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到贵州过不一样的大年|多彩年俗④古戏撮泰吉 演绎人类进化

到贵州过不一样的大年|多彩年俗④古戏撮泰吉 演绎人类进化
2024年02月02日 17:26 新浪网 作者 贵州都市报

  彝族古戏“撮泰吉”传承千年,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在村子里上演,这出古戏是国家级非遗。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你们到贵州过不一样的大年!今天,“到贵州过不一样的大年”主题策划报道“多彩年俗”系列第四篇,将带领大家走进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村,那里的彝族古戏“撮泰吉”传承千年,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在村子里上演,这出古戏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戏剧的活化石”,200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咱瞧一瞧去!

  ——编者

撮泰吉利演出。

  过大年,看大戏。

  你或许看过京剧、话剧、音乐剧等舞台演出,但有没有看过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戏剧活化石”,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民间戏剧《撮泰吉》呢?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村,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以大山为幕,大地为台,当地彝族同胞表演《撮泰吉》讲述人类的演变,以此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除此之外,过节期间,彝族同胞还载歌载舞,举行赛马、摔跤、荡秋千、玩磨磨秋、打火把游村嬉戏、扫火星等活动。节日中,浓浓的彝族风情弥漫在整个板底乡。

撮泰吉表演。

  古彝戏演绎人类的演变

  板底村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数流传于板底乡倮戛村的戏剧古彝戏《撮泰吉》,这出古戏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并在200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撮泰吉表演。

  “阿欧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糯秃第……”年近八旬的文道华老先生是《撮泰吉》的非遗传承人,这出古戏的台词犹如长在血液里,张口就来,翻译过来的大意是“远古直眼人,模样不像人,模样似野兽,长猴脸,生鼠牙,野果当饭吃,露水当水喝,树叶当衣穿,人类如此产,人类如此生……

  文老先生说,“撮泰吉”为彝语音译,可理解为人类演变的戏,或者先民耕作活动的由来。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都会在板底乡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彝民族生产生活过程,包括祭祀祖先、民族迁徙、买卖牲畜、交媾繁殖后代,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撮泰吉》演出后,会在村寨里逐户为村民扫除火星,有驱邪祈福之意。

  这出古戏有6个主要角色,惹戛阿布(山神老人)、阿布摩(老爷爷)、阿达姆(老奶奶)、麻洪摩(将军)、海布(副将)、阿安(小朋友)。其他角色为3人扮神兽,2人扮牛,3人敲锣打鼓。演出中,带着独具特色的面具,穿着古朴的戏服,表演有庆贺丰年,祈求平安吉祥、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寓意。同时,古戏也是远古彝族人对人类演变、进化、生活、繁衍、传承的一种刻画和记录。

春节期间,板底乡举行《撮泰吉》演出。

  关于《撮泰吉》的表演历史,有专家说在五千年以上,也有专家说在八千年以上,总之非常久远。文老先生从12岁开始学习《撮泰吉》表演,到30岁正式上场,已经演出了大半辈子。从戏中的“小朋友”角色,演到了“山神老人”。

  “我是从父亲那里学戏,这出古戏是文家的家传,传男不传女,仅我知道的,就传了三、四代。现在,我演不动了,儿子文斌继承了衣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

《撮泰吉》的非遗传承人文道华老先生。

  文老先生的儿子文斌对《撮泰吉》可谓从小耳濡目染,和他父亲一样,小小年纪就上场出演戏中“小朋友”,如今,乡里有演出活动,都是文斌挑大梁演出“山神老人”一角。采访时,文斌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房间,里面整齐地挂满戏服,摆放着演出所需的面具、胡须、以及神兽道具等。文斌说,“曾经带着《撮泰吉》表演去到多彩贵州文创园、丹寨非遗周、观山湖国际音乐节、四川国际戏剧节等地演出,他最希望能够多多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彝族的文化。”

撮泰吉表演被搬上舞台。

  感受纯正的彝族文化

  板底乡是贵州彝族文化重要传承和展示区,彝族同胞占了该乡人口的95%,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村民纯朴热情、能歌善舞,香甜的咂酒伴着敬酒歌迷醉各方宾朋。趁着节日来到这里,除了看彝族古戏,还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民间文化等着你去探寻。

