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市民文化大讲堂丨刘根平分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和重塑

市民文化大讲堂丨刘根平分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和重塑
2021年08月22日 21:02 新浪网 作者 深圳新闻网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8月22日讯(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赵小平)8月22日下午,继去年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了“疫情如何改变教育?”后,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南山区教育局原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刘根平,再次登上市民文化大讲堂,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和重塑》为题,分享了他对科技如何改变教育的心得与体会。

  以下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革与重塑》演讲(有删减)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如何变革和重塑,以及如何办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教育,和大家分享交流三个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加速来临、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我们该如何超越和选择。

  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却能象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当人工智能全面加强人类,并超越人类智能的时候,就是“奇点临近”的时刻。

  人工智能被誉为科技王冠上的钻石,其中,深度学习代表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人工智能的终点,也是人类创造的起点。

  目前,关于深度的潮流正不断形成:深度思考、深度技术等。前不久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题为《你好,明天》的报告中称深度技术正引领着全球的创新大潮。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进步,太空竞赛、疫苗研发、先进微处理器工厂等宏大而迫切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人工智能以同样强劲的势头影响着教育。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

  人工智能全面加强人类,重塑社会和生活型态,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因而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即AI思维。当然,人工智能同样有其安全性和伦理边界的问题。

  总而言之,未来呼啸而来,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并将继续加速前行。

  20世纪的20年代是人类全面进步、科技大规模创新创造,是狂飓突进的时代,那么21世纪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时代同样会有另一个新狂飓突进的20年代,即科学突破新的黄金时代王者归来,人工智能可能会掀起新的启蒙运动,因为人类不是绝对的理性动物,如果与AI相连,AI能让人类在做很多决策时变得更加理性,而到那时,世界将会像4个世纪前那场追求知识和理性的新启蒙运动时代(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瓦莱丽·温)。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业,理应有超前性和前瞻性,理性反思教育在过去的得失和现在的困境,积极拥抱和思考未来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ICT装备的指向和目标在教育实践中出现偏差

  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有:

  一、传统的学校和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以此来形容当下的教育意味深长。

  这些年我们的教育在不断尝试各种改革,21世纪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两轮课程改革和两轮高考改革。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在宏观改革层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从教育现代化2035计划,到激活中小学办学活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调立德树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目前,又出台“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大学区制,控制游戏对青少年的精神影响和调控学位房等政策。

  除了宏观调整和改革,学校教育内部的知识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的真正相关性等仍然没有脱离应试、分数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ICT进入教育后学生的学业表现呈正相关吗?

  技术融合潮流正在不断地涌向学校和教室,据2020年统计,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100%,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

  研究发现,学生在家中和学校如果更广泛或过度获取和使用ICT资源,结果是与学生阅读成绩呈负相关。学习困难的学生会经常使用和依赖电脑进行作业和学习,休闲时间过度使用或频繁使用ICT与他们的阅读成绩也呈负相关,因为在校外休闲时间过度使用ICT可能会分散注意力,甚至在社交网络上迷航,沉迷于游戏和杂多的视频浏览。

  可见适度使用ICT资源至关重要,而且这些年学校装备ICT往往没有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往往重视的焦点在学校和教师,这也就是说 ICT装备的指向和目标出现的偏差。

  三、创新和创新教育已成全球关注

  面对不确定和大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至,唯有创新有时甚至是“破坏式创新”(哈佛大学克里斯坦森教授)方可有效应对改变,积极再造流程,成功解决问题,不断走向成功。

  关于破坏性创新的概念是由著名经济学大师荷兰人熊彼特在1921年最早提出,他把创新视为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破坏旧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结构。

  百年后,克里斯坦森再次清晰地在《创新者的两难》(1997)一书中提出:破坏性是找到一种新路径,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和模式。这种创造性破坏迫使企业和机构重新定义自身,这些被称为“创造性破坏者”,往往是迭代创新,弯道超车或变道超车的初创企业,它们充满速度激和激情。

  四、未来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

  未来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有人形象地比喻说,现在的大学生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失业了,因为据《科学》杂志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以上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更有未来学家危言耸听,未来是一个无工作的世界。

  那么,现在的教育到底该向学生教授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核心素养和21世纪技能。

  当改变成为新常态,就要不断重塑自己

  我们该做怎样的超越与选择?

