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助力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微专业是指高校在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需要,开展的一种灵活、系统的新型专业组织模式。
农学院的树木医生和农业知识产权两个微专业3月18日启动招生,4月开课。这些课程都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践,力求帮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实操技能。 这两个微专业不仅面向该校全日制本科生,还面向校外人员开放报名,所以授课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双休日。该校明确,微专业人才培养属于非学历教育范畴,结业证书不做国家统一的学历电子注册,不授予学位。
记者走访发现,一批高校本学期开设了类似微专业。其中,中国农大的植物生物安全、奶业科学与管理、智慧水务管理、数字贸易与金融4个微专业本学期开课。北科大本学期首设腐蚀与防护、健康医学诊疗装备、传感器与物联网等13个微专业。
未来,更多高校将开设类似专业。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已经启动,今年内计划推动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 教育部明确,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和交叉复合型,高校应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育部还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等自主开发资源,深化校企对接合作,紧密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用人需求,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培训和实习实践。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表情
登录|注册
|退出
分享到微博
发布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