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2019年12月10日 17:31 新浪网 作者 九江新闻网

  记得《快乐老人报》记者专程从长沙赶来共青城采访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陈国祥、周以琴夫妇时,周以琴语重心长地说:“共青走到今天很不容易,经过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大家要把这个精神传下去。大家把共青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感觉到很欣慰,不后悔。”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老人拿出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正如在上海陈志刚家中见到1960年的结婚证和当年1959年刻钢板油印的文件一般弥足珍贵!

  1936年8月,陈国祥出生在浙江绍兴,6岁那年父母双亡,是姑姑供养读书的。1946年他只身投靠在上海纸盒厂做工的大姐,住在长宁区北新街。周以琴与陈国祥同年同月出生,只不过是江苏扬州人,有着相似的早期经历。报名来到江西垦荒后,陈国祥住在“总部”,周以琴被分到米粮铺青年社八一大队。

  真正让两人决定在一起的是一次意外。一天晚上,陈国祥穿着拖鞋到女宿舍去记工分,没想到门口盘着一条蛇,进门不小心被黑土蛇蛟伤,大家赶紧用门板将19岁的陈国祥抬往德安县医院抢救……在德安县卫生院住院期间,周以琴每天都去照顾。周以琴写信告知远在江苏扬州老家的父母,却再次被要求回家。待她告诉陈国祥,陈国祥心里十分难受,一时激动说出了分手的违心话。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最终,周以琴做出了不回家的决定。“回去就是一刀两断,把他一个人丢在这里,我舍不得。”周以琴说,她当时告诉陈国祥,“死也死在这里,再苦也要在一起……”

  1960年,陈国祥和周以琴在甘露寺结婚,没有个好房子,也没有个床,把两个人的铺并起来就是家。好简单的,那时候确实是苦,他们就住在庙里。陈国祥姐姐送来的蚊帐和垫被,是他们全部的婚妆。在那,他们住了近3年。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陈国祥与机耕队员合影

  作为机耕队队长的陈国祥,从南昌开回了共青垦殖场的第一台进口“捷克”牌拖拉机。后来,陈国祥又被派到省里学习了3个月,回来后负责开场里的第一辆汽车,为共青垦殖场培养了不少驾驶员。“场社合并后,领导让我负责农机厂的工作,当了厂长,看我搞得不错,又把我调到羽绒厂当书记,在任6年每年经济效益都有提升。后来,又把我调到总场工业科当科长,再后来提任为场总工会主席,1990年参与筹建九江市共青房地产开发公司任总经理直至1996年退休。”陈国祥颇为自豪。周以琴则先后在向农分场做过出纳,在米粮铺火车站当过售票员,在共青商店做过营业员,直至1984年退养。

  陈国祥、周以琴夫妇:往事并不如烟

  老两口经常说“做梦也没想到,当年的荒山野岭能发展成一座城市”。陈国祥和老伴一直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牢记心里,并传承给子女。尽管此前有政策允许垦荒知青安排子女回上海,但他们的四个子女都留在了共青城。“他们都凭自己努力找了工作,参与共青城建设,我很欣慰。”陈国祥说。

  相濡以沫几十年,陈国祥和周以琴与其他垦荒队员一样坚守共青城。“不能说没有遗憾,父母把我养这么大,我一点孝心都没有尽到,父母生病都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都是我姐姐她们在照顾”,周以琴含泪告诉来访的《快乐老人报》记者。如今,老两口最大的爱好便是在上海路散步。笔者经常在上海路和他们驻足聊天,这条路从泥巴路变成石子路,再到水泥路、柏油路,是他们艰苦奋斗的见证者,共青城的事业沿着上海路不断拓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共青城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