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1917》:一镜到底下的战争与人性

《1917》:一镜到底下的战争与人性
2020年02月25日 15:50 新浪网 作者 梦里诗书

   

  一镜到底的艺术表达,成为了《1917》最为让人侧目的所在。然而这种将技术与艺术形成高度统一的技法,在电影中实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面电影即借此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以淋漓尽致的展露,但另一面这种手法也使电影在剧情层面上稍显简单。

  在战争题材的电影上,其实鲜少有电影会将焦点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不仅在于一战本质上并非是一次“以有道伐无道”的战争,也在于一战的持久对垒缺乏真正的“高光时刻”,但也正基于此,一部好的一战电影,例如《西线无战事》其实也更为适合在剥离了外在因素后,让人能得以更为真实的从个体命运的角度上去看待战争的残酷,《1917》的切入点也正基于此。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1917》将背景的时间设定放在了两军处于胶着状态的1917年的4月6日。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仓促接到上级命令,为了避免一支1600人的部队落入德军陷阱,他们必须要在第二天黎明前,向这支部队传达到上级的撤退命令,整个故事也正是围绕着这两位普通英国士兵在倒计时中面临的危机任务为展开。

  《1917》是一部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片有着很大不同的一部电影,它虽然并没有如《决战中途岛》或是《血战钢锯岭》中的那种直面战争血腥残酷的渲染,甚至于电影作为一部战争片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只有两位士兵的对话,然而电影的巧妙便在于透过两人穿越废墟的场景,将战争之下惨绝人寰的一面呼之欲出,而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加持下这种观感体验更是沉浸式的。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其实不论对于导演萨姆·门德斯,还是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来说都是一个极其困难的挑战。因为当一个导演选择这种高难度的拍摄方式之时,他自身的艺术表达势必会受到限制,同时也对导演的调度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对于摄影师来说,如何在运动轨迹复杂的战争片中,掌握好长镜头的角度,同样也是一个异常困难的问题。

  所以《1917》的沉浸式体验,在我看来是特别难得的,从伊始两名年轻士兵的临危受命,到两人穿越炮火,躲避危险的历程,生动的人机互动下电影也借此很好的抓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演变,使观众能跟随主人公的一举一动走进这场残酷而又无奈的战争,而与此同时,因为哥哥在前线所以更为英勇参加此次任务的布雷克,将自己食物分给母亲和婴儿的斯科菲尔德,电影也试图在他们身上去发掘人性的光芒。

  面对出色的摄影技巧,电影剧情则或许显得有那么些简单,这一面在于电影不可能在一镜到底的技术下,去阐述主人公过往的背景,去展现主人公的想法,而另一面这种“简”自觉其实也是电影的有意为之,这部电影的主角真的是两个英国士兵吗?其实并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其实是战争本身,是那尸骨遍地,断壁残垣下,每一个人朝不保夕,危如累卵,却又心存美好的生存状态。

  最为真实的战争,并不见得需要最为惊心动魄的画面,它同样也可以如《1917》这样用如履薄冰般的艰辛,去走进战争残酷的本质,用真实的人物,在展现人性中弥足珍贵的真善。

  个人评分:8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1917决战中途岛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