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京红色印迹】《新青年》编辑部北京旧址 | “五四运动”的急先锋

【打卡北京红色印迹】《新青年》编辑部北京旧址 | “五四运动”的急先锋
2021年06月04日 11:24 新浪网 作者 北京广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今天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集中开放的革命活动旧址中,既有李大钊故居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又有陶然亭慈悲庵等重要会议场所,还有中山公园来今雨轩、赵家楼遗址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以及李大钊烈士陵园、马骏烈士墓等重要纪念设施,每一处旧址都精心推出了特色展陈。我们的记者将带您逐一打卡这些红色旧址,回顾百年党史。

  《新青年》编辑部北京旧址

   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是《新青年》编辑部北京旧址。1917年,陈独秀带着他所主编的《新青年》入驻这里,随着一批中国近代文化先驱的加入,《新青年》也成了“‘五四运动’的急先锋”,指引蒙昧无知的旧中国走上救亡图存的崭新道路。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来自北京新闻广播

  走进箭杆胡同20号院,影壁前的一幅《新青年》封面图映入眼帘,醒目的红色加粗字体瞬间把人拉回到1917年1月。当时,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带着《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一路北上,最终落脚在了这处院落。《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专题展讲解员现场介绍:

  讲解员:这张就是陈独秀旧居的一张老照片,他是摄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那么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就是北京大学的第三学院,也就是法学院。

  《新青年》到来后,一批新派思想人物迅速加入,1918年4月1号开始,新青年的编委从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以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陶孟和6人组成的编委会,每月轮值主编。

  《新青年》也从一个由安徽读书人主办的地方性刊物 一跃成为以北大教授为中心的全国性刊物,一场狂飙突进式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就此开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征集一处处长李树泉介绍:李树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实现了会合,给新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那么新青年创办之初虽然轰动一时,但在实际发行量很少,不过1000多分,那么迁到北京以后,以北大为依托,在它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先进思想者和文化先驱。销量也越来越多,最多的一个月呢约了一万五六千份,使新青年成为中国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新青年》出版印刷台(仿制品)

  受《新青年》影响,各地以青年学生为读者的进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开辟了广阔舞台,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称它为“‘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同时,它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培育了广阔的群众土壤。李树泉:毛泽东曾经讲过,他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一时成了我的模范。恽代英讲啊,他说自从看了新青年,真像是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的。

  在展览室里,一幅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的封面图尤其醒目,它是1920年9月《新青年》从北京迁回上海后的第一期封面图。现场讲解员介绍:

  讲解员:当时的封面用的是一个地球的标志,在地球的东西两侧伸出两只强有劲的双手紧紧相握。根据沈雁冰回忆到,当时这个封面寓意的就是中国要和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紧紧地团结起来,也预示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要团结起来。

  迁回上海后的《新青年》紧接着宣布改组,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直至其1926年停刊。经过历史的淬炼和时代的拷问,完成了近代中国交付它的历史重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