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最酷姿势拍出最炫“拓荒牛”照片

最酷姿势拍出最炫“拓荒牛”照片
2020年05月26日 05:47 新浪网 作者 深圳晚报
最酷姿势拍出最炫“拓荒牛”照片 ▲邹洪涛(左)和周顺斌(右)讲述《升》背后的故事。李福军 摄

   深圳晚报讯(记者 袁晔) 自深圳市档案馆《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征集令发布后,社会各界踊跃响应号召,纷纷献出珍贵的档案文献、影像图片和记录历史的实物,争相讲述经济特区建设“前世今生”的故事。深圳摄影家周顺斌提供其摄影作品《升》,参与《先行之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档案文献展》,向人们重现经济特区建设者们“建圳”的光辉岁月。

   这张照片流传广泛,家喻户晓,相片上所展现的正是基建工程兵转业后建设红岭大厦的场景。日前,周顺斌与他的摄影对象邹洪涛接受深晚记者的采访,道出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9年的央视春晚上,主持人为全国观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40年前,1979年,一位来自陕西的小伙子,跟随所在的部队,从东北鞍山,坐了4天4夜的闷罐车,来到深圳。那一次扎营,他,扎下了根。”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升》所拍摄的对象——红岭大厦建设时期的塔吊指挥员邹洪涛。许多新生代或许不十分了解两万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开发建设并集体转业的故事,作为第一批到达深圳的老兵,邹洪涛见证并且参与了经济特区的初期建设。相片上,时年32岁的邹洪涛身着蓝色汗衫,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阳光从左上方斜照到他的身上,当他舒展双臂吹响哨声时,未来特区林立的高楼大厦仿佛也在徐徐崛起。

   这样一张看起来磅礴大气的照片,实际却起意于一次无心的记录。1984年6月的一天清晨,和邹洪涛曾同属于基本建设工程兵某部队的新闻报道员周顺斌拿着他的相机在红岭大厦施工场地闲转。周顺斌的摄影是自学的,此前,他所属的单位曾托人从上海带来一台海鸥相机,这在当时十分珍贵。相机初买来时,没人会使用。周顺斌临阵磨枪,在拿到相机的当天中午骑车去新华书店买来一本拍摄指南,对着书一步步自学摄影。后来,他的工具又升级为一台单反相机,在深圳几个建筑工地里,人们总能看见他举着单反相机四处拍摄的身影。

   当时天朗气清,正适合拍照。周顺斌找了几个角度对施工中的大厦进行拍摄,呈现效果他自己不是太满意。一筹莫展的时候,他远远瞧见自己的老友邹洪涛正穿一件蓝色背心指挥“大吊”,坚实的肌肉展现出硬朗的线条。摄影师的直觉使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阳光遍照大地,特区的塔楼伴随基建老兵的辛勤建设拔地而起。他立刻召唤邹洪涛来配合他照相,岂料当时的邹洪涛正埋头苦干,让他在一旁稍作等待。“这一等就是两个小时”,周顺斌笑着说。

   拍摄的过程,两人如今回忆起来都有些后怕。为了让建筑和人物更加宏伟,周顺斌决定采取仰视的角度进行拍摄。他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爬上脚手架,一手吊着调整焦距,脚勾着架子,半个身体凌空,以一种极高危的姿势拍下了这张照片。“事后想一想,我们都是一身冷汗。”周顺斌回忆道,“但在当时,我身上背负着的身为一名记录者的责任感让我顾不得那么多。”

   照片发表的时候,周顺斌和有关人员坐在一起讨论它的名字。一位姓李的编辑说:“就叫《升》吧!”于是,《升》被邮寄到首都北京,并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奖,成为深圳第一件获此荣誉的摄影作品。它成为当时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影像见证,周顺斌后来遇见许多人都和他说:“我是看了你的《升》,才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最终决定来深发展的。”

   如今,两位老人在此时节又重聚一堂,讲述当年“拓荒”的故事。采访最后,邹洪涛站在自己年轻时的这张相片前,十分动情地跟深晚记者说:“希望‘拓荒牛’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摄影拍摄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