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不采不买不吃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不采不买不吃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2025年03月28日 04:11 新浪网 作者 赣南日报

  入春以来,我市气温升高,野生蘑菇进入快速生长期。我市山林众多、地形多样,野生蘑菇生长地域广泛,多数毒蘑菇在我市均有生长。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防范误食野生毒蘑菇中毒宣传防控工作,但少数县(市、区)居民盲目自信可以鉴别蘑菇是否有毒,仍然不时自采自食野生蘑菇,存在很高的中毒风险。为此,赣州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提醒,广大市民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务必提高警惕,不采摘、不销售、不加工、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 

  对毒蘑菇,要擦亮眼睛

  我国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有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 

  对毒蘑菇,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而发生中毒,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中毒预防措施

  1.广大市民要做到“三不” 

  不采摘。踏春郊游期间,广大市民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山林、路边的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不购买。勿在路边摊贩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买来食用。 

  不食用。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2.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到“三不”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集采购、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环节,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蘑菇,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没有混入有毒蘑菇。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野生蘑菇中毒风险与急救措施

  春季毒蘑菇中毒多见于南方地区,主要由自采或误食野生蘑菇引起,多发生在家庭和街头摊点。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蘑菇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小时至12小时后发病。野生蘑菇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一旦误食毒蘑菇,请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就诊前,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就诊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野生蘑菇食用史,并提供蘑菇样本或照片,供相关部门鉴定指导救治。对于病情严重者,请立即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就诊。(钟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毒蘑菇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