  面对巨大变革,迎接诸多不确定性,“躺平”是无知而可笑的。教育是培养人,面向未来的事业,反思过去,凝视当下,预测未来,方可更有成效。

  面对艰难的新冠疫情,面临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将彻底革新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在一个充斥着人工智能的未来世界里,“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教育做出何种超越与选择才能帮助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一、不只是灌输知识和信息,更要培养良好的判断力。

  21世纪,我们被海量信息所淹没。真假信息、不良信息、大数据诱导跟踪、商业化引导,在这样的世界里,教育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和碎片的知识。

  也就是说,面向未来的教育,并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和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自己的认知和社会性资源的能力,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尤其要形成自己良好的判断力。判断力要求有准确较高的认知能力,比如创造力、批判思维、社会情感(勇气、同理心、韧性、好奇心)等。

  二、不只是看重工作技能,更要培养全面的生活技能。

  现在的学校可能投入大量精力教授和学习语言编程,学说各类语言等具体的技能。但到了2050年,人工智能比人类更会编写程序,科大讯飞、谷歌的翻译应用能完全消除语言障碍,诸如此类都会成为现实,那么现在的教育更应该教些什么?许多专家认为学校更应该教授和训练学生的“4C”能力。

  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沟通( connection)、合作( collaboration)、创意( creativity )。

  美国托尼·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认为,未来成功的教育应该教授学生七种能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

  好奇心与想象力。

  以上是全面普通生活能力的硬核,同时还要注重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不断在认知失衡和及时复原中强大自己。

  三、不只是学会按部就班,更要在不连续性时代养成韧性,重塑自己。

  21世纪无疑是一个大变局,不安定和断裂重组的时代,“稳定”会是一个我们难得享受的奢侈品。

  未来的重大改变,甚至可能改变人生构架,不连续性会成为社会和人生的显著特征。

  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一生被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而当今,特别是未来社会,迭代创新,跨界融合,断裂不连续,非线性关系(量子关系)等。学习是终身的事,工作可以在远程和移动端完成,学习和工作不再是分段式的,而是彼此相关,相互融合。

  既然改变成为新常态,人生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从前未遇到过的事物,平均10年左右就会更换一个职业,那么,就需要心态非常灵活,情感积极平衡,习惯与未知和不可预测的场景相处,大力倡导“努力文化”,练就毅志力,形成良好的复原力,也就是要有不断重塑自己的能力,有时也称为“人的韧性”。

  当然,人的韧性光靠读书听课是培养不出来的。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传统的教育系统中培养成长起来的,他自己的心态也不够灵活。重塑自我需要更强的想象力,价值创造力,走出困惑明确航向的能力,管理协调矛盾和困境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的意愿。测试中学生能取否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成长型思维”和“成长型心态”,这样的学生更有动力去完成困难的问题,并且积极向上,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不畏惧失败,目标也更远大。

  四、不只是依赖算法和智能技术,更要真正地认识自己

  从依赖走向独立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轨迹。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都是“数字原著民”,他们是“Z世代”(Generation Z)即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极大地受到数字信息技术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数字世界已经成为了现实世界,许多国家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长长达30、40小时,虚拟与现实融合,导致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依赖,甚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真实判断力也会变得虚弱、颠倒,有时对生命都有了虚幻和虚无感。

  然而,儿童成长总要有所归属,有所依从,有所信赖,这样才会有他们的安全感和成长的温暖。概括起来,儿童可能会有四种信赖:

  首先是成人世界的信赖,其次是同伴世界的信赖,第三是技术的信赖,第四,自我的信赖。

  在南山教育推动新的教育变革中:

  1.孩子永远是教育的核心

  2.永葆热情的教师必不可少

  3.融合动手和动脑以及满足所有孩子的学习是学校教育应有的型态

  4.创新教育是解放心灵、释放潜能

  5.创新是每个儿童心灵中的一粒种子,教育是给予阳光、空气和水分(创新的文化与环境)

  6.创新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真正的相关性和无边界特征(四个相关)

  7.创新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

  我们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技术重新定义公平,实施中小学—大学(企业)伙伴计划,成立“南山少年创新院”,不断地去激活教育的“第三空间”。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1.养大一个孩子需要全村的努力!

  2.希望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教育而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人工智能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