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赣南医科大学:阔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

赣南医科大学:阔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
2024年04月26日 04:12 新浪网 作者 赣南日报

  □曹建林 汪行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中,赣南医科大学扎根老区办学,护佑人民健康,坚决扛起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健康赣州”“健康江西”乃至“健康中国”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校正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秉持“艰苦奋斗、科学求是”的办学传统,践行“立德立行、求是求新”的校训精神,大力弘扬红医精神,阔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

  A

  弘扬红医精神,

  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仁心医者

  2023年11月4日,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代表共40余人赴瑞金市,开展红医精神“一线课堂”活动。老师们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朱坊村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叶坪革命旧址群等场所开展现场教学,红色历史催人奋进,红医文化深入人心,取得了较好的现场教学效果。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赣南医科大学以弘扬红医精神为主抓手,做强做深红医精神育人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让红色基因植根赣医大的学子血脉,引导广大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仁心医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赣南医科大学优化红医精神教育教学计划,统筹推进红医文化融入思政课,着力打造以“永远的红医”为主题的特色精品思政课,开展以“传承红医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深入推进红医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张小康强调:“思政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大学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先决条件,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好思政教育。” 

  迁建完善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建设好数字化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红医广场、红医班级以及校内红医文化景观,同时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校外红色文化和红医文化教育基地,建强红医精神育人阵地;遵从大学生学习规律,创新红医精神育人模式,常态化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红医文化地标,开展红医文化“进宿舍、进班级、进社团、进支部、进学院”宣讲,举办红医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医疗咨询、健康科普、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感悟、践行红医精神,强化红医精神育人效果……赣南医科大学依托学校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更加深入挖掘红医精神内涵,加强校本教材、读本建设,积极开展红医精神学术交流,产出更多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红医文化教育资源,将思想伟力转化为办学动力,不断把“立德树人”落实落细,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

  提升教学质量,

  输送更多技术优良的医学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的首要目标。赣南医科大学聚焦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输送更多技术过硬、人民信赖的医学优秀人才。 

  赣南医科大学学生就业和考研成果丰硕。2023届毕业生总人数为288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694人,录取率占本科毕业生的27%;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良好;留江西就业人数1247人,留江西就业率54.20%,其中留赣州就业人数759人,留赣州就业率32.91%。学校招生就业处黄春平处长介绍说:“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学校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学科建设是高校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赣南医科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按照“科学规划、分层推进、重点突破、培优扶强”的总要求,推进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学校“十四五”学科建设规划和“双一流”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为引领,重点建设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等学科,并制订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激励措施,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各方面投入,努力打造一批一流专业、一流金课,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申报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重点支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学申报建设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及药学、口腔医学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健全完善“一院一品、一专一赛”学科竞赛品牌机制,各学院制订院级学科竞赛品牌建设方案,完善院级师生激励措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优,让学生在实践与竞赛中更好掌握医学实用技能。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近年来,赣南医科大学持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谋划实施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坚持引才育才相结合,对校内可能冲击国家级人才的青年科学家,从经费、实验场地、研究生指标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3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11人,占33.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773人,占82.59%;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599人。现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省“双千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90人(次),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39人。

  C

  抓牢科学研究,夯实赣医大师生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赣南医科大学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8个,其中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与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近5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近2.8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00余篇。

  赣南医科大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研究、心脑血管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与医疗器械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研究等四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2023年该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3人获得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称号;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9篇(其中影响因子10分以上论文2篇,中科院一区论文19篇)。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赣南医科大学还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2023年学校印发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共同合作,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2023年共遴选出优势团队4个、特色团队7个,培育团队25个。同时,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下达科研创新团队及科研骨干科研配套经费,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实验设备支持,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2023年组织申报江西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2个;新获批赣州市科研平台4个。

  目前学校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2023年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包括江西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五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其中邹晓峰团队荣获2023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填补了江西省内空白。万绍贵教授将软件著作权《循环染色体外环状DNA分子三代测序分析软件》以许可使用方式授权杭州普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使用,转化金额30万元。2023年,赣南医科大学2人次入选2023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及赣州市第七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赣南医科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赛事成绩上逐年提高,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0项;近年来获得各类省级以上奖励50余项。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赓续红医精神结硕果。2023年获得“挑战杯”红色专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D

  坚持服务地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赣医大力量

  一直以来,赣南医科大学坚持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做大做强附属医院,加强与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赣州乃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赣医大力量。 

  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走向基层、贴近百姓,守护农村群众生命健康;创新微创泌尿外科手术系统,开展遗传性红细胞疾病研究,合作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实施“小药箱”公益计划,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赣南医科大学坚持以服务革命老区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赣医大人前赴后继,续写无数感人的“红医故事”。

  “赣南医科大学龙南校区的建设,填补了赣州南部没有本科院校的空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深度推进校地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龙南市委主要领导说。按照与龙南市政府签署的共建龙南校区合作协议,赣南医科大学不断完善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建设,正全力按2025年招收职业本科要求,制订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确保龙南校区如期实现建成招生。

  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是赣南医科大学与章贡区人民政府合作,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共同组建的一所面向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的高端生物医药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秉持“为科学注入红色基因,用科技服务健康中国”的办院宗旨,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国际前沿,开展临床重大疾病的原创基础和应用研究,引领科技创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研究院拥有一支300余人的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创新团队,包括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部级人才获得者等50余人。这是赣南医科大学推动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聚焦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开展临床重大疾病的原创基础和应用研究,谱写校地合作新篇章的又一生动实践。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加强与赣州市、章贡区、于都县疾控中心合作,制定开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共建附属赣州市、章贡区、于都县公共卫生中心。

  支持一附院加强学科建设,重点推进肿瘤医学中心、心脏医学中心、器官移植中心建设,与南康区、赣州经开区共建紧密型医疗服务集团,增强医院区域影响力;以二附院股权改革为契机,全面深化与信丰县战略合作,探索合作共建医养康复产业学院,推进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稳步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对标对表三甲口腔医院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要求,支持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学科建设,支持口腔医学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创建三甲口腔医院……赣南医科大学始终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标,共谋直属附属医院良好发展态势,更好护佑人民健康。

  回首过去,赣南医科大学坚守医者仁心;展望未来,芳华绽放尽显勃勃生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赣南医科大学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以磅礴之力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奋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医科大学。

  (本版图片均由赣南医科大学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医科大学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