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学组·人文情怀】韩子萱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

【中学组·人文情怀】韩子萱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
2021年06月18日 20:35 新浪网 作者 北京日报

  

  朗读者:

  韩子萱,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初二年级

  朗读文段:

  《书与人的随想》梁衡

  在所有关于书的格言中,我最喜欢赫尔岑的这句话:书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但书却留存下去。

  书籍是我们视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正常的人刚生下来没有任何疾病,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现世。以后风寒相侵,细菌感染,七情六欲,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来世。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

  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凡书籍所记录、所研究的范围,所涉及的东西,他都可以到达,都可以拥有。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但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算跳出了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

  含英咀华,最美不过读书声。转发视频,共享书香,为朗读者点赞!

  参赛投稿邮箱:wuseyun_bj@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