、天敌防控技术、有益微生物菌剂技术等绿色种植技术,农户可随时到示范园区内进行观摩学习,由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操作方法,学习绿色植保技术,并可直观了解新品种的产品特性及关键技术,为当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导向。

  同时,京赤科技扶贫示范园社会化服务工作队还为周边7个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开展了定制化服务。根据各个基地的生产特色及市场需求,提供包括优质种苗、绿色防控产品、植保机械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科技服务,提高扶贫示范基地的生产效益及技术水平,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近3000亩;组织线下科技培训6场次、现场技术指导16场次。

  为适应新冠疫情新形势,工作队还开发了“跟我种”人工智能农机培训小程序,建立了“6+1”京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微信群,开展农业技术线上问答40余场,咨询及培训1500余人次;通过12396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远程技术指导8场次,培训200余人次,在赤城当地掀起了农技学习热潮,让贫困农户切身体会到了用先进技术提高综合生产力、实现脱贫致富的喜悦。

  秸秆变“宝藏”,贫困户年增收近千元

  2018年8月23日,市科委组织李红霞等植保、土肥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到内蒙古兴安盟调研考察新兴的“秸秆炭化还田”项目时,发现当地面临的瓶颈难题——如何有效处理农作物秸秆炭化后的副产品——木醋液。

  “我刚来时,这里的农民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土壤板结,病虫害普遍发生,农业产出少、品质差,农民收获了口粮,却很少有经济收入。” 李红霞回忆起作为科技特派员初到此处时的情景。

  自此,李红霞担任起北京科特派(兴安盟)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的任务。

  两年多时间里,李红霞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北民合嘎查工作十多天。她牵头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队伍,潜心开发以精制木醋液为主要辅料的水溶肥料,去除木焦油等对农作物有害的成分,作为肥料示范推广于绿色生态农业产区田地间。这犹如赋予土地“精华液”的肥料,能够解决日趋板结、盐碱化的土壤问题,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抗旱、抗寒等能力,达到减肥减药、提质增效的效果。

  在她的指导下,内蒙古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在当地进行秸醋液体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每年向农户回收废弃秸秆3万多吨,实现了“秸秆变废为肥,绿色循环应用”,同时雇佣当地农民进厂工作,解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还将炭基肥料和秸醋液体肥料回馈给当地百姓用于种植。

  如今,秸秆回收规模的扩大已带动当地3294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近千元。小小秸秆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藏”。

  3年来,市科委积极调动科技资源,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和科技需求,在河北、内蒙建设了12个北京科特派产业扶贫工作站,将北京科技特派员的智力优势输送到贫困地区,直接或间接服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万余名,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科技扶贫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切实解决了产业需求。让北京‘科技种子’在贫困地区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为生产服务,推动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出科技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扶贫脱贫北京市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