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大科学装置,怎么助力“从1到10”?

大科学装置,怎么助力“从1到10”?
2024年04月22日 11:01 新浪网 作者 文汇报

  大科学装置被称为“科学家的工具”,是人类触探世界科技前沿的利器。从概念落地到发展至今,科技界开始思考,大科学装置该如何延伸?

  近日,市政协科技与教育委员会举行“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作用,强化对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撑能力”座谈会。基础研究领域,大科学设施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上海光源,这是我国用户最多、用户产出成果最多的大科学设施。除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用户,还有部分用户来自企业,对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都是至关重要的利器。

  更进一步,重大科学装置在助力实现“从0到1”的基础上,能否瞄准新兴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兼顾“从1到10”?

  人才与配额

  在上海光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朱大明被称为“线站科学家”,主攻同步辐射X线、衍射/散射技术及在先进功能材料表征中的应用。这几年,他察觉到变化:以往,光源相关专业的学生离开本单位就“断联”。如今,不少进入企业的学生会主动联系他,寻求利用同步辐射技术开展产业研发、合作攻关的可能性。

  企业的潜在需求正在上升。但大科学装置操作极其专业,上海光源“小团队”接单模式供不应求。

  “我们都是被动式接单,即便如此工作量也已‘饱和’。”朱大明介绍,上海光源二期新建成光束线站运行常采用“小规模”团队制。有人负责一条线站整体管理及统筹技术方法发展,有人与用户对接,有人负责实验站终端软件算法控制……大多数用户不能完成独立实验,团队轮番上阵教学,“24小时两班倒,其中负责人及运行人员还要承接国家项目”。

  怎么办?朱大明认为,一方面加大专精尖人才储备支撑线站基本运行,另一方面要在考核指标中明确服务企业的任务。“支撑基础研究是上海大科学装置聚焦的主责主业,上海光源服务企业的机时总配额在10%左右。”座谈会上,业内人士提出,激励方式之一是将服务企业的任务作进一步明确。

  记者了解到,对于目前的用户申请,淘汰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即便未来面临竞争,作为中能区光源,上海光源因较好的技术积累、迭代及丰富的运行经验,仍“不愁”客户。朱大明提出担忧,如果企业服务占比过高,怎样进行更合理地筛选?目前光源的企业用户收费标准仅能覆盖能耗成本,“以龙头企业为例,若真能解决国家重大产业问题也罢,就担心部分企业是出于光源设施低付费成本的考量提出使用需求”。

  建设与用途

  大科学装置,建设之时就要充分考虑将来怎么用。

  正在建设中的杭州极弱磁大设施正勾勒出延伸前景。“零磁”空间,意图为深空探测、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提供极端弱磁环境和极端测量手段。支撑原始创新外,其应用领域也广泛——人体的磁场非常微弱,但量子传感器可以探测到这些磁场,拓宽人类探测的边界,从而开辟零磁医学装备等产业新赛道。

  “譬如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早期检测提供变革性手段,有助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市政协委员、上海建科铝合金结构工程研究院院长欧阳元文目前正参与项目样机研制,由衷感叹该大科学装置兼顾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发展。

  项目进行的同时,几家医院的医工交叉平台建设也在同步进行。欧阳元文分享,国内多家医院主动寻求合作,把应用场景带进来。“这就相当于潜在用户提前介入,让项目由科学到技术,由技术到产业转化效率更高。”

  “一方面,建设的同时推动医工交叉平台转化,并成立相关产业研究院。瞄准先进技术同时布局产业。另一方面,建设过程中对一些高精尖材料、零部件的大体量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此次,他配合研制大科学装置,心生感触。“涉及的技术门类非常多,过程中聚集了不少在某一细分领域里有特长的专精特新企业。建议国家队牵头的同时,应激发调动各类有专长、技术的核心技术、研发机构,共同建好用好大科学装置。”

  建前瞄准大产业,建中助力小产业,建后也要反哺“线站科学家”开展科研。光子科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产生光和利用光。只有在相关技术上不断进步,上海才有可能一直在光子科学设施方面保持比较先进的水平。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柳仲楷提到,国外的大科学装置中,线站科学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行和保障用户相当程度上由线站科学家主导。在完成支持用户的任务之外,线站科学家会了解用户需求在何处,判断线站技术应朝哪个方向发展,并将一部分机时和资源分配到发展方法学上去。”

  机时分配并不是简单的按需分配,而是需要根据科研前沿发展去持续性地升级改造。“新的样品和学科前沿带来了对表征方法和设备的新的需求,大科学装置的运行支持团队要有主观意愿去紧密配合用户需求,进行方法学的研究,才能紧跟世界科研潮流,实现一流科研成果产出。”

  朱大明说:“目前国内在这方面有较好的评价体制,我们只要向主管部门专家充分论证一项技术或研究以后很有前景,哪怕目前并没有取得特别突出的成果,他们也会给予几年的稳定资金支持我们开展技术探索。”

  作者:苏展

  文:苏展编辑:张晓鸣责任编辑:祝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