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不要用“凯伦”当英文名,除非你想成为海外版孙笑川

不要用“凯伦”当英文名,除非你想成为海外版孙笑川
2023年01月05日 21:00 新浪网 作者 游侠网

  一到岁末年初,各路年度报告就层出不穷。就连那些外卖软件都要对你这一年的口味做个总结。

  我最近也算是被动漫游在各种年度报告里。不过在这些信息流中,我倒是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

  2022这一整年里,英国的新生儿里只有1个人,取了Karen(凯伦)这个常用名。

  

  相信大家一般也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英文音译名字,“凯伦”绝对是其中名列前茅的一个。

  说到这儿,可能会有人想当然的认为:连中国人都这么熟悉的英文名字,估计早就烂大街了,没人愿意取不是很正常?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现实是,不光新生儿几乎没人用这个名字,就连以往叫“凯伦”的女性都在积极改名,让自己避开这个十分“晦气”的名字。

  

  餐厅为“凯伦”做出的提示

  你没听错,在他们看来,这个原本出自希腊语,含义是“纯洁”的名字,已经可以用“晦气”来形容。如果要对比的话,就好像你在国内而且被起了个“孙笑川”的名字一样。只要你天天网上冲浪,肯定会为此感到有些苦恼。

  而“凯伦”在英文互联网,大致就等同于孙笑川在国内的威力。

  说到这里,有必要给那些平日冲浪不怎么多兄弟们,简单的再回顾一下“孙笑川”。毕竟在离婚之后,他和他的“孙笑川吧”的影响力已经下降不少了。

  

  最初的时候孙笑川也只是一名网络主播,但由于“辱骂粉丝”不送礼物等各种行为,成功收获了一大批黑粉,他本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劣迹斑斑”。

  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重组和解构,“孙笑川”这个称呼逐渐和这名网络主播没有太深的联系,更多的将它当成了一个形容词,或者一类群体的统称。

  在一些网友心中这就是“背锅侠”、“万恶起源”的代名词。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将“孙笑川”洗白成了一个中性词。

  而前面提到的凯伦=孙笑川,指的也同样是这一层含义。

  

  被解构的没什么攻击性了

  尽管在含义上“凯伦”有些类似于万恶起源一样的“孙笑川”,但在顺口程度上,它可能更类似于其他某个更常见的名字(这里就不举例了)。

  按照老美那边的解释,最早是一位名叫戴恩·库克的喜剧演员在十多年前的一场脱口秀中,对美国社会上存在的那种态度恶劣、做事喜欢刁难其他人的白人大妈进行调侃。

  而这些白人大妈在库克的口中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凯伦。

  

  “凯伦”的形象大致是这样的

  类似的调侃很快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而在这其中黑人服务员占据了大多数。在此之后,这位活在人们口中的白人大妈还拥有了一系列的表情包,比如这样:

  她叫凯伦,她现在要见你的经理

  

  这是超级凯伦,她要见地区经理

  

  不仅如此,即便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你同样能频繁的看到这个名字。

  

  我今天屏蔽的Karen才只有26个,后面还得继续加把劲。

  

  甚至还有一位Reddit用户设立了“Karen”这个标签,表示自己的前妻在离婚的时候将房子和孩子都带走了,所以他本人就在这里发泄不满。而这个无意中设立的标签在之后却吸引了60万的粉丝。

  其他人也纷纷在这里分享自己和白人妇女的不愉快经历。这一系列情况让你不得不怀疑:“凯伦”不就是调侃一下吗?为什么会这么火?

  事实上,类似的“名字梗”玩法在英文互联网算是由来已久,而这些梗出现的时候,多少会伴随着一些种族主义色彩。比如当初很火的“烧烤贝基”。

  

  一群黑人老哥在指定的烧烤区域进行烹饪,但一名白人大妈却认为这对自己带来很大的影响,随后报警表示“有一群黑人在规定区域之外进行烧烤”,于是就有了“BBQ Becky”的称号。

  可以说,“凯伦”的走红并非无缘无故,而是英文互联网文化和时下互联网热点相互碰撞,发生反应后的一种产物。

  

  说回到“凯伦”这个生命力最强的名字梗,在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位名叫艾米的女性,又叫“中央公园凯伦”。

  当初这名白人大妈在公园遛狗,被旁边的一名美国黑人老哥提醒了一句“遛狗要记得拴绳子”。然后艾米瞬间就炸毛了,不光拒绝给自己的狗栓绳子,还表示要立马报警,因为这名黑人男子“威胁自己的生命”(可以,这很“美国”)。

  

  最后的结果是艾米本人丢掉了工作,但却收获了“中央公园凯伦”这个称呼。

  还有一种被称呼为“新冠病毒凯伦”的中年妇女群体,她们的特征是不配合戴口罩,不遵守社交距离要求,对工作人员进行刁难。口头禅也和其他的“凯伦”一模一样:speak to the manager。

  

  以及这位被叫做“弗洛伊德凯伦”的白人大妈,原因是夫妻二人用枪驱散当初的示威人群。事情被曝光后就获得了这么一个“雅号”。

  

  还有美国专家对于“Karen”给出了更为科学并且严谨的定义:Karen要求世界按照自己的标准存在,很少考虑别人。她们愿意冒着风险或通过贬低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换句话说,这个名字指代的意思就是“白人泼妇+种族主义者”。当然,涵盖范围还能进一步扩张,因为如今已经成为网络热梗的名字不仅包括“凯伦”,还有“唐纳德”(川某人的名字),而后者也被誉为“凯伦指挥者”。

  这时候的含义就已经完全无关性别了,单纯指“行为刁钻古怪+种族主义者”。

  

  面对整个互联网轰出的特大号“地图炮”,很多“凯伦”被迫改名。他们可能是作家、可能是教育行业从业者。

  但无一例外,这些从业者相对其他人而言,使用自己的名字会更加频繁。为了避免影响自己职业和正常工作,只能选择舍弃这个含义为“纯洁”的名字——当然,改名的都是白人女性。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有色人种,这时候反而会占到一些便宜。但能占到便宜的人并不多,因为大伙之所以会用“凯伦”这个名字玩梗也是有原因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是白人女性里十分热门的名字。

  不过,也正是因为“凯伦”的人数众多,对于这种全网调侃自己名字的浪潮,他们的态度自然也是千奇百怪。

  除了这部分老老实实改名,避免被他人嘲笑或者玩梗的人之外,也有一部分较真的“凯伦”要更为强硬:为什么自己撞上这档子事就得改名?我偏不改。

  

  为了改变这种“侮辱、调侃”自己名字的风潮,这些“凯伦”还成立了网络互助组织,名字就叫“凯伦是我的名字”。

  他们的中心思想很简单:这是我的名字,干嘛因为所谓的互联网浪潮逼得自己改名?这样的互助组织成立后,同样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下面这句话,算是这些人的心声了。

  

  还有一位“前凯伦”(已经改名)表示,如果他们对那些不相信科学、处处不配合、时不时就喜欢“speak to manager”的白人大妈有意见,就应该用更为直接的形容词来抨击她们,而不是将这个原本含义十分美好的名字玩成梗。

  可以说,这位被迫低头的“前凯伦”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你们的攻击性能不能再强点儿?攻击范围能不能再准确点儿?就这?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尽管这种略显奇特的“名字梗”文化有些难以理解,但却很能理解这些“老姐”的感受。

  如果你作为中文互联网的一员,名字却是“孙笑川”的话,如今也会产生和他们相当类似的烦恼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浙江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