美丽的板底乡是贵州彝族文化重要传承和展示区。

  走进板底乡,彝族风情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彝族民居。大多一底两层,为石木结构,屋檐被漆上彝族崇尚的“黑、红、黄”色彩,不少人家都有土墙或石墙围成的院落。其中,彝族民居最具特色的是吊角,在民居每根顶梁柱对应的屋檐下,都吊有彩绘的羊角。沿着村子转一圈,会发现:商店、小饭馆的招牌均采用汉语以及彝文双语书写;路灯的电线杆都穿上彩绘有彝族特色图案的“花衣服”;白色的墙上绘画出“撮泰吉”舞蹈、月琴表演、铃铛舞表演、反映彝族婚俗以及当地劳作等场景的美丽画卷。

板底乡的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颇有特色。

  在板底乡转悠,不时便会听到人家户传出乐器弹奏的美妙音符。村里的老乡告诉我,“板底有‘月琴之乡’的美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月琴。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家,还是背着书包上小学的小朋友,都能弹上几首经典的月琴调子。”这里的月琴调被纳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彝族月琴

  在年过六旬的龙顺荣大叔家,他为我们弹奏了彝族月琴调代表曲目《阿西里西》,琴声清新悦耳,令人如沐春风。龙大叔告诉我,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农闲时,或者逢年过节,一把月琴,一杯咂酒,独自一人、或三五好友、或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自家院子、或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悠扬的琴声便在指尖里流淌,或欢快、或愁苦。“琴声抒发着我们的心情,也讲着我们的故事。”

龙顺荣大叔为我们介绍月琴。

  龙大叔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弹拨着手中的月琴。这是一个形圆似月的传统彝族乐器,琴上绘制着传统彝族纹样。“弹奏月琴的调子就叫‘月琴调’”龙大叔说,无论是彝族婚嫁歌《初初候》《阿买肯》,还是彝族情歌《曲谷走谷》,或是牧歌、酒歌、迎客歌等等,都曾被人们用月琴一遍又一遍地弹奏,或清脆、明亮,或低沉、委婉。“目前我收集了1800余首月琴调子,主要分为历史故事、劳作生产、家训、情歌、丧事、酒歌、牧歌、陆外(娶亲调)等10大类。”龙大叔说,这些月琴调子是彝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民族文化精髓,是对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生产生活的记录。

节日中赛马

  探寻板底乡的彝族文化,还可以听当地人讲一讲民间文学的代表作《阿诺楚》《放鹅娄记》;听当地的民歌,出嫁歌、娶亲歌、丧歌、蛇歌、情歌、儿歌等等;还有著名的音乐舞蹈《阿西里西》,这是贵州第一个上银幕的彝族舞蹈,就创作于板底乡。若是有幸碰到村子办喜事,那更是热闹。板底乡的婚俗风趣无比。当地彝族老乡喜欢吃大块肉、砣砣肉,喜欢喝“转转酒”、“咂酒”。无论是嫁女还是娶亲,白昼歌声不断,舞蹈翩跹,通宵达旦,彻夜不眠,整个婚礼过程是一幅活托托的民族风情画卷。

彝族姑娘载歌载舞。

彝族姑娘载歌载舞。

彝族小伙展示民族舞蹈。

  板底乡彝族同胞过的节日主要有:十月初一的彝年,三月三祭山节,端阳赛马节,农历二十四火把节,现在也按阳历过春节。逢年过节来板底乡最合适不过,彝族同胞载歌载舞,举行赛马、摔跤、荡秋千、玩磨磨秋、打火把游村嬉戏、扫火星等活动,好不热闹。彝族的文化、礼俗都节日中得以充分体现。

  服务贴士: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村距威宁县城约50公里,车程1小时左右;距贵阳市300公里左右,车程约4小时。

  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来到板底乡,都可看到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撮泰吉》演出,若是平日里来,也可作为旅游定制节目预约表演。在板底乡周边,有威宁草海、威宁石林、威宁温泉、威宁古镇以及野玉海风景区、金沙江大峡谷。

板底乡的花海

草海周边万亩万寿菊

冬日草海

草海风光

  策划/陈治宽 谢予谦

  文稿/王晨浩

  图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文旅局

  稿件编辑/谢予谦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